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居然不是一人一套,為了節約?神十七乘組簽名現同一件艙外航天服

2024-03-12辟謠

時間快了,神舟十七號航天員即將返回了,而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航天員也將接替任務,繼續為中國空間站的發展提供支持。

當然,最為關鍵就是為中國創造航天成就,實作各個方面的技術突破。

這不,在神舟十七號訊息之下,又出現了一個訊息,那就是「中國航天人的浪漫!神十七乘組在同一件艙外航天服上都簽名了」,什麽情況?

這讓很多人比較疑惑,中國空間站艙外航天服難道不是一人一套才對嗎,為了節約嗎?居然還是多人使用一套艙外航天服,這是什麽情況?

下面我就簡單說明一下關於神舟十七號返回,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發射的問題。

神舟十七號將返回,神十八飛船將發射

的確,從時間上來說,神舟十七號返回任務與神舟十八號的發射任務,都進入了倒計時,並且都是在4月之中執行,而從節點上來看,神舟十八號任務將會先發射。

所以,4月將是中國一次任務輪換,並且是兩次飛船任務的重大節點。

按照公布的計劃顯示,神舟十七號將在4月底返回,一般來說,兩個乘組交換任務的時間就是1周左右。

所以,如果沒有什麽意外的話,那神舟十八號的飛船發射也就是在4月下旬,部份曝光的時間節點是在4月25日左右,具體的話,等中國航天中心來進行公布。

而對於神舟十八號航天員,飛船等都已經全面準備好,其飛船是處於「待命救援」之中,這主要是中國在執行「安全保障」任務。

在中國每次執行任務的時候,就會執行發射一艘飛船,然後多準備一艘飛船,這樣只要在執行任務的航天員遇到了緊急情況,就可以快速進行發射處理,將太空之中的航天員接回地面,所以,方案相當不錯。

大家要知道,此前國際太空站飛船遭遇撞擊的時候,地面還要重新生產,發射等,這對要返回的航天員來說,安全問題太嚴重了。

所以,中國就是提前進行準備,遇到同樣的問題,航天員完全不用擔心,依然可以返回,這就是好處。

而對於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航天員,中國也是宣布了,已經選定了,而確定的航天員也在針對性進行增強訓練,在為後面執行任務做準備。

看到沒?其實神舟十八號任務一切都準備好了,就等待後面任務的執行了。

所以,期待神舟十七號早點返回,神舟十八號繼續為中國空間站任務執行創造奇跡。

然而,在神舟十七號仍在執行任務之下,不少人看到了一個驚訝的訊息。

那就是在神舟十七號乘組二次出艙之後,神十七乘組居然在同一件艙外航天服上都簽名了,這讓很多人比較疑惑,為什麽會用同一套航天服,下面就繼續來說明一下。

不是一人一套,為了節約?神十七乘組簽名出現在同一件艙外航天服

沒錯,在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第二次出艙結束之後,在藍色的艙外航天服B上,神舟十七號乘組三位航天員的簽名依次排列。

這讓很多人想到了,中國執行任務的航天員在出艙的時候,都會簽上自己的名字,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這一套航天服上,不僅是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使用了,還有其他航天員的簽名。

所以,這可以肯定的是,不是一人一套,為什麽不一人一套,是為了節約嗎?

其實在神舟十七號首次出艙的時候,我就給大家說明過,在艙外航天服上不僅是神十七自身的航天員名字,還有王亞平,劉洋等航天員名字。

所以,看到大家應該不驚訝才對。

的確,中國艙外航天服是極其珍貴的,但也是對中國航天技術的肯定,因為在航天員出艙的之後,外界環境對艙外航天服的影響或者說消耗極其的大。

那麽,用得次數越多,那肯定是可以更強的體驗技術能力,這算一個方面說不是一人一套的因素。

其次,中國艙外航天服的造價的確也很高,第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其造價雖然高達3000多萬,但只能重復5次艙外活動,每次只能支持4個小時的時間,換句話說,差不多20個小時之後,第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就無法使用了。

而在第二代艙外航天服上,中國再次進行了技術升級,成本沒多大變化,但重復使用次數提高到15次,每次工作時間提高到8小時左右。

所以,在技術能力的提升之下,艙外航天服的使用能力變得更強了,而且可重復使用的次數也變多了,這下大家應該不驚訝了吧?

沒錯,不是一人一套,技術能力可以支持多次使用,並且造價的確也是高,這沒有什麽爭議的,但並不是說為了節約而做這樣的事情,畢竟航天員的保障是第一位,是達到了要求可以這樣做。

不過話說回來,中國對艙外航天服的發展並非終點,未來中國的艙外航天服實力還會更強。

未來艙外航天服有多強?

按照中國的發展目標來講,未來的艙外航天服,中國的設計思路是模組化、輕量化、多用途一體化設計,相當是更加智能化的技術體現在了艙外航天服上。

例如,在實作復雜環境一體化防護、功能模組化的互換性、外部介面的相容性等基礎上,最大化減少了艙外航天服的自身重量,提高其靈活性與機動性。

以充分適應不同探測任務下,各種人機配套模式的使用需求。

所以,未來中國的艙外航天服又會上升一個檔次,也將更好地輔助中國在艙外進行任務的執行,也期待能夠早點將其研發出來,畢竟未來中國的空間站發展還將進一步提升。

當從三艙位提升到六艙位的時候,這樣的需求可能就更大了,航天員出艙的時候可能會更多。

因為在更大的空間站組合體之下,面對的外界環境影響也會更大,這就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