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福建的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城市

2024-03-08圖片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丘陵占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所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

盡管福建整體以山地丘陵為主,但福州卻擁有相對較大的平原面積,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潛力的地方,成為福建省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地區的重要城市。

福建的地形特色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描繪了福建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在「一分田」的部份中,有幾個較為顯著的平原,漳州平原、泉州平原、興化平原和福州平原,這四個平原為福建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對當地的工業、交通和城市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福州平原雖然不是福建最大的平原,但是最幸運、最有福氣的平原。閩江是福州平原的母親河,在數以億計的年前,地殼運動和地質變遷使得閩江得以形成,並橫穿福州平原,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促進農業、漁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閩江的形成和存在為福州平原帶來了無盡的福祉和機遇。

戰亂時期,閩江成為了福州的天然屏障,其寬闊的江面和湍急的水流使得敵軍難以輕易渡江,從而有效地隔絕了戰火,這使得福州能夠在動蕩的時局中保持相對的安寧和穩定。盛世之中,閩江開辟了一條通往中原的便捷通道,成為福州與中原緊密聯系的紐帶。閩江對於福州的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福州與四川在地理和文化上存在某些相似之處,自古以來便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明朝時期,福州的官員對福州的贊譽:福州地處東南沿海,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是內陸通往海洋的重要門戶。作為「天府之國」,福州展現了其在東南沿海地區的獨特地位和價值。

福建以其「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特點著稱,由於地形復雜,山地眾多,不利於軍事進攻和防禦,因此在歷史上並未成為重要的軍事據點。

盡管有時人們會誤以為廈門或泉州是福建的省會,但福州的地位無可替代。福建這個名字來自於福州和建州兩個字的組合,這凸顯福州在福建地區的重要地位,它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與世界各地保持著密切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福州的海洋文化、僑鄉文化和榕樹文化等獨特元素,都成為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標識。

福州作為「閩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戰勝吳王夫差後,其勢力範圍擴充套件至閩地,隨後,因敗給楚莊王,部份越國的後裔遷徙至現在的福建地區,與當地的閩族相結合,形成了歷史上的「閩越」族群,為後來「閩」這一地名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閩越的都城設在 東冶 (今福州新店古城),公元前202年,劉邦消滅項羽後登基稱帝,建立西漢政權,他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統治原先閩中之地,無諸在現今福州市的冶山之麓築城建都,稱為「冶城」,也就是後來的閩越王城。

近代考古發現,福州的瓦當和城墻遺跡為閩越王城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物證,揭示了古代福州的歷史面貌,也讓我們對閩越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城墻只有三面,一面朝向大海的獨特布局,這種特殊的城墻布局,是閩越文化獨特性的體現,閩越人生活在東南沿海地區,他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都與海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福州歷史上的「閩都」地位並非短暫閃現,晚唐時期,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入閩,擔任閩王,在福州設立了都城。王審知擴建了福州城,將旗山、五虎山、鼓山和蓮花峰等自然美景圍入城中,更修建了一條大壕溝,使福州城呈現出「三山鼎峙,一水環流」的獨特格局,奠定了福州「三山」的別稱。無論是古代的閩越王城,還是晚唐時期的閩王都城,福州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

隨著唐朝的落幕,福建迎來了其歷史上一個尤為輝煌的時代——宋朝。宋元時期,福建的海洋貿易達到了鼎盛,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優良的港口條件,成為當時中國四大港口。

明清時期,福州成為閩浙總督的駐地,閩浙總督作為清朝九大總督之一,體現了清朝政府對福州的重視和信任。左宗棠、鄧延楨、魏光燾等晚清名臣都曾擔任過閩浙總督,他們在任期間,為福州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左宗棠在福州建立船政局,不僅推動中國海軍的近代化行程,也促進福州乃至整個福建地區的工業化和現代化,船政局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興起,為福州的經濟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福州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澱,無論是作為閩越王城、閩都,還是作為近代海軍的搖籃,其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獨特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底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索,不再是我們想象中的默默無聞之地。

福州雖然在港口城市的名聲上或許不如泉州、漳州和廈門響亮,但這並不影響它在福建乃至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從古代的閩越文化到近代的海軍建設,福州都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為福建的文化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當之無愧地被譽為「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