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機器人真的要「活出」人樣了 專家認為——人形機器人正處在產業爆發前夜

2024-08-17辟謠

從很早開始,人類就想象自己會擁有一個人形機器人。到如今,人形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正成為可能。近年來,伴隨全球興起的科技變革浪潮,人工智能越來越成為重要的驅動技術。同時,人形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技術最尖端的體現,正在加速產業化。

機器人為什麽要做成人形?人形機器人發展到哪一步了?近日,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中科院自動化所副總工程師、紫東太初大模型中心常務副主任王金橋,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心智計算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大學電腦學院教授蔡恒進,做客【雲端會客廳】,探討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圖景以及如何處理好人機關系。

專家認為,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的產業發展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未來十年將是人機共生的十年。從汽車機器人到人形機器人,代表了世界智能技術的趨勢,人形機器人是繼電動汽車之後的下一個產業爆發點。面對即將進入千家萬戶的人形機器人,要在鼓勵套用的過程中加強治理,讓機器人成為人類的好夥伴。同時,人類要主動參與AI世界,中國有望在未來提出更好的不同的解決方案。

機器人為什麽要像人?

人形機器人具有獨有的靈活性 在復雜環境適應能力更強

【雲端會客廳】:起初我們想象機器人是人形的,後來出現了不像人的機器人,例如掃地機器人、機器狗等,現在人形機器人又開始受到青睞。為什麽我們一定需要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為什麽一定要像人?

王金橋:像掃地機器人、機器狗等,采用的是AGV技術(意即「自動導引運輸車」),對地圖進行建模,透過定位和視覺導航,完成自動化操作。這和無人工廠裏的機械臂是一樣的原理,運用手眼腦協同,先看見零件,再完成裝配、噴漆、打磨等操作。這是根據特定場景的不同需求,設計不同能力的機器人。

我們其實更希望機器人的能力更全面,可以和人一樣看懂表情、操作機器。人形機器人采用的是AGI技術(意即「通用人工智能」),也就是機器人擁有了身體(即具身智能),擁有了視、聽、觸等感知效能,可以透過模仿學習更好模擬互動世界,其動作靈敏度和速度也會逐漸超越人類,這樣人形機器人才能實作它的功能,幫助和替代人類完成在一些復雜危急環境下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現在大家比較關心的是,機器人為什麽一定要擁有「兩條直立行走的腿」,也就是讓機器狗站起來。相比機器狗,人形機器人有它獨有的靈活性,可以解放上半身,在相對復雜的環境裏適應能力更強,能夠完成像爬樓、擦玻璃、汽車零部件等精準組裝偵錯這樣的工作。機器人的電子皮膚,能夠透過越來越完整的傳感器、越來越輕的減速器,實作各種場景的互動。未來,人形機器人還會像電影裏的鋼鐵俠一樣,裝上旋翼或噴射裝置。

所以,從汽車機器人到人形機器人,代表了全世界智能技術的趨勢。

蔡恒進:一方面,現在我們的很多產品、設施都是按照人的需求和視角來設計,也就是以人為尺度。另一方面,相比機器狗、掃地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相當於一個通用的「平台」,可以像人一樣幾乎能適應所有的場景,對生產企業而言,這樣可以減少成本、方便維護,也大大提升效率。

對於人形機器人,除了它要學會思考和探索,還要能控制機械,它在很多方面會做得比人類更優秀。這其中存在大量的產業機會,一旦機器人的「大腦」得到技術的突破,身體其他部位會馬上配合起來,這就是整個產業的一次巨大的爆發。

在這方面,就如同中國的電動汽車在世界領先,如果中國可以集中資源發展人形機器人,也可以「復制」電動汽車的成功。

人形機器人發展到哪一步了?

這個產業很快要爆發 消耗巨量算力是難點

【雲端會客廳】:目前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發展到哪一步了,面臨哪些關鍵的難點?

王金橋:全球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仍處在初級階段。目前機器人面臨的最大難點,在於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的結合,對能源消耗的需求量非常大,也就是對算力的要求巨大。我們的人腦,相當於100萬億的參數,它的功耗只有20瓦;而現在1000億參數的大模型的功耗是7200瓦。人形機器人已經實作了較好的對話能力,但在互動模仿上仍然面臨昂貴成本的挑戰。

目前,人形機器人的價格要比機器狗貴很多。能看到機器狗在礦山巡檢等復雜危險的場景中越來越普及,機器狗的價格基本在一萬元,其成本達到了消費級和工業級,就容易在市場推廣。這也可以預見,未來隨著人形機器人的普及,其成本也會越來越低。

蔡恒進:當前機器人發展的瓶頸在於,機器人雖然具備一定的記憶和直覺能力,但在深度思考、推理及形成連續一致的價值體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換言之,機器人目前還只是掌握了「背書式」的學習模式,這限制了它在復雜情境下的套用和創造力。讓大模型從記憶模式走向推理模式,這是如今我們期待的一個突破方向。這個突破指日可待,將降低計算量,減少許多中間環節,減少對能源和芯片的依賴。

人形機器人正處在產業爆發的前夜,目前中國和全世界都站在同一個起點上,這是我們的一個巨大機會。關鍵是從認知上相信這件事,相信這是非做不可的一件事,這是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而且這個產業很快要爆發,不需要再等二十年或五十年。

文/常少華 吳曈

供圖/視覺中國

編輯/倪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