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假期就這麽結束了!大家的精神狀態還好嗎?

2024-10-08辟謠
古人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假期也一樣——事先盤算起來,總覺得時間挺長;好不容易放松下來,冷不丁看一眼行事曆,才發現這個假期快要結束了,甚至今年剩下的假期,都屈指可數。
而在假期之後,有些人奇怪地發現,自己好像比度假前更累了。這是怎麽回事呢?
假期症候群是什麽?
有些醫生,將之稱為「假期症候群」(Post-Vacation Blues)。這不是一個嚴格的術語,也不代表一種臨床意義上的疾病;只是為了方便描述,給類似現象取的名字。
許多研究顯示,度假對身體大有好處。好處表現在生理層面,比如,心臟更健康,心臟病發作的概率降低;也體現在心理層面,幸福感增加、工作效率提升等。不過,大約兩成的人,在假期之後,出現一些不健康的訊號。
這些訊號,大致分為兩類。一類與抑郁癥的表現相似,像是悶悶不樂、濃烈的懷舊感,食欲比以前差;另一類與焦慮相仿,晚上睡不著、總覺得心裏煩,人坐在辦公桌前,註意力卻飄向別處。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
老實說,學術界對此的了解十分有限,目前還沒有比較一致的看法。綜合國內外的專家意見,假期症候群可能有兩個原因。
一是,假期沒有過好。
度假是一種事件,可能引起心理壓力。頻繁的社交活動,也可以成為壓力之源。在壓力的作用下,身體會分泌一些激素,調節血糖、血壓,以便更好地應對挑戰。如果激素分泌太多,就過猶不及,引起比較明顯的不適,進而導致暴飲暴食之類的行為。這種情況,也有人稱之為「節日壓力症候群」。
再者,很多人選擇在假期外出旅遊。為了保持涼爽,高鐵、飛機都會使用空調;其內部的空氣,相對來說比較幹燥。乘坐的時間太久,有可能引起輕微脫水。中國地大物博,從東到西橫跨五個時區。由沿海地區出發,到新疆等地旅遊,時區的變化可能影響褪黑素分泌,進而導致作息紊亂。這些變化,當時未必察覺,卻會在節日之後引發問題。
二是,假期過得挺好,與日常形成鮮明對比。
有學者提出過一個迴圈理論:假期之前,我們的內心處於平常狀態,既不太開心、也不太沮喪;等到開始享受假期,遠離日常瑣事,興奮感、幸福感便逐漸提升,直至達到頂點;然而,假期總有個盡頭。等再次回到日常生活,不得不面對種種事務,難免會出現心理落差。
應該怎麽辦?
假期症候群雖然不是一種疾病,應對起來,卻可以遵照「對癥下藥」的原則。
如果假期期間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那麽,必須學會正確對待它們,比如,適當改變度假的方式。有學者認為,人們喜歡假期,其實是在追求六種快樂,超然、放松、自主、掌控、意義感和歸屬感。換句話說,這些快樂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不足,我們就會想辦法在度假時彌補。過大的壓力意味著目前的安排不合適,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一下看看。
如果度假時旅行較多,最好給自己設定一個過渡期。在過渡期內,適當減少工作量,調整飲食和作息。坐車太久,腰椎、頸椎也許有不舒服的地方,最好去醫院看看。在醫生指導下,做一些必要的鍛煉。
如果假期過得比較愉快,只是難以面對日常,同樣可以設定一個過渡期。趁這段時間,常去公園轉轉,親近大自然、尋找「小確幸」。也可以帶著假期的感悟進入日常生活,比如,度假時吃了某種美食,不妨試著自己做一下。而最有用的方案,是書寫、分享假期的積極經歷。如今的社交媒體特別多,在不過分透露私密的情況下,將自己的感受分享給別人,可以讓這段快樂更強烈、更持久。
總之,假期症候群不是疾病,而是一種有點特別的狀態。只要妥善應對,很快就會恢復。千萬不要因為這個對假期心生畏懼——休息,尤其是規律的休息,對身心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