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香,療愈身心亦知時

2024-07-29辟謠

大暑剛過,明日又進中伏,正是一年中蚊蚋最擾人的時候。蚊香可是這會兒人們不可或缺的寶貝。這個源自華夏祖先用香智慧的驅蚊利器,只是中華蕓蕓眾香中的小小一種,而電蚊香的工作原理也與古時國人發明的隔火熏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上,香不僅被國人用來祭祀神明、滋養心靈,也是預防、治療疾病的醫家「上藥」,還是能精準計時的芳香「鐘表」。

焚香以禮祭神養心

香的起源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緊密相連。據考古發現,華夏祖先可能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經懂得用香了。1983年,位於遼寧省淩源市和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被首次發現,發掘出了距今6500至5000年前具有禮制雛形的「壇、廟、冢」建築群和獨具特色的玉器(如人們熟知的玉豬龍)、陶器,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成為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的有力實證。其中的女神廟遺址,被考古學家初步確定為紅山先民用於祭祀的「廟堂」,出土了目前已知最早的陶熏爐器蓋。這個陶熏爐器蓋直徑11.7厘米、高8.4厘米,為細泥紅陶質,形如倒置的豆(豆是古代像高腳盤的盛器),蓋面有四組長條狀鏤孔,質地堅硬,外壁磨光。這說明在5000多年前,紅山先民們已經造出古樸精致的陶熏爐來點燃香料祭祀神明了。

「香」的文字最早出現在商代甲骨文上。這個古文字的下部像一個「口」字形容器,上部成熟的禾黍顆粒正紛紛掉落,意為成熟谷物的芳香。後來,香的含義被引申為芳香的氣味和有芳香氣味的物品。我們今天所說的香,就是後者。

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香最早被重禮的古人用來祭祀。西周人在記述始祖、農神後稷的史詩【詩經·大雅·生民】中寫道:「載謀載惟,取蕭祭脂。」意為慎重考慮祭祀大事,用燃燒香蒿和牛腸脂的香味來祭神。這裏提到的「蕭」就是青蒿,因為青蒿有香氣,所以也被人們稱為香蒿。戰國時期,還出現了由禮器改造制作的「高檔」熏香爐,如江蘇漣水縣三裏墩出土的「銀鷹座帶蓋玉琮」熏爐,就是由禮器玉琮改造而來,可見當時熏香已較之前有所普及。

漢代時,得益於絲綢之路的打通,來自西域的沈香、蘇合香、楓香等進入中國。更加多樣的香可供選擇,使得熏香逐漸成為宮廷和王公貴族間流行的一種生活方式,衣物、被褥、室內、車內甚至所到之處都要熏香。這在當時不僅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讓人欲罷不能的神仙享受。迷戀修仙的漢武帝,不僅自己喜愛熏香,而且還把自己喜愛的熏香器具鎏金銀竹節銅熏爐賜給了姐姐陽信長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衛青。這個銅熏爐就是後世聞名的漢代博山爐精品,爐上精雕細琢著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在香氣裊裊騰起的時候更加仙氣十足,讓人身心愉悅。

熏香還在漢代上升到了宮廷禮制。據【漢官儀】記載,「尚書郎入直台中……女侍史絜被服,執香爐燒熏」,大致意思是說,在尚書郎進宮值班的時候,有侍女在旁熏香侍候。同樣,在【漢官儀】中還記載了一則「含香」的宮廷禮儀:「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奏事……」意思是說,尚書郎口中含著雞舌香,俯臥在地向皇帝陳述事情。書中談及的雞舌香,是當時產自印度尼西亞等地的一種香,為桃金娘科丁香果實,形似雞舌,含在口中可令人「呵氣如蘭」,稱得上是古代的高端「口香糖」。關於這項禮儀的由來,還有則趣事。相傳漢桓帝時有一名叫刁存的老侍中,得皇帝信重,但是近距離匯報工作時嘴中有口臭。漢桓帝於是將雞舌香賜給他,命他含在口中。因雞舌香屬外來香,老侍中不識,含在口中又苦又麻,以為是毒藥,回家後便告知家人自己命不久矣。恰巧此時老侍中的同僚友人來訪,聽後感覺蹊蹺,便讓老侍中把賞賜之物吐出檢視。見多識廣的同僚友人一看便認出那是枚上等的雞舌香,而老侍中此時也感覺到了口中生香,這才明白原來是鬧了場「烏龍」。後來,「含雞舌香伏奏事」就漸漸成為漢代的宮廷禮儀。

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帶來了香料貿易的繁榮和香料總量的大幅增長。檀香、龍腦香、安息香等來自異域的香在都城長安等地都有售賣,重要場合的禮制用香也更多,如早朝、進士考場、大朝會等都要焚香。在大量用香的實踐中,人們熏香的方式也有了改進,出現了「隔火熏香」。隔火熏香就是將香與燃燒的木炭用一個導熱的薄片隔開,透過慢慢熏烤的方式讓香味舒緩地釋放,這樣可以消除直接焚燒的煙氣,讓香的味道更純更悠遠。

到了宋代,熏香進一步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皇家、文人士大夫和普通百姓都離不開它。在文人推崇的品香、鬥茶、插花、掛畫四大雅事中,打頭陣的就是焚香。詩詞大家蘇軾就十分喜愛焚香,還常常親自制香,饋贈親友。不過要說其中最有名的,還得數黃庭堅,他不僅坦承自己「愛香成癖」,還寫下了流傳至今的【香十德】,精要總結香對心靈世界的滋養:「感格鬼神,清凈身心,能除汙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裏偷閑,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障。」

博采眾香的「上藥」

在以香成禮、滋養心靈的同時,華夏祖先也很早就開始用香來驅蟲祛穢、治療疾病了。【周禮】「翦氏」條記載:「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yíng)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蠱之事。」大致意思是說,負責給周王家驅蟲的官喚作翦氏,透過祈禱神靈和點燃莽草來熏蟲驅蟲。這可能是古人透過燃香來驅蚊蟲的最早歷史記錄了。莽草是一種氣味比較強烈的本土芳香植物,就是熏起來煙大且有微毒,如果控制好用時用量的話,想必在當時的驅蚊蟲效果應該不錯。到了漢代,熏香被派上了祛穢的用場,曹操就曾告訴家人,「房屋不潔,聽得燒楓膠(即楓香)及蕙草」可以祛穢。

在中國古代,很多知名的香同時也是名貴的中藥,在【神農本草經】等古代醫藥典籍裏被列為「上藥」。魏晉南北朝時期,香的藥用價值被進一步發掘,如上文提到的祭神香草——青蒿,就被東晉醫藥學家葛洪用作治瘧疾的方法載入【肘後備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種被記入醫學古籍的香草,還在後世助力中國首次問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讓中國傳統香藥名揚天下。1969年,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科研人員屠呦呦以課題組組長的身份,與全國60家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一起開發新型抗瘧藥。在收集整理中國2000多種醫藥古籍名方過程中,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有關青蒿治瘧疾的描述給了屠呦呦靈感,她從青蒿這種香草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世界上每年都有2億多瘧疾患者受益於青蒿素聯合療法。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站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諾獎演講台上,將神奇的中國中醫藥隆重介紹給世界。

唐代時,由於外來香的增加,治療疾病的香藥變得更加豐富,很多中外名香都被收錄進了當時的醫藥典籍,如【唐本草】中就記載了龍腦香、安息香等。香藥的芳香開竅等功效受到醫家的重視,內服、外用香來治病的都有。如名醫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中提到,「頭痛額角如裂,即服兩棗許紫雪立止。」這裏提到的紫雪就是唐代有名的香藥,主要原料是犀角、羚羊角、寒水石、甘草等,可治頭痛、咽喉腫痛。孫思邈同時有「聞香祛病」的理論,他所著【備急千金要方】中就記載了以香藥做枕療疾的方法:「用蠶屢次、廢茶葉裝枕頭可明目、清心。」唐代香藥的療愈功效很受肯定,以至於皇帝在逢年過節時,也會將當時有名的香藥紫雪、紅雪等與面脂、口脂一起賞賜給官員以示慰問。詩人杜甫就在【臘日】詩中寫下了被賞賜香藥等物的喜悅:「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在歷史上香的鼎盛發展時期宋代,幾乎達到了「萬物皆可香」的地步,繁華街道上有門臉很大的香鋪,酒肆裏也兼售香藥,在點心、茶湯等飲食中加香養生十分常見。比如當時著名的北苑貢茶「龍鳳團茶」,其中就含有龍腦香,不僅芳香撲鼻,還有緩解頭痛、心絞痛,提高記憶力的功效。香藥更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發展,許多中藥直接以香命名,如蘇合香丸、安息香丸、調中沈香湯等。其中的蘇合香丸,就是融合了10味知名香、被古今醫家譽為「急救聖藥」的傳奇香藥。

據宋代沈括所著【夢溪筆談】記載,蘇合香丸出自唐代玄宗開元年間【廣濟方】,原名吃力伽丸,也叫白朮丸,後編入醫書【外台秘要】。到了宋代,吃力伽丸被收入宋代官辦藥事機構所編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改名為蘇合香丸,並記載該藥的治療範圍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多種疾病。蘇合香丸含有蘇合香、安息香、麝香、冰片(龍腦香)、木香、香附、丁香、沈香、檀香、乳香等10味中外知名香,具有芳香開竅、行氣止痛的作用。關於蘇合香的神奇藥效,宋代醫書【蘇沈良方】中沈括用它救治瀕死病患的記述令人拍案稱奇:「予所親見者,嘗有淮南監司官謝執方,因嘔血甚久,遂奄奄而絕,羸敗已久,手足都冷,鼻息皆絕,計無所出。唯研蘇合香丸灌之,盡半兩遂蘇。又予所乘船,有一船工之子病傷寒,日久而死。但心窩尚暖,不忍不與藥,棄已不救。試與蘇合香丸,灌之四丸乃醒,遂瘥(音chài,意為病愈)。」

便攜易得的「香鐘」

香可滋養身心、治病救人,還能用來計時?是的。中國專門論「香」的古書——【香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制香計時,以準昏曉。中國古代發明了四種計時工具:日晷、漏刻、錕彈類計時器(利用捲動速度計時)和香篆類計時器。香篆類計時器俗稱「香鐘」「火鐘」,最早在唐代被國人發明出來。「香篆」也稱印香,是將香粉用模具壓制成篆字的形狀,在香盤中點燃,香粉就會按篆字的筆順燃燒,既可以香氣飄飄,更可以利用香的燃燒速度來計時。

香篆類計時器比起日晷、漏刻這兩位知名老前輩來,是有一些優勢的。日晷是利用日影的變化計時,但易受天氣變化的影響,要是趕上陰天下雨或者到了晚上就無法提供計時服務了。漏刻是利用水流速度計時,對時間的把握比較精準,但是體積一般都比較龐大,需要占用不小的空間,價格也不菲。香篆類計時器相對來講就十分便攜和易得了,只要在制香過程中把控好品質,就可以不受天氣、晝夜或空間的影響,輕輕松松掌握時間。而且在香非常普及的中國古代,「香鐘」的價格也是普通人都能接受的,因此燃香計時在民間得到了廣泛使用,人們常以「一炷香的工夫」來形容一段不長的時間。

在宋代,印香是生活中常見的計時工具,商船航行、更夫報時也會用到它。那時制印香的「香印」很多,印香也很是精致,其中一款形如篆字「心」的印香深受文人們喜愛,詩文中常常能見到它的身影。如宋代詞人蔣捷在【一剪梅·舟過吳江】中寫道:「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元代時,「香鐘」在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的手中變得「高大上」,精巧的櫃香漏、屏風香漏被設計制作出來,用於皇家祭祀。櫃香漏是因將計時用棒香放進櫃子內而得名,主要用於皇帝祭祀天地或祖先的大典中計時。櫃香漏的櫃體可保持棒香燃燒速度的穩定,保證計時的準確性。屏風香漏則是因將計時用棒香放在屏風狀櫃子內而得名,也是主要用於皇帝祭神或祀祖時放在神廟內計時。

古時民間流行的「香鐘」還有盤香、龍舟香漏等。盤香呈螺旋形狀,香體上有刻線標識,燃燒至相應刻線,就可以知道對應時刻。龍舟香漏就更有意思了,長得好看還能報時。龍舟香漏是在金屬托盤上方放置一個龍舟形的金屬盛器,龍脊背的位置放線香,香上橫向掛數根兩頭都系有金屬球的線。每隔一段時間,香就會燒斷一根線,線上的金屬球就叮當作響地掉到下面的金屬托盤裏,用來報時。在元、明、清三代報時中心——北京鐘鼓樓的鼓樓上,有個【中國古代計時儀器展】,人們在這裏可以欣賞到制作精美的龍舟香漏、櫃香漏、屏風香漏等各種香篆類計時儀器,還可以深入了解北京鐘鼓樓歷史上的「時辰香計時」。

國香傳承名揚海外

五千年的香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新中國成立後,傳統制香得到了新生,北京的香暢銷海外。1962年夏天,北京廣內人民公社制香廠生產的熏香——「龍涎香」,遠銷到了被譽為「世界香水之都」的法國巴黎。點燃一支龍涎香,隨著清煙繚繞,室內散發出芬芳馥郁的香氣,還能驅除穢氣、興奮精神。在室內使用熏香,比使用香水更方便和經濟,因此當時北京產的熏香在國外市場很是暢銷。

近幾十年來,隨著傳統文化日益受到重視,具有悠久歷史和科學人文價值的傳統香文化得到了更好的重點保護和傳承發展。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中,藏香制作技藝、藥香制作技藝、莞香制作技藝、清苑傳統制香技藝、福建香制作技藝、寮步香市等10個與香有關的專案榜上有名。其中的藥香制作技藝專案就來自北京,李時亮是代表性傳承人。

李時亮是北京藥香制作技藝的第五代傳人,祖上在清代時就以手工制作藥香聞名,並為清宮所用。在李時亮手中,傳統藥香制作技藝得到傳承,還新研發了熏燃類、家居類、飾品類、美容類、口服飲用類五大系列藥香。傳統藥香不僅使人享受芬芳,而且富有詩意、禪意,更兼具祛病養生功效,因此深受國人喜愛,也讓用慣了香水的外國人感到神奇。2010年,李時亮參加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國粹非遺展示,來自各國的參展友人都對他帶來的中國藥香特別感興趣。因為想買的人太多,後來只好一根一根賣,一歐元一根,依然被搶購一空。北京的傳統藥香就這樣逐步走向了世界舞台。

如今,東莞寮步鎮已恢復昔日「香市」美名、香博會每年舉辦,保定清苑區有超過5萬人直接或間接從事香品生產,中國傳統香制作技藝(藥香制作技藝)發展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古老的中國香,在今天國人的傳承與創新中不斷延續發展,聲名遠播,造福世界。

非遺名片

傳統香制作技藝

(藥香制作技藝)

類別:傳統技藝

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公布時間:2014年(第四批)

申報地區或單位:北京市西城區

傳統藥香具有祛病除邪、防病保健等多種功能,制作工藝包括煮、蒸、炒、灸、炮、烘焙、水飛、煉蜜、煆炭、合香、搗香、收香、窖藏等幾十道工序,整個過程都是手工選料、制作。

藥香的成方很多,原料也很豐富,香白芷、香附、桂枝、肉桂等一千多種中草藥都可以用來制作藥香。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