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的「中央公園」——世紀公園在「五一」期間正式實施24小時開放。上海24小時開放公園今年預計將達30個。
2023年10月31日,楊浦區率先實作了區屬公園24小時開放。2023年12月,上海釋出【上海市城市公園實行 24小時開放管理指引(試行)】。
澎湃研究所研究員在「五一」假期前後的夜間探訪了4類不同尺度的城市公園,並根據安全性、配套設施便利性、動物友好、光汙染四大指標來觀察不同尺度公園的特色和開放策略。
單街區小尺度代表虹口和平公園:夜生活豐富但光景觀過度
虹口區和平公園,面積17.6公頃(含水面3.3公頃),是單街區小尺度公園的代表,一大特色是豐富的景觀小品設計和24小時開放的書房。
24小時書房位於西北角建築群,直面大連路阜新路路口,開放度較好。研究員走訪當日(4月30日至5月1日淩晨),0:00後室內還有看書和電腦的人,但都是中青年男性。
24小時書房,晚間咖啡台已打烊,但可以帶飲料進入。本文所有圖片均為趙忞拍攝
書房對面街角有24小時開放的便利店和藥店,晚間街道上有臨時攤位,服務清潔工、快遞員等下夜班的人。這讓和平公園的西北角形成了一個夜生活的小型場域,具有一定的夜間煙火氣。
街對面便是和平公園
0:00後,公園偏北部仍有遛狗的夫妻,但公園內部特別是湖區,沒有人跡。研究員發現,湖區周邊燈光比較明亮,且光景觀較亂,有些「過度設計」感。特別是大量采用樹燈從下往上照亮整個樹幹,對鳥類的棲息非常不友好。樹燈的夜間照明效果並非必要,如果在非入口區關閉樹燈,照度也足夠保證行人夜行安全。
為了表明「這是湖水」而采用藍燈會造成「用力過猛」,同樣問題也在世紀公園中存在。
單街區大尺度代表楊浦公園:動物友好但市民不友好
楊浦公園是單街區大尺度公園代表,面積22公頃,但由於周邊街區尺度較大,且房屋主要是多層「老破小」,因此顯得森林面積更大。由於光照不足,行人表示不敢進去逛,「感覺裏面不太安全」。
不僅如此,楊浦公園東部和西北入口也不設光景觀,從路口看過去內部漆黑,令行人無法辨別是否開放。
西北入口
與和平公園不同,楊浦公園距離區級商業中心比較遠,至控江路副中心有1.6公裏。公園周邊是住宅區、學校、體育館,夜間都不營業。從控江路方向途經的兩個大賣場22:00之後也全部關門,只有零星的住宅區小飯館服務下夜班的人。配套商業缺乏,讓零點左右的街區顯得荒涼。
由於面積大、喬木多,楊浦公園將北部湖區劃為「動物區」,夜間不開放,也無照明,保證原生態,因此晚間能聽到夜行性鳥類和多種蟾蜍、昆蟲的叫聲;南部為開放區,采用白光路燈照明,但照度較低,夜間手機拍照普遍需要開閃光燈。
在「黑區」湖邊釣魚的夜鷺(紅色警戒燈左下眼睛反光的鳥)。
北部湖區適合觀星、觀夜行性動物等自然探索活動,但由於光照度低,安全感也相應較低,對於夜間出行的女性並不友好。研究員探訪期間,夜跑和遛彎市民均為男性。
多街區小尺度代表新民洋濱江綠地:光照強對動物不友好,騎行道設計非夜間友好
浦東濱江綠地新民洋段是多街區小尺度公園的代表,綠地從設計之初便沒有圍墻,本就是24小時開放。由於周邊沒有配套商業設施,除了居住區就是辦公區,街區稟賦與楊浦公園類似,但設計理念不同。
新民洋采用典型的歐美公共綠地設計理念,鼓勵穿越綠地至江邊,因此橫向設有很多的「開口」,縱向透過「三道」(騎車、跑步、慢行道)設計分流。而楊浦公園、和平公園、世紀公園都采用傳統的「中式現代園林」設計手法,對外相對封閉,內部用貼近圍墻的環形道路串聯小景,提供最大的散步距離。
由於完全不設圍墻且出口甚多,且沒有保安巡邏,安全性較低。19:00左右,保安表示「盡量不要來,綠地夜間沒有巡邏,巡邏的人在江邊平台,人少不安全」。
23:00後,研究員再次到訪時發現,新民洋濱江綠地是所有調研案例中光照最強的,但光景觀設計並不顯混亂,幾乎完全沒有黑暗死角。光照過強對夜行動物和鳥類十分不友好,研究員在夜間未看到有動物活動,哪怕是流浪貓。
此外,由於濱江騎行道受歡迎,夜間騎行者多,但騎行道設計並不夜間友好。研究員到訪當日遇見夜騎者,由於雨後騎行道濕滑,陡坡多,減速帶也多,騎單車很容易剎車打滑,甚至摔倒。幾個夜騎的年輕男性吐槽「我們是來騎行的嗎?不,我們是來軋減速帶的」。
多街區大尺度代表世紀公園:環路歸人,黑暗歸鳥獸
浦東世紀公園是多尺度大街區的公園代表,占地面積140.3公頃,是楊浦公園的6倍多。由於它是候鳥遷徙落點,也是觀鳥勝地,因此公園在夜間開放時特別提出服務鳥類的暗區概念。
地鐵18號線世紀公園站邊公園入口處的燈光設計,明示公園夜間是開放的。
園內采用暖光照明,看起來似乎比楊浦公園暗,但實際照度更亮。
為同時服務鳥類和市民,5月4日半夜至5月5日淩晨研究員實地走訪時,世紀公園的開放策略是僅開放「一條半」環路(環鏡天湖和鄉土田園區)給晚上來溜達、跑步的人,整個張家浜沿岸、西部的風景林區、鳥島周邊全部是「黑區」。但「黑區」也並非關閉,而是透過燈光和柵欄的設定來指引行人。西部風景林區不設柵欄,單靠湖邊照明將遊人吸引至湖邊;其余地方則設定「君子柵欄」表示夜間不開放,或在湖邊林地拉上反光帶告知危險。
由於鏡天湖環路有一段兩邊都是「黑區」,遛彎的人基本集中於湖西濱湖廣場,湖東「黑區」邊緣直到地鐵18號線處的入口人跡罕至,蛙聲鳥聲一片。美中不足的是水上餐廳那段留著一條光帶,而且亮度和顏色都很刺眼和突兀,影響視覺舒適度。
安全之外,24小時城市公園還可以更便利、更有趣
透過調研4類不同尺度、不同開放度的24小時城市公園,研究員發現,由於基本有圍墻,出入口有限制,巡邏力度也夠大夠密集,且市民對夜間公園的使用主要是跑步、騎行、遛彎,沒有聚眾偏好,因此,中國的城市公園較難出現歐美如巴黎的布洛涅森林、柏林格爾瑞澤公園(Grlitzer Park)等地的犯罪問題,但仍存在有待改善之處:
第一,在安全性上,小型公園主要透過「光照無死角」提升安全性,但「無死角」容易造成光景觀設計混亂,且對動物不友好。為此,建議以和平公園為代表的小型公園最佳化光景觀設計,減少用光顏色,打光方向也可以不要垂直向上,這樣對鳥類更加友好。大型公園可透過燈光「引流」結合密集巡邏以保證安全。「亮光+黑區」的模式可供采納,但光照如何在安全的情況下不影響動物,需要更精細的研究。
第二,在配套設施便利性上,建議每個公園入口附近開設24小時便利店。對於小型公園而言,便利店本身就是夜生活場域。而對於大型公園而言,入口處的便利店也可以為市民提供補給。
第三,在夜間活動豐富度上,大型公園可考慮開展夜間生態科普活動。白天,和平公園擁有豐富的市民課程和手工坊活動,楊浦公園、世紀公園等具有「黑區」的公園也可以根據生態承載力評估,增加夜間的自然生態課程,如在22:00—2:00期間觀星,或者日出前聽鳥等活動。在散步、跑步之外,24小時公園可以為市民夜生活提供更多更有趣的選擇。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公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