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沙漠變綠地、變耕地 中國率先實作土地退化「零增長」→

2024-08-23辟謠

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態問題,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始終把防沙治沙作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務。

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實作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為全球實作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

沙漠變綠地、變耕地

薯仔、玉米種起來

陜西榆林,地處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曾被稱為「駝城」,意為沙漠之城。不過眼下,這裏的綠色版圖卻在不斷擴大。很難想象,擁有上百畝向日葵和馬鞭草花海的景區原來是一片茫茫沙地。

景區所在的毛烏素沙地,總面積達3.8萬平方公裏,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之前這裏沙丘連綿,除了星星點點的駱駝刺,近百公裏的風沙線上,幾乎見不到一絲綠色。

1974年,一群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姑娘開始在這裏治沙種樹。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思路,先後開展「三年植綠大行動」「全面治理荒沙行動」「林業建設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等造林綠化活動,建立起城鎮、道路、礦區等生態防護林體系。

如今,茫茫沙地終於變身為一片綠洲。今年暑期,這片沙地綠洲日均接待上千名遊客,創造6萬多元營業收入,為當地居民提供了130個工作崗位。

治沙造林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黨的十八大以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工程等防沙治沙工程建設加速,張應龍的團隊也參與其中,陸續獲得了這些重大工程的補助資金。張應龍承包的42.8萬畝的治沙基地,林草覆蓋率已從3%提高至65%,生態環境有了顯著改善。

從2015年起,張應龍在治沙基地水土條件較好的區域開墾出1萬畝耕地,種植薯仔、玉米等農作物。

陜西省神木市生態保護建設協會會長 張應龍:今年種了大約4500畝薯仔,產值接近4000萬元,以後我們就進入一個農業和林業互相促進的迴圈發展模式,林業保護了農業,農業的經濟收益剛好反哺了林業的發展。

有了穩定的資金來源,治沙有了底氣,更多科研人員也參與到治沙產業的科技攻關。中國林業科學院的科研人員正嘗試著在這裏種植經濟價值更高的長柄扁桃、赤松茸、牛肝菌等經濟作物。

截至目前,陜西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860萬畝流動沙地基本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治理,這意味著毛烏素沙地即將從陜西版圖上「消失」。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