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山海人家·返鄉興業的故事 | 90後海歸為茶園裝上科技「芯」

2024-08-10辟謠

茶產業是南平市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南平市聚力打造全國「三茶」統籌發展先行區,茶產業規模、質素、品牌和效益不斷提升,「茶科技」逐漸成為助力茶產業升級、茶農增收的密碼。制茶技術的提高離不開茶葉技術人才全心全意地投入,90後方舟便是這樣一位帶著新知識投身家鄉茶產業發展的「新茶人」。

近日,記者來到星村鎮,一睹智慧生態茶園的風光,同時傾聽「有智」青年方舟心中的「茶經」。

心系家鄉 留洋學子歸深山

方舟在茶園檢視茶葉生長情況 東南網記者肖練冰 攝

高大的個頭,年輕的面孔,話語輕快而溫和,眼前的年輕人便是永生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方舟。

星村鎮坐落於武夷山國家公園和「雙世遺」產地核心區,素有武夷巖茶第一鎮之美譽。生於斯、長於斯,方舟家世代以茶為生。外公遊永生是武夷山最早從事茶葉生產的茶人之一,母親遊玉瓊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之一,對此,方舟與有榮焉:「能夠出生在‘茶葉世家’是我的幸運,只有不斷努力才對得起這份幸運。」

方舟與母親遊玉瓊 受訪者供圖

年少時,父母希望方舟能夠有更開闊的眼界,16歲時便讓他留學海外,後在英國華威大學攻讀大數據分析。2016年,研究生畢業後,作為海外人才畢業回國的方舟拒絕了省市多個單位向他投擲的「橄欖枝」,一頭紮進家鄉的茶產業,將自己的留洋所學與祖輩經營的茶產業相結合。走出大山的方舟,又回到了大山。

科研型人才紮根農業生產,這在方舟的一眾同學中極為少見,有些人無法理解他的決定。但在方舟看來,看似傳統的茶,恰是最需要科技創新的。

「老一輩非遺傳承人漸漸老去,技藝傳承不能斷。」方舟動情地解釋道,「我想結合自己的專業,把長輩們的制茶技藝變成可傳承、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並透過大數據建模分析、研發機械器材,全流程‘護航’武夷巖茶傳統工藝。」

說幹就幹,回到家鄉的方舟穿梭於山野、流連於廠房,仔細了解種茶、摘茶、制茶的每個環節,身體力行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努力尋找用科技推動茶產業發展的突破口。

學以致用 智慧茶園守護綠水青山

永生茶業有限公司生態茶園 東南網記者肖練冰 攝

2016年,武夷山成為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全市積極打造綠色生態茶園。這與方舟心中的設想不謀而合。

他結合「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適時嘗試了「茶豆間作優質高效生態栽培」專案;還透過物聯網即時觀察茶葉生長情況,結合在園中安裝的氣候監測儀輔助安排生產,還建立了從施肥到病蟲防治再到茶園管理的「生態鏈」式系統。

沿著茶園步道緩步前行,老人帶著孩童歡快地追趕著蝴蝶,幾位遊客撫著花、用鏡頭「收藏」著眼前美景……茶園不再是大家傳統印象裏供茶農辛勤勞作的場所,智慧生態茶園建設讓茶園變成了公園。

茶園風光 受訪者供圖

「這裏是我們星村鎮最早的生態茶園,茶園中套種了大豆、油菜花,很好地減少了化肥的使用。在宣傳和激勵下,茶農們紛紛效仿方舟的做法,茶園生態環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星村鎮星村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余文珍向記者介紹道。當日,她正在大坪洲生態茶園中組織一場宣講活動。

截至目前,永生茶業已建成示範性生態茶園5000多畝,帶動周邊茶園2萬多畝,帶動農戶4000多戶,帶動農戶增收1000多萬元。

在大家看來,方舟是踐行「生態茶園」的先行者。但他認為,自己只是共同建設家鄉的普通茶人,是武夷山的一分子。「武夷山的茶人千百年來侍茶、賣茶,以茶為生。只有保護好綠水青山才能有永續的金山銀山,這也是我們武夷茶人的共同願景。」

研發器材 堅定發展茶科技

方舟帶領團隊對母親遊玉瓊的制茶技藝進行數據采集,開展「茶葉搖青機器人」研發工作 受訪者供圖

產業發展過程中,人工成本的增加是許多企業繞不開的問題。以采茶為例,茶青的成熟度對形成武夷巖茶的獨特香味至關重要,武夷巖茶的最佳采摘期只有三四天。若出現采茶工短缺、人力效率跟不上、春季多雨等問題,都會掣肘優質巖茶的生產。

如何消除短板、提質增效?方舟認為,可以透過器材的提升對這項傳統行業進行輔助。

「我的設想是從采茶開始,從源頭起實作科技化。」方舟說:「市面上常見的采茶機大多是日本、德國研發的,與武夷山本地適配度低,投入使用後茶園管理也將被動地適應國外標準,這讓我難以接受。我們要有自己的茶機知識產權。」

下定決心的方舟隨即組建了團隊、自行研發智能化器材。不斷摸索、持續實踐,並向中科院、農科院的科研人才團隊討教,共同解決研發、操作中遇到的關鍵問題。今年4月,方舟帶頭研發的「茶葉搖青機器人」進行了中科院sts專案答辯,「智能采茶機」也進入了下地試行階段。

烏龍茶智能炭焙數據采集箱 受訪者供圖

但是,當方舟信心滿滿地帶著采茶器材下地操作時,他才發現,在實驗室中排除各方因素「幹擾」、制造出的茶機,在實際使用中並不能適應生產。譬如,為了追求環保使用電能,卻忽略了電池過重、不利於移動的事實,在實際農業生產中增加的重量也會增加茶農們的操作難度。諸如此類的問題,讓他深刻地體會到要堅持效果導向,研究成果的轉化必須「落地」到實際生產中。

毫不氣餒的他眼下正與團隊商討如何調整數據模型和配件,以達到更優效果。「實驗就是不斷摸索的過程。我規劃的‘收獲期’在2025年至2026年。」暢想未來,方舟信心滿滿地說道。「農業生產要轉向智慧型、機械化,將新質生產力匯入實際生產中,透過科技的手段讓我們的產品更穩定、更具特色。未來我也會對此進行更多調研,並寫入政協提案。」

方舟參加南平市兩會 受訪者供圖

歸國八載,方舟的身上有許多「光環」:海歸學子、「十三五」「十四五」國家茶葉產業體系南平綜合試驗站成員、南平市政協委員、省科協技術協會常務委員。2023年,方舟又先後獲評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範、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省級A類人才。於他而言,這是榮譽更是責任,「從人工到機械化,再到我設想的智能化制茶,我只是在茶人前輩的基礎上投入了專業所學。」他計劃用科技的力量為傳統茶園裝上科技「芯」、創造更多可能性。

東南網出品

總策劃:曾武華 許上福

策劃:王祥楠 林雯晶

監制:許上福

記者:陳艷 肖練冰

影片:肖練冰 陳艷

責編:林瑤 李雅蘭

海報:林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