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這個火爆京滬的「古蜀寶藏」展 策展人幫你劃好看點

2024-07-11辟謠

「探秘古蜀文明之三星堆與金沙」展覽,今年暑假前夕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開幕。即使是北京連續高溫,也沒有抵擋住觀眾一睹文物真容的熱情。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探秘古蜀文明之三星堆與金沙」展覽現場 新華網 劉璐 攝

借展說展 觀展策略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等12家文博機構極具古蜀文明特點的文物265件(套)組團抵京,這些文物被分為「發現三星堆」「解讀三星堆」「定位三星堆」三大篇章,呈現三星堆與金沙文明的獨特魅力和藝術成就。

「因為三星堆和金沙文化有一個前後的關系,所以這次展覽也選擇了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一些典型器物,比如說一些眼形器,有蛇、龍、虎,還有玉環、玉璧以及2024年新清理出的一些文物,比如4號坑和其它坑新發掘但還沒有展出的文物,我們也選擇了20多件展出。」策展人、首都博物館研究館員高紅清介紹說。

高紅清:「這個展設計的初衷是讓大家都可以從自身的角度去研究三星堆。我們從研究的角度出發,要關註考古資訊,包括出土報告,這件文物是怎麽被發現的,它是從哪個坑被發掘出來的,基本的形態是什麽樣;第二就是解讀,把古代文獻和大家熟悉的古代典籍【山海經】【周禮】等作為參考,觀眾就可以從考古本身的文物資訊和這些材料來解讀三星堆,得出自己的結論。」

「網紅」文物背後的故事

三星堆與金沙文化一脈相承,共同勾勒出古蜀文明發展演變的壯麗圖景,在世界青銅文明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是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3號「祭祀坑」拍攝的青銅面具。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2021年三星堆遺址出土一件經緯組織明顯的絲綢實物殘留物,並在7個三星堆「祭祀坑」中都發現了大量絲織物遺痕,這印證了在3000年前的古蜀王國已經開始使用絲綢。

「三星堆絲綢制品殘留物的發現證實了古蜀是中國古代絲綢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四川省文物局局長唐飛說。

修復煥生機 文明得重現

郭漢中是三星堆博物館陳列保管部副部長,從事文物修復工作已40年。作為三星堆博物館的資深修復師,他深度參與了三星堆目前已發現的全部8個祭祀坑的發掘工作,累計修復文物6000余件。

郭漢中在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護和修復中心清理大口尊 資料照片

青銅大立人出土照片。(資料照片)

1986年,青銅縱目面具和青銅大立人都是出土於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青銅大立人被發現時已經斷成了兩截,下半部份更是被氧化得十分嚴重,已經承受不起大立人的重量了,最後是透過內加固的方式來修復,才得以呈現在現今的觀眾面前。

修復千年之前的文物並非易事,特別是三星堆出土的這些參考資料、線索都少之又少的文物,修復難度更是超乎想象。

青銅縱目面具出土照片。(資料照片)

當被問及這些造型復雜的青銅文物,在修復時有什麽難度和挑戰時,郭漢中向記者介紹,「最麻煩的是這些文物根本沒人見過,我們手頭也沒有關於這些文物的任何資料和線索。青銅器長期深埋於地下,其物理特性發生了哪些變化,是否存在材質疏松的問題,這是不容易判斷的。所能做的就是大膽假設,小心嘗試,利用自制工具將青銅器拼接起來,然後根據以往經驗嘗試焊接。」

郭漢中將斷開的神壇底座擡杠力士像頭部與身體進行比對。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隨著科技的發展,修復文物的流程和理念也更為先進。以三星堆遺址為例,從三號到八號祭祀坑,文物發掘逐步引入「黑科技」:金相顯微鏡、便攜式X射線熒光、掃描電鏡、超景深顯微鏡……「現在用的3D打印,對修復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可以減少工作環節。」郭漢中說。

記者:童方 劉坤 陳鐘昊 袁晗

文案:劉璐

編輯:吳曉 蔡霈霜

設計:王曄 趙德馨(實習)

終審:陳競超

新華網

新華社四川分社

鳴謝:四川省文物局 首都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