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考古界不肯承認的真相!出土文物證明:殷商文明起初就比夏國先進

2024-08-07圖片

"商邑翼翼,四方之極。" 這句【詩·殷武】中對商朝都城的描述,無疑凸顯了商王朝的雄偉與輝煌。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關於商文明的源流和發展,歷來存在著許多爭議。

近年來,一些考古發現正在逐步顛覆我們對夏商關系的認知。偃師二裏頭遺址出土的文物數量和品質與周圍地區明顯不同,顯示出商文明早在夏時期就已經領先一步。而【清華簡·尹至】等新出土文獻,更是直接記錄了商湯伐滅"有夏"的歷史事實。

這不禁讓人回想起商湯在【湯誓】中的激昂宣言:"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短短數語,直指夏王的"多罪",並表明了天命傾向於商湯。相比之下,周人伐商時自稱"小邦周",可見商王權威之高。

究其根源,學界普遍認為商文明的先進性源於辛塔什塔文化的影響。這一來自中亞的先進青銅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傳入中國,並與當地的克爾木齊青銅文化發生了深度交融。

商人善於吸收外來文化,透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社會變革,最終形成了在當時無可匹敵的文明成就。商朝不僅在冶金、建築、天文歷法等方面遙遙領先於夏國,在軍事科技上也有著巨大優勢,這為其後來的興盛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商人最終還是難逃周朝的滅頂之災。可以說,這個曾經引領東亞文明的先鋒,最後變成了平民英雄。

有趣的是,周人在伐商時,竟然也自稱"小邦周"。這似乎意味著,即便在周文明全盛時期,商文明在當時仍保持著壓倒性的優勢地位。只不過,內部的腐敗和外敵的入侵,終究還是使這個曾經的天之驕子淪為隕落的悲劇。

令人感慨的是,歷史的車輪從來都是無情的。今天我們回顧商文明的興衰,不禁要感嘆:強者固然有可能淪為弱者,但弱者終有一日也會成為強者。這就是歷史的常態,也是人性的寫照。

現在我們對夏商關系有了更全面的認知,這讓我們得以站在更高遠的視角審視歷史。我們不應局限於簡單的夏為商臣這一判斷,而是要透過表象看清歷史的本質。

當商人稱夏為"有夏"、"夏氏"時,其實質已經超越了臣屬關系。在此之前,商人自稱"有商",與"有夏"地位平等。可見,商文明的根基早已遠遠超出了夏國的範疇。

再者,若真是商臣夏王,那當時的商人為何會如此囂張,甚至公然稱夏王"多罪"、"天命誅之"?這恐怕已經超出了臣屬應有的尊卑之道。反觀周人稱商為"大邦",可見商的地位遠高於周。

或許,我們應該拋開那些固有的偏見和成見,重新認識這段歷史。商人憑借自身的文明優勢,在夏朝時期就已嶄露頭角,最終取代了夏朝,成為了東亞文明的中流砥柱。他們雖然最終淪為平民英雄,但當時的成就卻是有目共睹的。

禹王碑

歷史無偏好,時代無恩怨。我們應該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重新審視這段歷史,詮釋它的真實意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走出那些冰冷的歷史判定,讓歷史重現應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