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中央一號檔連續關註:大齡農民工就業困局怎麽破?

2024-02-05辟謠

界面新聞記者 | 翟瑞民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背景下,中國第一代農民工正進入打工生涯晚期,由此,大齡農民工的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問題愈發受到外界關註。

2024年2月3日,新華社受權釋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簡稱【意見】)。這是中央一號檔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第12年聚焦「三農」工作。

【意見】在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方面明確提出「做好大齡農民工就業扶持」。界面新聞註意到,這是中央一號檔連續第二年提到大齡農民工問題。此前2023年一號檔曾提出,「維護好超齡農民工就業權益。」

大齡農民工占比已達3成

「中央一號檔連續提到大齡農民工問題,說明這是非常值得關註的一個群體。多年來,農民工薪金發放等問題一直受到各方關註,而大齡農民工就業則是近兩年才引起不管是學界還是政府的廣泛重視。」河南農業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河南農業大學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謝婭婷告訴界面新聞。

謝婭婷指出,老一代農民工隨著年齡逐漸增長,以及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他們來到城市裏打工面臨的就業環境和以前剛出來打工時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外出就業的渠道越來越窄。」事實上,大齡農民工對於外出打工還是有很強的意願和實際生活的迫切需求,但是,用工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用工單位的多種考慮,使得他們的就業環境越來越受限。

她表示,面對這種矛盾,尤其是隨著人口結構調整,怎樣更有效、充分發揮現有勞動力在市場上的作用,就更需要我們在現階段對大齡農民工就業問題在政策層面做出引導和調整,以幫助他們更好就業,更好地發揮作用。

2023年4月,國家統計局釋出【202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其中介紹,從年齡結構看,40歲及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為47.0%,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41-50歲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3.8%,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9.2%,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數據顯示,從2008年到2022年,農民工的平均年齡從34歲上升至42.3歲,50歲及以上的大齡農民工比重從11.4%提高至29.2%,規模達8632.1萬人。

按照國家統計局界定,農民工超過50歲即為大齡,對這一群體冠以特定名稱,「大齡」比超齡、高齡等說法更具有客觀性。中國大齡農民工問題引起外界重視,源於2019年起全國多地釋出建築業「清退令」,即60周歲以上男性、50周歲以上女性以及18周歲以下人士禁止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築施工作業。

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王歐近日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大齡農民工的「下沈式」工作流動】一文指出,農民工從被城市勞動力市場辨識為「大齡」勞動力到最終離開城市非正規工作,經歷著沿勞動力市場層級不斷下沈,卻固執地停留在城市勞動力市場底部,而不願回歸農業農村勞動的工作流動軌跡,展示出鮮明的「下沈式—城市偏向」的工作流動特點。

2022年11月,湖南省人社廳曾釋出【農民工服務保障促就業情況分析】一文指出,大齡農民工就業也面臨一些客觀現實。與新生代農民工相比,大齡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絕大多數沒有專業技能,難以掌握智能生產的基本規範,只能從事體力勞動和技術簡單的工作,從「體力型」轉「技能型」難度較大。

王歐對界面新聞介紹,在不同的勞動力市場層級裏,大齡農民工面臨的就業困境並不一樣。比如對於剛剛超過50歲的農民工來說,他們往往上有老下有小,處在家庭發展比較關鍵的時期,經濟壓力很大,同時還具有很強的勞動能力,他們的訴求就是繼續從事相對來說比較正規的、收入較高的工作。而對於那些接近60歲面臨退休的群體來說,法定退休制度會帶來一個意外後果,就是給相關用工部門提供了制度化、集體化淘汰這些勞動者的工具,這在建築工地、服務外包的某些市政部門就特別明顯。這個群體更值得被關註的是:不得不「退休」後的工作去向,以及社會保障缺失等問題。

如何融入城市享受公共服務?

對於如何妥善解決大齡農民工就業問題,王歐表示,當前中國勞動力市場相關制度和政策應為這些大齡勞動力群體提供一定彈性,比如調整用工應避免采取「清退令」等絕對化、「一刀切」式的處理方式。「對於50歲-60歲這一相對年輕的大齡農民工群體來說,希望能在社保繳納等方面給予他們政策支持,做一些靈活變通,比如社保繳納的自由度可以放寬,即便繳納年限不夠,滿60歲後也能領取一定數額的保障金,以減輕他們的就業壓力。」

謝婭婷對界面新聞表示,對於大齡農民工來說,需要拓寬就業渠道,他們就業以前更多還是依賴於傳統的老鄉介紹等方式,現在怎樣讓城市的數碼化、智能化渠道能夠滲透到他們求職的過程中,給他們提供便利,這是在操作層面可以去推動的。另外,對於用人單位,政府需要倡導、鼓勵用人單位改變傳統用工方式,包括提供社會福利保障待遇等。

界面新聞註意到,2022年11月,人社部等5部門曾聯合釋出【關於進一步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明確促進農民工及脫貧人口就業創業的五方面政策措施,為有就業需求的大齡農民工免費提供公共就業服務。

2023年9月,人社部等部門還釋出【關於開展「城暖農民工」服務活動的通知】。其中提出,落實好進城農民工在城鎮平等享受公共就業服務政策,加強大齡農民工、脫貧勞動力就業服務。同時,開設一批適合大齡農民工的培訓專案,支持未就業農民工自主選擇政府補貼性培訓或社會化培訓,支持企業開展農民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

此外,近兩年各地也在嘗試探索拓寬大齡農民工就業渠道,幫助大齡農民工實作更好就業。2023年3月,遼寧省出台19條措施進一步支持農民工及脫貧人口就業創業,其中包括扶持大齡農民工就業,收集並持續釋出適合大齡農民工的就業崗位、零工資訊,指導企業根據農民工身體狀況合理安排工作崗位,定期開展職業健康體檢,不得以年齡為由「一刀切」清退。2023年6月,貴州省釋出進一步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實施辦法,其中提到,「有就業需求的大齡農民工,可到就業公共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享受就業公共服務。」

上述湖南省人社廳文章指出,現階段60歲以上的農民工將逐步結束人力資源市場,由於之前沒有按規定參加職工養老保險,結束後他們的收入水平將急劇下降,在城鎮難以生活;由於常年在外務工,農業生產技能、農村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等已讓老一代農民工回鄉難以適應。農民工由於發展基礎差、技能水平低等自身因素以及公共服務、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差異化影響,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遇到了巨大阻礙,城市夢實作難度大,遊離在城市和農村的雙重體制之外。

暨南大學社會與經濟研究院教授馮帥章此前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在城鎮化行程加快的背景下,怎樣保障農民工享受與城市居民趨同的公共服務,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謝婭婷建議,除了工作時間,大齡農民工剩下的生活場域都是在城市裏,但是他們的融合程度遠遠低於新生代農民工。尤其是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對於城市公共服務的需求其實是越來越多,而當前城市公共服務觸角並未滲透到這些人,居住在城市社區的大齡農民工對公共服務設施的享受程度,甚至是了解程度,都是非常有限的。「當前,城市基礎公共服務設施都已經搭建完成,怎樣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享受到,這是推進大齡農民工社會融合,增加他們的社會福祉,現階段應該能夠做到的一點。」謝婭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