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長期被國外壟斷,柴油發動機核心技術很難嗎?中國當初如何破局?

2024-07-23辟謠

柴油發動機,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中國想用只能忍受盤剝,要不然柴油機就只能「傻大笨粗冒黑煙」。 自己掌握核心科技,打破國外壟斷,中國是如何破局呢?

柴油機作為一種重要的內燃機,已經深入社會的方方面面,從重型卡車到內燃機車,從坦克到艦艇……有機器的地方,就經常能見到柴油機的身影。 如此重要的動力機械,最尖端的核心技術一直被外國壟斷。 作為一個柴油機需求大國,中國又是如何破局的呢?

柴油機的誕生與發展

1897年,德國人魯道夫·狄塞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柴油機。

當時的蒸汽機透過外部燃燒產生蒸汽來驅動機械運轉,狄塞爾就想著把這個燃燒的過程移植到機器內部,透過內部燃燒直接做功驅動機械運轉,研發出更高效率的動力機械。

這就有了最初的內燃機構想,1892年,經過不斷研究試驗之後,狄塞爾透過壓縮缸內空氣產生高溫,點燃了氣缸內的燃料,由此獲得了專利。

也正是在這一年,狄塞爾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試驗機,也就是後來柴油機的原型。

不過最初制造的這台機器,使用的燃料可以是汽油,也可以是煤油,甚至花生油都可以,但唯獨不使用柴油。

因為在當時的人看來,柴油是一種廢油,唯一的用途就是用來點燈照明,還因為在燃燒過程中,柴油會產生大量黑煙而被人所不喜。

此時的狄塞爾,也在為自己的機器到底使用什麽油料而發愁,汽油煤油這些傳統燃料,試驗過後總是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狄塞爾為此非常糾結,直到偶然的機會試了一下沒人願意用的柴油,這才算給自己的機器找到了合適的燃料。

不過這又遇到了一個問題,雖然動力達到了自己的要求,但使用柴油之後的機器,冒出的黑煙著實讓人頭疼。

再加上初代的柴機油體積實在過於龐大,沒有合適的用武之地,被很多人視作沒用的機器,自然也沒有人願意投資。

在種種打擊之下, 狄塞爾最終在一次出行過程中,從遊輪上一躍而下跳海自殺,結束了自己「失敗的人生」。

但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發明的機器,會對後世帶來何等巨大的影響。而 柴油也因為他的影響,被稱為Diesel oil。

中國將其轉譯成柴油,正是因為其燃燒時冒黑煙,和以前我們所用的柴火差不多,所以被形象地稱作柴油。

改變柴油機的高端技術

隨著柴油機技術不斷發展,雖然依然存在冒黑煙的缺點,但柴油機的優點也讓其有了更多的用途。

柴油能量密度高於汽油,同等體積的柴油和汽油,前者蘊含的能量是後者的1.2倍左右。另外,柴油燃點也比汽油要低,因此可以直接透過壓燃的方式驅動柴油機運轉。

這就讓柴油不需要像汽油一樣,還需要火花塞之類的外部點火系統,否則氣缸內的汽油根本無法燃燒做功。

兩者的這個區別,讓柴油在氣缸內燃燒更加充分高效,輸出的能量也更多,因此具有更高的壓縮比,柴油機扭矩更大更有勁,動力輸出更高效。這也是一些重型車輛選擇柴油發動機而不用汽油發動機的原因。

像重型卡車、坦克、輪船、內燃機火車等,無一例外都是選擇柴油機作為動力源,就是因為其輸出功率更高。

農村中常見的拖拉機,就是一種單缸柴油機 ,別看只有0.8升的排量,但爆發出來的能量卻非常大,無論載重還是運輸,都能滿足農民的需求。

雖然柴油機好處很多,但其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發動過程中一直冒黑煙。一直以來,「 傻大笨粗冒黑煙」,一直是柴油發動機的標配

所有使用柴油機的器材,都避免不了這個問題, 導致這個頑疾的原因,就是因為氣缸內的柴油燃燒不充分

就多缸柴油發動機而言,每次流入缸內的柴油無法準確控制,一旦註入柴油偏多,就加劇了燃燒不充分的現象,柴油機更容易冒黑煙。

剛開始環保要求還沒那麽嚴格的時候,這個缺點也不算什麽問題,後來環保要求越來越嚴,對柴油機的要求越來越高,國外一些公司大力研發,推出了 「電控柴油高壓共軌系統」 ,用來解決冒黑煙的問題。

這項技術廣泛套用後,確實改變了柴油機冒黑煙的缺點,只要柴油品質不是太差,加裝了這一系統的柴油機,就不會再出現冒黑煙的現象。

國外壟斷,中國破局

所謂「電控柴油高壓共軌系統」,就相當於給柴油機裝上了大腦,透過它可以更好地控制柴油機各氣缸供油量。

「高壓共軌」,就是指將柴油註入共軌並保持高壓,每一條軌域連通一個氣缸,透過共軌末端的高速電磁閥控制燃油噴射量,確保每個氣缸內進入的柴油保持最佳量且相互一致。

每次釋放等量的柴油,可以確保各個氣缸做功一致,提升了柴油機執行穩定性;高壓系統又能確保噴入氣缸的柴油,形成均勻的油霧,在壓燃過程中燃燒更充分。

這個「高壓」,是傳統柴油機壓力的3倍左右,最高能達到200兆帕。而沒有加裝高壓共軌系統的柴油機,其內部壓力只有60到70兆帕左右。

高壓共軌系統誕生之後,改變了柴油機「噪音大、振動強、冒黑煙」的形象,柴油機的用途越來越廣泛。

最初,這項技術掌握在德國、美國和日本等三個已開發國家手中,中國作為一個柴油發動機使用大國,卻沒有這項技術。

別人有而我們沒有,還又不得不用,這無疑就是一顆鮮嫩的韭菜,只能被外國企業收割, 事實也確實如此,外國企業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賺大錢的機會。

在中國的柴油機市場上,德國博世的高壓共軌技術,一度占據85%以上的市場份額。剩余的市場則被美日等國企業占據,反正就是沒有一家中國企業。

長期被收割也不是辦法,想引進國外的技術人家又不賣。其實這也很好理解,畢竟沒人願意做殺雞取卵的事,把下金蛋的老母雞直接賣掉,哪有賣金蛋那樣源源不斷?

外國企業靠不住,只能靠國內企業破局,關鍵時刻還得靠自己人。 從1980年代開始,中國就組織相關企業進行技術攻關,期望早日解決這個卡脖子的問題

一直到2005年,中國才突破這項技術,也算是打破了國外大廠的技術壟斷。 當年,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傳出訊息,他們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柴油機高壓共軌噴油技術,安裝到卡車上之後,順利完成1500公裏無障礙路試。

中國由此也成為繼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後,第四個擁有此項技術的國家,再也不用被外國企業卡脖子

國內企業攜手發展

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解決了中國高壓共軌系統從無到有的問題,當時的技術雖然打破了壟斷,但距離世界先進水平依然有差距。

高壓共軌系統有兩大難點,一是控制提供二是制造技術 。尤其是後者,加工精度要求高,目前還沒有幾個行業能超越它。

整個系統中有幾對耦合件,看起來不起眼,但工藝要求絕對高。 小小的零件既要承受2000多公斤的壓力,還要確保靈活運動不泄露,相互之間的間隙只有2至3微米。

隨便拿出一個部件,就要求很高的工業水平,高壓共軌系統的難度可想而知。當年隨著中國國四標準的推行,幾乎所有的柴油機都安裝上了高壓共軌系統。

幸運的是中國能自行制造這一系統,否則又要被外國企業狠狠收割一波。目前,國內除了錫油所研究這一系統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企業也加入研發隊伍中來。

雖然越來越多企業加入賽道,中國也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但想要從弱到強,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高壓共軌系統的配套系統,如微控制器芯片、共軌壓力傳感器等關鍵元器件,一直是業內的老大難問題,目前主要依賴進口,國內廠家根本不成氣候。

國內廠家除了規模小之外,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穩定性不強,在故障率這個指標上,國內高壓共軌系統和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依然有著不小的差距。

不過每一個產業都需要一個發展和積累的過程,任何技術進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自2015年以來,國內企業也認識到這個問題,錫柴、濰柴等企業,越來越多采用國內系統,助推國內企業發展。

國內企業抱團發展,憑借著巨大的市場,相信一定可以加速中國高壓共軌系統發展,逐漸與國外企業並駕齊驅,直至最終超越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