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4月18日電(記者 許婧)4月20日是聯合國中文日(UN Chinese Language Day),上海杉達學院英語系教授兼外語學院院長、語料套用與研究中心學科帶頭人曾泰元倡議,把「漢字」的英文定為hanzi。
曾泰元表示,「漢字」的英文長久以來都作Chinese character(「中文字元」),是公認的標準答案,可是時代在變,我們應該也要有不同的思考,如今是該把音譯的hanzi推而廣之了。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我們中國人重要的文化瑰寶,是聯系民族情感,凝聚民族認同的關鍵。不僅如此,對於日本、北韓半島、越南、琉球的語文而言,漢字也曾有過十分深遠的影響。
曾泰元進一步表示,日本的文字源自中國,其漢字照搬自中國的漢字,平假名仿制自中國書法的草書,片假名源於中國漢字楷書的偏旁,而這三個以拉丁字母轉寫的kanji(漢字)、hiragana(平假名)、katakana(片假名)更是早為英文所收,中大型以上的英文詞典均有收錄。
書寫北韓文的表音文字「諺文」,15世紀發明時借鑒了漢字的方塊形態,迄今僅500余年,其音譯Hangul也已進入多部大型的英文詞典。
漢字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獨特性,其英譯Chinese character卻存在著不同的解讀,背離了獨特性之所以獨特的單一本質。因此,「漢字」的英譯Chinese character雖廣泛使用,但事實上並不理想。
曾泰元指出,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使用的楔形文字,英文是cuneiform(字面的意思是「楔形」)。古埃及人使用的象形文字稱為聖書體,英文是hieroglyph(字面的意思是「聖刻」)。漢字也是遠古時期的一大文字型系,相形之下,卻仍缺乏一個專屬的英文名,有的只是表述間接、語意模糊的Chinese character(字面的意思是「中文字元」)。「漢字」的傳統英譯Chinese character給人的感覺,就如同把cuneiform(楔形文字)稱為Sumerian letter(「蘇美爾人的字母」),把hieroglyph(聖書體)稱為Egyptian symbol(「埃及的符號」)一樣。
曾泰元因而倡議,中國的「漢字」也該賦予它一個與之匹配的英文名,就用漢語拼音轉寫的hanzi。曾泰元補充說,把「漢字」的英文定為hanzi,傳統的英譯Chinese character可以繼續沿用,作為hanzi的註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