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這事兒丨學生不及格率高,大學是否該「嚴進寬出」引發討論

2024-08-18辟謠

近日,浙大城市學院人文學院教師蔡淵迪公開發表的一篇題為【關於我所負責三門課卷面不及格率高的說明】的文章稱,因其所負責的【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一)】和【中國古典文獻學】三門課程的卷面不合格率都在30%以上,被要求就此問題作出解釋說明並提供整改方案。

蔡淵迪對此回應稱,「第一句,這麽多的卷面不合格,肯定是我教得不好,水平有限,實在抱歉。第二句,也就是順此邏輯給出的整改方案就是:另請高明。」8月13日晚,浙大城市學院人文學院院長繆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正在就此事與蔡淵迪溝通。

人們大多認為這位敢於負責、較真且課堂教學頗受學生認可的老師,值得尊重。與此同時,更值得人們反思和追問的,是這一事件背後的學情及教學管理變化。

8月15日,上海財經大學教授曹東勃在澎湃新聞發表評論文章【馬上評|學生不及格率高,能怪老師「太嚴」嗎?】,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在重回「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學科與專業布局調整過程中,正視和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並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在「教育競賽」由基礎教育向更高階段升級後,透過更加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引導學生端正學習動機和提升綜合素質?

曹東勃在文章中指出,今天的大學生和二十年前大不相同的一點就是,他們的焦慮期,從邁入大學校門甚至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享受大學生活?不存在的。保研也好,出國也罷,都需要漂亮的分數和績點,這在十幾年前還不普遍,今天則成為一種廣泛的自覺。

需求側已悄無聲息變成這種情況,供給側自然也不會無動於衷。當下,各高校的績點改革方案,總的方向是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更加註重過程評價、多元評價、綜合評價。改革過程中也必然會遭遇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問題,甚或很快會有新的「績點通脹」問題。

他認為,這不是個案,實際上是新的學科專業布局調整背景下的一朵浪花,是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需要攻堅破冰的冰山一角。無論如何改革,遵循教書育人和學生成長規律,都是基本的出發點。

封面新聞則在評論文章【封面評論|課程掛科率高被要求整改,「考試的藝術」更多只是妥協】中認為,有別於很多人的輕蔑想象,諸如「古漢語」「古文獻」之類的課程,其實專業門檻極高,對於邏輯思維、智力基礎等等素質,有著不低的要求。所以,這三門課,本身就是很難、很不容易過關的,只是很多學校,教得太水、考得太淺,讓大家有了一種「不該掛科」的錯覺罷了。此前職能部門已多次發文,強調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取消「清考」……既然是動真格的,那麽就必然會有壓力、會有痛感,怎麽掛科率高了點,就讓教師寫說明、搞整改呢?

文章認為,的確,學校不該耽誤學生們的前程,但是掛科影響學分、績點乃至畢業延遲終究只是「小耽誤」,那種渾渾噩噩、不學無術的風氣教壞學生,或許才是大耽誤。

正觀新聞也在評論文章【正觀視評:大學生卷面不合格率超三成,該「整改」的不應該是老師】中指出,一個認真教學、嚴格要求的教師,在大學校園裏卻顯得鶴立雞群,甚至要為自己的認真作出整改,這本身是有問題的。學生成績考不好,最該被「整改」的不應該是老師。

九派新聞在評論文章【考試不合格率太高,大學「嚴進寬出」之問值得深思丨九派時評 】中認為,說到底,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在高校畢業生合格率的背景下出現的矛盾,大學教育到底應該「嚴進寬出」還是「寬進嚴出」,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文章認為,在不少人的傳統觀念裏,學生只要考上大學,基本上都能順利畢業,最難的還是高考那一關,這就是「嚴進寬出」。但在這種觀念的作用下,有些學子一旦進入大學,就開始放縱自己,沈迷玩樂,自己不好好學習,甚至會對那些要求嚴格的老師有意見,這就背離了大學教育的初衷。然而,「寬進嚴出」又不符合國內高等教育的現實,如果讓「入場」變得很輕松卻難以畢業,恐怕短時間內很難讓人接受。

其實,到底是「寬」還是「嚴」,在現實中往往不是極端的二元選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妥善處理,寬嚴相濟,適度而為,才是最佳選擇。

極目新聞也在評論【課程不合格率高被要求整改,教師公開回應「另請高明」,問題出在哪?】中認為,說穿了,就是雙方應該好好溝通,高校管理教師,應該尊重他們,給他們說話的地方。在充分交流溝通後,再來一起協商解決的辦法。再說,校方自己也有必要作充分的調查,不偏不倚,然後再來談「整改」。

文章認為,讓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得,不能光看考試成績,畢竟數碼是很容易做出來的。學校有必要建立起公平公正的考核體系,來確保教師的教學質素。學生考得好,未必就是教師水平高;學生考得不好,未必就是教師教得不好。就怕在不合理的考核體系下,劣幣驅逐良幣,最後受損的是誰,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