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澤征爾
20世紀70年代,「世界指揮史上的巫師」小澤征爾,造訪中央音樂學院。
當他聽完二胡曲【二泉映月】,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當時,小澤征爾用手捂著眼睛,虔誠地說:
「這樣的音樂,是應該跪下來聽的!」
這裏的「跪下來」不只是形體的姿態,更是對這首樂曲的「理解姿態」。
「音樂家的作品裏,藏著他生前所經歷的苦難。」
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小澤征爾一定聽懂了【二泉映月】,也理解了其創作者——瞎子阿炳!
那麽,瞎子阿炳究竟擁有怎樣飽受磨難的一生呢?
阿炳
01
阿炳原名華彥鈞,1893年出生於江蘇無錫,他是一位道士與寡婦的私生子。
母親在他4歲那年,因不堪輿論而自 殺。
之後,阿炳一直由同族的嬸母撫養。
直到8歲那年,父親華清和以「收徒」的名義,把他接到無錫城外的雷尊殿教養。
不過,他們沒有以父子相稱,而是以師徒相待。
華清和是個名道士,他不僅是雷尊殿的當家首領,還吹拉彈撥樣樣皆能,人稱「鐵手琵琶」。
阿炳12歲那年,開始跟著「師父」學習音樂。
幾年時間下來,他已經諳熟各種絲弦、擊打器樂,在齋醮儀式演奏中表現出超常的音樂天賦,被人們尊稱為「小天師」。
可以說,少年時代的阿炳意氣風發,過著相對優越的生活。
然而,命運的殘酷吊詭之處在於,沒有絕對的好事情!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讓阿炳的人生徹底崩壞!
那麽,究竟發生了什麽?
雷尊殿
02
1918年,華清和不幸因肺病去世。
彌留之際,他說出了阿炳的真實身世:
「其實,我不是你的師父,我是你的父親啊……」
阿炳乍聽到這個訊息,猶如五雷轟頂,久久無法反應過來!
午夜夢回,他每每想到自己是一場驚世駭俗的不倫之戀所產生的私生子,心裏就惶恐不安——這樣難堪的身份,註定他要淪為輿論的「笑柄」。
而當他想到母親的慘死,以及「師父」多年來對自己的舐犢之情,又不禁悲從中來。
在輾轉反側的思慮中,阿炳開始借酒消愁。
不承想,他的一時消沈卻被惡人妄加利用。
華清和去世後,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
當地升泉浴室的老板胡大海看中了阿炳的廟產,他一步步引誘阿炳吃鴉 片,還把阿炳帶到窯 子尋開心。
阿炳
就這樣,在25歲的年歲,阿炳墮入花花世界無法自拔,可以說吃喝嫖賭吸樣樣精通。
長達十年放浪形骸的生活,讓雷尊殿的經濟入不敷出,還讓阿炳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他染上了花柳病,並引發了眼疾。
正當阿炳病弱之際,堂兄又落井下石,設計將他趕出了雷尊殿!
阿炳因為沒錢治療,最終導致兩眼全瞎!
阿炳故居
03
從那以後,阿炳跌落到社會的底層。
他住在30平方米的矮平房,家裏窮得一塌糊塗,從門口就能看清裏面的全貌:
屋內桌椅殘缺不全,床是竹榻,竈是行竈,可以說是家徒四壁。
為了謀生,阿炳不得不背著琵琶、胡琴,走上街頭,以賣藝為生。
然而,阿炳雖然淪為街頭藝人,卻是個有誌氣的人。
外界稱他為「三不窮」:
人窮誌不窮,人窮嘴不窮,人窮名不窮。
首先,阿炳從不向人乞討,他是純粹靠演唱來維持生活的。
人家叫他奏,他才奏,叫他唱,他才唱,人家給他報酬,不管多少,他並不道謝,並不爭多嫌少;
有時人家請他奏唱,即使不給他錢,他也一樣很高興地給他們奏唱。
其次,阿炳不吃白食,從不貪圖小便宜。
一次,他去鄉下拜訪琴師袁仁儀,只為了拉好一曲【梅花三弄】。
袁仁儀欣賞阿炳的技藝,便留他住下,還要煮餛飩招待他。
在江南農村人家,吃餛飩是隆重的禮節,一般遇到特別日子或有貴客來才會這樣「奢侈」。
但阿炳不要說住下,就是留下來吃餛飩,也說什麽都不肯。
阿炳的這種「知趣」和「誌氣」,讓袁家人印象深刻、暗暗佩服!
最重要的是,阿炳不畏權勢,他的氣節、品格都很高尚。
二胡、琵琶、說新聞,是阿炳的藝術三絕。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阿炳常常透過「說新聞」,公開揭露土豪劣紳、惡霸地主的行徑,為平民百姓打抱不平。
比如,無錫有個惡霸顧某強 暴家中丫鬟,阿炳得知這個訊息後,馬上將此事編成說新聞的內容。
顧某因被臭了名聲,嚇得多時不敢露面。
抗日戰爭爆發後,阿炳又常常在賣唱中演奏救亡歌曲、編唱時事新聞等。
比如,阿炳的【聽松】,就是借古喻今,表達人民群眾抗日愛國的鬥爭精神。
並且,阿炳還曾嚴詞拒絕敵偽軍官尋歡作樂要他伴奏的要求。
04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又窮又瞎的阿炳,日子自然不好過。
每天,阿炳賣藝結束,在回家的路上還是邊走邊拉琴。
如果,當天阿炳的琴聲輕快,表明阿炳這天生意不錯;
如果,阿炳一路拉的胡琴緩慢、哀傷,那就是說,這天的生意清淡,來日飲食無著!
人們印象最深的是下雪天,阿炳夜裏回家時的琴,總是淒厲欲絕。
每當這種時候,一些好心的老人家就會在屋裏嘆息:
「罪過人的,阿炳生意不好呃!」
阿炳與妻子董催弟
好在,命運對阿炳還有一絲眷顧。
阿炳40歲那年,遇到了同樣身世可憐、後來成為自己妻子的——董催弟。
董催弟是個寡婦,她在丈夫去世後,迫於生計,將13歲的大兒子送到圓作店當學徒,將大女兒送人以減輕負擔,又將兩個小女兒送給別人當童 養媳,將小兒子托給丈夫的姐姐撫養,隨後只身來到無錫崇安寺一家煙館做幫傭。
因為阿炳的煙癮一直沒有戒掉,所以他時不時還會去煙館。
久而久之,這兩個苦命人從相識到相知。
一天,董催弟告訴阿炳:
「夜晚黃昏常常聽到你的琴聲,我幾次想死,可聽到你的琴聲就不想死了,我勿但認得你,還聽過你的新聞呢!」
人生難得遇知音,就從這一次開始,兩人產生了感情,漸漸走到了一起。
從此,兩人相依為命,董催弟成了阿炳的眼睛。
阿炳習慣邊走邊拉,拉琴時,董催弟就提著阿炳的長衫衣角,在前邊引路;
阿炳心疼妻子,每當一曲終了,他總會調換個位置,讓妻子扶著他,好歇息片刻。
這一對形影不離、同甘共苦的患難夫妻,每天同出同歸,賺了錢一起享用,賺不到錢一起忍饑挨餓、毫無怨言,無錫人常稱他們是一對「仙童仙女」。
05
時間一晃而過,轉眼到了1950年。
9月2日那天,從中央音樂學院來了幾位教授,他們帶來了一台罕見的鋼絲錄音機,要幫阿炳錄音。
阿炳受寵若驚,他連續錄了數十首曲子。
但是由於錄音機的錄音鋼絲不夠,最終只有6首——【二泉映月】【聽松】【春寒風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被保留了下來。
教授們離開之前,相約明年再來給阿炳錄。
可是,任誰也沒有想到,再也沒有機會了!
錄音後不久,1950年9月25日,無錫牙醫協會舉行成立大會,阿炳受邀參加文藝演出。
彼時,阿炳已經陷入沈屙,他拖著病體登台。
在二十多年的街頭賣藝生涯中,阿炳從沒有坐下來拉過二胡,也沒有真正登上過舞台。
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堂堂正正坐著在舞台上演出,也是他最後的一次演出。
1950年12月4日,阿炳吐血不止而亡,享年58歲!
令人唏噓的是,那天董催弟正好回江陰老家參加土改分田了。
因此,阿炳死的時候,身邊一個親人都沒有。
兩天後,居委會主任發現阿炳的大門兩天沒有開,進去後才發現人已經死了,面孔上已經被老鼠咬掉了一塊肉。
更慘痛的是,僅僅在阿炳離世後的第23天,他的妻子——董催弟也無疾而終!
或許,他們已經在另一個世界團圓,重續著「仙童仙女」的傳奇……
06
阿炳一生會拉200多首曲子,最終留給我們的卻只有6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莫大的遺憾。
好在,【二泉映月】令阿炳不朽,阿炳因其被譽為「名字應該用黃金寫在中國音樂史上」。
一位英國音樂家聽了【二泉映月】之後,曾激動地對一位貝多芬的故鄉人說:
「這是中國的貝多芬!這是中國的【命運交響曲】!」
小澤征爾
20世紀70年代,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中央音樂學院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也激動地淚流滿面,他用手捂著眼睛說:
「這樣的音樂,是應該跪下來聽的!」
並且就要從椅子上跪下去,以表示他的虔誠。
阿炳身上始終帶著一種小人物的影子,他的一生,無疑是苦難的一生。
但是,他沒有向苦難的命運低頭,而是將苦難昇華為音律、樂章,迸發出與厄運抗爭的排山穿石的力量!
試想,如果我們以後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聽一聽【二泉映月】,想一想阿炳,是不是可以得到些許鼓舞和安慰?
想必,小澤征爾跪的正是阿炳坎坷的經歷,跪的正是阿炳對命運的抗爭!
參考書籍:【二泉映月: 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