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濕氣重的人,晨起喝1杯「除濕水」、睡前按2個「祛濕窩」!陳年濕氣嘩嘩排,脾胃也變好

2024-08-17辟謠

春夏之交,潮濕與悶熱共生,人體易為「濕」所困。俗話說得好:「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氣重的人,身體常有沈重、腫脹感,人也易困乏、食欲不振,大便、舌苔等也會黏膩不爽。

對於這種情況,飲食上可考慮用健脾益氣、祛濕的方法來應對。

晨起喝1「除濕水」,體內濕氣嘩嘩排!

一說到祛濕的中藥,很多人都能想到薏米、赤小豆、冬瓜等,但它們大多性寒涼,脾胃不好的人不宜多吃。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中醫師最愛用的茯苓。

茯苓,藥性平糊,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其味甘、淡,可利水滲濕、健脾補中。

【用藥心法】中說道:「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

也就是說,茯苓既能利水,還不會傷身體正氣,是名副其實的利水消腫要藥。

同時,茯苓還兼具健脾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欲下降、身體乏力、大便溏稀等情況。再加上,茯苓足夠百搭,醫生用它也沒有配伍禁忌。無論是寒、熱、虛、實諸證,茯苓配合其他中藥服用,均可發揮其獨特功效。正因為此,茯苓成為醫家最常用的中藥之一,有「十藥九茯苓」之說。

在這給大家推薦一款時令湯水——茯苓雙豆祛濕湯,回南天尤其適合食用。養生推薦:茯苓雙豆祛濕湯材料: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炒扁豆20克、陳皮5克、生姜2片、瘦肉300克(2~3人分量)。做法:將茯苓、陳皮洗凈,生姜切片備用,赤小豆、扁豆用清水洗凈,浸泡數小時;瘦肉洗凈切大塊。將所有原料放入大燉盅內,加適量清水,加蓋後隔水燉2小時,即可調味食用。功效:茯苓、赤小豆,祛濕、利尿消腫;炒扁豆,健脾祛濕的功效更明顯;少量陳皮,又能運氣疏中、燥濕化痰。四者聯合,補脾而不膩,祛濕而不躁,健脾又化濕,平時食欲不振、濕氣重的人更該喝。

Tips:煲湯最好選白茯苓茯苓,可分為白茯苓與赤茯苓(紅茯苓)。兩者都是茯苓的一部份,白茯苓是白色部份,赤茯苓是皮裏面淡紅色部份。一般認為,白茯苓,擅長利濕健脾、安神;赤茯苓,擅長利尿、瀉心火。作為藥用時,根據不同的病情需要選取白茯苓或赤茯苓。如果平時煲湯,選白茯苓更好些,更適合大部份人用來利濕健脾。但尿頻、遺尿者,或者陰虛火旺、口幹咽燥者不宜服用。

除了飲食祛濕外,大家還可透過按揉穴位法來祛濕。

睡前常拍2「祛濕窩」,健脾祛濕頂呱呱!

1、陰陵泉穴陰陵泉穴,是脾經上管理身體水液的穴位,同時也是人體重要的排濕大穴,在臨床上有「健脾利濕第一穴」的說法。經常按揉陰陵泉穴,可健脾化濕,解決體內有「濕」或者水腫的問題。取穴: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處。

圖源:家庭醫生自制

操作:以陰陵泉穴為中心,用拇指順時針、逆時針旋轉各揉3~5分鐘。若能同時配伍按揉足三裏穴、承山穴、豐隆穴,健脾祛濕的效果更佳。Tips:按揉以上穴位時,會有明顯的酸脹感,堅持按揉一段時間後酸脹感減輕,這是濕邪漸散的征兆。

2、委中穴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而膀胱經作為人體最大的祛濕排汙通道,委中穴是這個通道的排汙口。如果此處不通暢,濕氣便排不出去,就會導致關節炎、腰痛等疾病的發生。因此,在拍打委中穴時,大家可同時配伍拍打腋窩的極泉穴、肘窩的曲池穴,能增強祛濕效果。取穴:膝後區,腘橫紋中點。

圖源:家庭醫生自制

具體操作:每周或隔周腘窩處連續拍打5~10分鐘,會出現青、紅、紫、黑等類似刮痧時候的出痧反應。

運動,最簡單的一種化濕法!

運動,也是一種不錯的祛濕方法。濕氣重的人,平時就該多運動,否則體內積聚的濕氣會越來越多。

當你運動時,就會激發出人體陽氣;陽氣充足了,脾胃運化功能也會隨之增強,進而減少體內水濕停滯。

同時,運動時會出汗,有助於濕氣隨汗液一起排出體外,從而達到祛濕的作用。運動化濕,大家可以選擇慢跑、走路、練八段錦等中低等強度的運動。需要註意的是,運動時不要太過激烈,也不宜鍛煉到大汗淋漓,建議以微微出汗為宜。若出汗過多,又未能及時擦幹或及時更換衣服,也會招致濕邪入侵。

據養生每日推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