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闕」喜迎四海賓朋,「錦雲樓」重現盛唐風貌,「神鳥銜花」展翅絳霞湖畔,「未來之城」破土而出……在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以下簡稱「成都世園會」)主會場裏,一座座建築在花叢的掩映下,散發出獨特而迷人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主會場五大核心場館均由鋼結構實作獨特造型,鋼構件為這場花與美的盛會搭建起「鋼筋鐵骨」,將「無限想象」照進「建築現實」。而這些「鋼筋鐵骨」都源自同一個地方,那就是位於成都簡陽的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的中國五冶集團(成都)建築科技產業園。
4月23日,紅星新聞記者走進該產業園,揭開了成都世園會背後這位「鋼鐵俠」的神秘面紗。
「芙蓉闕」
用鋼結構實作 「芙蓉闕」的流暢飄逸
走進成都世園會主會場,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主會場的門戶——綜合服務館。綜合服務館總建築面積約5800平方米,18米高的「傘狀」結構如盛開的芙蓉花喜迎八方來客。該館在造型上實作了「古漢闕」和「芙蓉花」的完美融合,流暢的曲線及飄逸的葉片均透過鋼結構來實作,最大懸挑長度達28米,最大懸挑高度達7.5米。
「芙蓉闕」
在綜合服務館的建設中,中國五冶集團(成都)建築科技產業園承擔鋼結構制造任務,為確保「芙蓉闕」的藝術化表達呈現,同時最大限度滿足場館建築功能使用要求,專案團隊克服了多項技術難點。據該產業園鋼結構生產基地車間主任陳勇介紹,專案團隊采用了自動化焊接機器人等先進器材來提升所有鋼構件的制造精度,還組建了由多名「成都工匠」領銜的一流焊接團隊,對每一條焊縫精心施焊、極致打磨,保質保量提前五天完成加工任務。
錦雲樓
不僅外形優美,該產業園在成都世園會建設過程中還采用了大量綠色、生態、低碳、環保工藝。「綜合服務館核心鋼柱最大規格達3米,板厚達到50毫米,‘傘面’的雨水由芯柱內排出,大量減少了排水管的設定需求,而圍繞芯柱的24根圓管布置各不相同,有效降低了50%的現場露天焊接施工作業。」陳勇介紹說。
成都這些地標性建築也和「他」有關
4月23日,紅星新聞記者走進了中國五冶集團(成都)建築科技產業園,揭開了這位「鋼鐵俠」的神秘面紗。成都世園會共新建六座核心場館,其中綜合服務館、主展館、錦雲樓、天府人居館、植物館五大核心場館均由園區內的鋼結構生產基地承擔鋼結構制造任務。而在這之前,該基地曾先後主導和參與建設成都熊貓基地觀光塔、成都露天音樂公園、成都大運會主火炬塔等成都標誌性地標建設。
中國五冶集團(成都)建築科技產業園內部
走進生產車間,兩台自動化焊接機器人吸引了記者的註意。這些「機器人工友」,有著會思考的「智慧大腦」和靈活的「機械手臂」,工程師僅需要將編制的工件軌跡程式,輸入自動化焊接機器人的「大腦」,就能實作全自動焊接,效率可達人工的3倍以上。這種像「拼積木」一樣的工廠高效率預制、現場低碳化施工,較傳統建築減少近30%的施工能耗,用綠色「智」造為世園會生態之美增光添彩。
中國五冶集團(成都)建築科技產業園內部
除了自動化焊接機器人外,車間內還配備了一大批居於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的一流器材,如國內最先進的等離子數控切割機,西南地區最大、功能最齊全的鋼結構預處理自動化生產線等,能在顯著提高產能的同時,有效降低生產能耗。
車間不遠處,是在建的二期基地。記者了解到,二期基地中兩條全自動、無人化的鋼結構生產線將於今年投產,具備鋼結構H型鋼智能化生產線、針對鋼結構標準化工件的機器人自動裝配系統和機器人自動化焊接系統,沸石轉輪有機廢氣處理器材、鋼結構全壽命周期智慧管控平台等代表目前鋼結構生產先進技術的設施器材,為成都「智」造再添濃墨重彩之筆。
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攝影報道 部份圖據受訪者
編輯 成序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