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寧2月10日電 題:印尼味與家鄉味混搭 廣西歸僑的別樣年味
作者 韋佳秀 陳沿佑 林浩
香茅炸雞、黃姜飯、白斬雞、檸檬鴨......大年夜,住在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86歲印尼歸僑蔡蘭妹,與兒子、兒媳和孫女圍坐在一起,伴著歡快的印尼歌曲一邊話家常,一邊吃著印尼菜和中國菜組成的年夜飯,一家人其樂融融。
20世紀60年代,23歲的蔡蘭妹隨家人從印尼回國,被安置在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以下簡稱:武鳴華僑農場)。蔡蘭妹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年餐桌上家鄉味不可少,而印尼菜和糕點留存著她兒時的回憶。
走進蔡蘭妹的家中,在印尼拍攝的婚紗照以及從印尼帶回來的音樂碟片、制作印尼糕點的模具都還留存著。「母親當年帶回來的還有制作印尼美食的手藝。」蔡蘭妹的兒子蔡戰燚說。
隨著蔡蘭妹年歲漸高,逢年過節時準備家宴的任務就傳到了兒子和兒媳婦的手中。蔡戰燚告訴記者,他與妻子跟隨母親制作美食已有二十多年,「每年過年必做的是香茅炸雞和白斬雞,我女兒從小吃這兩道菜長大的」。
蔡戰燚介紹,印尼菜的特點在於加入豐富的香料。「香茅炸雞要用香茅、紅蔥等多種香料與雞肉混合腌制一個晚上,待入味後煎炸出鍋,十分美味。」他說,區別於印尼菜,白斬雞作為家鄉菜代表,講究的是清淡鮮美。
2月5日,蔡蘭妹兒媳婦李月瑤(右一)與家人一起制作印尼糕點。 韋佳秀 攝
據介紹,2013年,武鳴華僑農場升級為中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華僑農場轉型改制的示範性區域。隨著僑場發展得越來越好,2020年,在外發展的蔡戰燚與妻子李月瑤回到蔡蘭妹身邊。他在家門口的物業公司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妻子則繼承家婆的廚藝,制作印尼預制菜並對外銷售。
李月瑤介紹,她制作的印尼預制菜在當地頗受歡迎,還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個城市。「年前這段時間訂單很密集,香茅炸雞、沙爹豬肉串以及菊花餅等是顧客點得最多的。」
李月瑤說,有時丈夫和女兒也會幫忙,將做好的印尼菜進行真空包裝、裝箱密封等。「顧客收到後稍微處理即可,如香茅炸雞等熟制品加熱一下就可以吃了,沙爹牛肉串麻煩一點,需要自己烤制。」
「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年夜飯是除夕最重要的儀式。母親曾跟我說,以前在印尼時離家遠,一年就等著這一天吃個團圓飯。」蔡戰燚表示,大年三十這天他與妻子暫停接收印尼預制菜訂單,一家人好好享受大年夜的團圓時刻。
據介紹,武鳴華僑農場始建於1960年,曾先後安置了來自印尼、越南等9個東南亞國家的歸僑約1.2萬人。由於歸僑大多數來自東盟國家,所以僑場的歸僑僑眷過年的餐桌上,「東盟味道」很濃,與家鄉味道共同組成了特別的年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