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誌在千裏:曹操的征程與詩心

2024-07-26辟謠

【古代名人文化地圖】

作者:成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曹操不僅是古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成就斐然的文學家。在戎馬倥傯的一生中,曹操留下了對酒當歌、橫槊賦詩的風雅之舉。他以雄渾古直的詩風,讓兩漢以來沈溺於堆砌辭藻的文學面貌為之一新。在足跡涉及大半個中國的征程中,曹操將時代風雲和山河壯闊收於眼底,化作一首首詩篇。他的文學與功業密不可分。循著他的詩文所述、金戈所指,我們可以看到一幅豪氣幹雲的文化地圖。

建安十三年(208)前曹操行跡圖 玄菟/制 圖片由作者提供

曹操的家鄉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位於華北平原南緣。這裏自古就是糧食豐收和人才薈萃之地。曹操先祖是西漢初年丞相曹參,曹操出身官宦世家,父祖在朝均官居高位。少年曹操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孩子」,【三國誌】稱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曹瞞傳】甚至說他少年時「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但曹操的才學早在少年時就展露出來,以知人為名的太尉橋玄稱贊曹操:「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譙縣是東漢十三州之一豫州的治所,而豫州又是文化名流頻出之地。漢末以品評人才著稱的「月旦評」主持人許氏兄弟,以及後來成為曹操帳下重要謀臣的荀彧、鐘繇、郭嘉等都是豫州人。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少年曹操博覽群書,其中就應該包括他後來詩句中多次參照的【詩經】。曹操尤為喜愛兵法。史載,他曾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為【孫子兵法】十三篇作註釋。

曹操20歲舉孝廉,赴洛陽就任。離開譙縣後,他先後8次返鄉,或避禍,或省親,或謀政,或治軍。在譙縣,曹操於城東築起精舍,閉門謝客,秋夏讀書,冬春射獵,等待時機。後來,曹操不滿董卓暴虐,返鄉招募義軍。如今,在亳州存有曹操地下運兵道,據說就是曹操招募兵勇時所建。

建安七年(202),已經身為司空的曹操率領大軍回到譙縣,頒布了【軍譙令】,為陣亡的家鄉將士立廟祭祀,撫恤家屬。此後,曹操多次征討江東孫權,路過譙縣,都要停留一段時間,有時還帶著他的兒子曹丕、曹植。曹丕也在此留下了【感物賦】【臨渦賦】等建安文學的名作。

洛陽:仕於斯,終於斯

建安二十四年(219)冬十月,65歲的魏王曹操進入洛陽城。【曹瞞傳】記錄了一個細節:「王更修治北部尉廨,令過於舊。」曹操專程來到自己當年做洛陽北部尉的衙署,看到這裏已經破落不堪,就令人重新修葺一番。

河北昌黎碣石山 圖片由作者提供

時間追溯到40多年前,正是在洛陽城,這座東漢王朝的都城,20歲的曹操開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當時,曹操被舉薦為洛陽北部尉。這個職位主要負責洛陽北部的治安。曹操上任後,就命手下打造了幾十支「五色棒」,放置在城門左右,凡是犯法之人,無論有多大的背景,一律用「五色棒」棒殺。不久,深受靈帝寵愛的宦官蹇碩的叔父違反宵禁令,曹操當即將其處死。那些驕橫跋扈的豪強們都收斂起來。「京師斂跡,莫敢犯者。」但也因為這次「出格」,曹操被宦官詆毀,外放頓丘令。

這次被迫離開洛陽,是曹操人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後來,曹操這樣囑咐自己的兒子曹植:「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曹操對當年自己的行為,沒有一絲悔意,以此鼓勵兒子也要勇往直前,不畏艱難。

初平元年(190)的關東諸侯討伐董卓之戰,是漢末亂世大幕揭開的標誌性事件,同時也是曹操在軍事上嶄露頭角的起點。當他帶著義軍重返洛陽時,這座昔日富麗堂皇的城市,已被董卓軍隊焚燒淪陷。在洛陽,曹操寫下了【薤露】一詩,既揭露了董卓的殘暴行徑,又哀嘆了漢室的淪喪。詩中寫道:「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微子是商紂王長兄,殷商覆亡後,微子經過殷都,看到宮室傾頹,遙想往日輝煌,不覺傷感。曹操借用微子之傷而自喻,既是表達對洛陽淪喪的哀嘆,也是在抒發心中的誌向。

多年之後,曹操在征戰之中,又回想起昔日關東諸侯盟會討董的盛景,但當年的盟友如今已經形同仇讎。尤其是袁紹、袁術兄弟,出身望族,名高天下,卻包藏篡逆之心。在【蒿裏行】中,曹操對二袁進行了批評。「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以曹操為首的建安文學家親歷戰爭,目睹民間疾苦,這使得他們的詩作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時代的寫照。

曹操重修北部尉廨,猶如擦拭洛陽城身上被歲月層累的灰塵,讓這座故都重泛光輝。三個月後,曹操病逝於洛陽。仕於斯,終於斯,曹操的人生在洛陽畫上了一個圈。

河北:攀太行,觀滄海

從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到建安十二年(207)白狼山之戰,曹操用了7年時間掃蕩河北,翦滅袁紹勢力,讓北方復歸一統。這是曹操軍事生涯中無比艱難的歷程,同時也是曹操詩心奔湧的時期。

亳州曹操地下運兵道 圖片由作者提供

曹操在河北的足跡如下: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擊敗袁紹;建安六年(201),曹操在倉亭(今山東陽谷)再次擊敗袁紹;建安七年(202),袁紹病死,曹操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數次擊敗袁譚、袁尚;建安八年(203),曹操攻鄴(今河北臨漳);建安九年(204),曹操攻克鄴,拔平原(今山東平原);建安十年(205),曹操破南皮(今河北南皮),斬袁譚,又北上幽州,救鮮於輔於獷平(今北京密雲);建安十一年(206),曹操西征高幹,拔壺關(今山西長治),又東征海賊管承,至淳於(今山東安丘);建安十二年(207),曹操遠征遼東,至無終(今天津薊州),出盧龍塞(今喜峰口長城),直至柳城(今遼寧朝陽)大破烏桓王蹋頓,遼東太守公孫康來降,至此河北平定,曹操返回鄴城。

在這7年之中,曹操無歲不征,他的詩文也在戰火中飽經淬煉,字裏行間,回響著鼓角爭鳴、寒風蕭蕭。在西征高幹時,曹操親率大軍穿越太行山之間的羊腸阪道,時值隆冬,將士行軍苦不堪言。曹操慨然有感,寫下了【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曹操嘆行軍之艱險,哀生靈之塗炭。最後一句「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與【薤露】末句「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形成互文,曹操從【詩經·東山】中引發千古憂思,而【東山】一詩表現的正是周公東征背景之下普通戰士對家鄉的懷念之情。就這樣,曹操既在詩句中承襲了【詩經】中的百姓視角,又將自己譬喻為輔佐成王、蕩平叛亂的周公,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後來曹操在【短歌行】中高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也就順理成章了。

平定遼東之後,曹操率軍南歸,途經碣石山,觀渤海之浪濤,慨然有感,寫下組詩【步出夏門行】。其中包括後世傳誦的【觀滄海】與【龜雖壽】。這兩首詩又恰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者描述了雄渾壯闊的海景,抒發了勝利的喜悅;後者則思索人生,慨嘆生命短暫、時光易逝。「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53歲的曹操對自己的振奮與勉勵。他「性不信天命」,內心湧動的壯誌豪情,與渤海灣的海浪一起激蕩出蓬勃的生命力,造就了壯麗的詩句。

碣石山到底在哪裏,至今仍有爭論,有河北昌黎、山東無棣、遼寧綏中等諸說,莫衷一是。2021年,筆者曾登上昌黎碣石山,這裏距離海岸有16公裏直線距離,滄海自然是觀不到的,海浪聲也是聽不到的,但當看見山石上碩大的「碣石」二字,回想起1800多年前誕生的那些鏗鏘有力的詩句,我驀然在這山林之間隱隱聽到歷史的回聲,久久不息。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28日 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