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中國射擊隊又添1金1銅!但射擊冠軍竟然近視?真是靠感覺打的?

2024-08-05辟謠

當地時間8月5日,巴黎奧運會射擊專案進入最後一個比賽日。在男子25米手槍速射決賽中,中國選手李越宏發揮出色,獲得該專案金牌。這是中國射擊隊在巴黎奧運會獲得的第五枚金牌。另一位中國選手王鑫傑獲得銅牌。

此前,在射擊混合團體 10 米氣步槍比賽中,為中國拿下本屆奧運會首金的兩位「00 後」小將,被廣大網友親切地稱為「阿條姐」和「幹飯哥」。載譽歸來後參加節目時,阿條姐黃雨婷又自曝「可是我近視啊」,也沖上了熱搜。不少網友紛紛驚嘆:「近視眼也能打這麽準?」「近視竟然也能練射擊?」

那麽,近視的人也能練射擊類專案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僅如此,射擊高手很多視力其實都不算好。接下來咱們就詳細聊一聊。

看清才能打準?

很多動作片裏,都有描寫狙擊手的鏡頭——瞄準鏡清清楚楚釘選目標,一槍命中。這就帶給我們一個錯覺,那就是看得清楚才能打得準,如果不用瞄準鏡,那麽射得準一定要視力好。不過,對於射擊運動來說,這種看法其實並不準確。

為什麽這麽說呢?

說起槍靶的尺寸,我們往往會覺得和人體差不多或者至少和人腦袋差不多大,這也很容易理解,消滅敵人時能打中人那麽大的物體就能達到目標,一部份槍靶確實是這樣的。但是奧運射擊比賽為了消除暴力方面的聯想,很早就把過去用的人形、動物形靶全換掉了,而且部份專案中,槍靶的尺寸也可以說是「袖珍」。

以 10 米氣步槍專案為例,讓我們來看看靶子到底有多大。很多媒體報道說靶子的核心區域和礦泉水瓶蓋差不多大,這話是一點都不誇張。

作者拍攝(槍靶為打印模擬演示用,尺寸與奧運標準靶有1mm左右的誤差)

為了更好地進行比較,筆者還特地把打印好的槍靶,掛在約 10 米左右的地方用手機拍照,效果如下。

對焦在靶子上 作者拍攝

對焦在硬幣上 作者拍攝

技術處理對比大小差距示意 作者供圖

需要註意的是,手機鏡頭拍照未必能反映人實際觀察時的感受,因此這裏筆者再描述一下用肉眼看是個什麽效果,那就是一眼望去只能看到個綠豆大小的小黑點,問就是打不中,根本打不中……

而且,要知道對於 10 米氣步槍的靶子來說,那一坨小黑點不過是 4 環起步而已,要打到 10 環甚至更高,就得盡可能命中這顆「小綠豆」的中心。而位於中心的靶心點直徑只有 0.5mm,問就是別說打了,看都看不清,根本看不清……

而10米氣手槍的槍靶雖然要大出好幾圈,不過在10米距離上,也同樣看不太清。

左邊是10米氣步槍靶,右邊是10米氣手槍靶 本文稽核專家供圖

看到這裏,想必我們已經發現,面對這樣尺寸的目標,視力好像已經起不到什麽決定性的作用了。而實際上也是如此,我們盤點一下中外那些射擊類專案的名將,就會發現實際上優秀的視力似乎不是奪冠所必需的。

像中國的射擊老前輩王義夫,視力僅有 0.1,而許海峰則不到 0.5,而譚宗亮、張夢圓等名將,也多少有些近視,有時需要佩戴眼鏡或隱形眼鏡。那麽,如果視力不是重要因素的話,又是什麽讓射擊運動員打得這麽準呢?

不靠看得準,要靠端得穩

所謂失之毫厘謬之千裏,這句話放在射擊運動上特別貼切。射擊運動員據槍時身體的任何晃動、擊發時動作沒做好,甚至心跳和呼吸等幹擾都可能讓射出的子彈打偏。因此,射擊運動員會在鍛煉射擊動作各個環節的穩定性上下非常大的功夫。射擊的要點總的來說,就是立得穩,端得穩,擊發穩。

比如,在多數射擊專案中,都需要運動員站立較長時間,而且還要支持上半身,這對下肢的力量與穩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我們都有經驗,長時間用手「端著」一件東西的話,是很難做到穩定的,比如我們舉著手機長時間拍照拍影片,都得靠手機內建的防抖或者穩定器。因此,射擊運動員一方面要苦練據槍動作和瞄準,另一方面需要透過大量訓練,來增強自己的平衡能力。比如吊起一部份肢體,在身體不穩定的情況下,一邊讓身體盡量平衡,一邊完成動作來提高身體保持穩定的能力。

因此,中國射擊專案運動員的體能測試標準,包括了腹肌耐力,背肌耐力,單腿閉眼站立時長,以及 3000 米計時跑和其他體能測試等專案。

除此之外,射擊運動中有個極其重要的動作,一不小心就會讓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那就是擊發。射擊運動員會苦練擊發技術,確保正確瞄準的瞬間,協調好呼吸和動作,均勻發力觸發扳機。如果擊發時出現扣扳機過於猛烈、呼吸不勻等情況,就會直接影響射擊成績。

前面說了半天都是平衡穩定,那怎麽才能瞄得準呢?就像前文所說,實際射擊的時候,根本看不清環數,打出高環數,憑的是「槍感」。射擊運動員們透過成千上萬次的射擊,包括盲射等方式,來讓自己的身體形成肌肉記憶,並不斷磨礪心境,讓自己能夠抓住並記牢正中靶心時的感覺,並一次次重現出來,到這裏就只能意會難以言說了。

雖然射擊運動看起來四平八穩,動作也不劇烈,但運動員們仍然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汗水,錘煉出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心態,不管他們勇奪獎牌,還是遺憾出局,都值得我們的掌聲。

策劃制作

作者丨丁崝 科普作者

稽核丨馬勇 武漢體育學院 教授

審校丨徐來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