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台兒莊大捷後,李宗仁為何未乘勝追殲殘敵?5戰區實在是打不動了

2024-10-30軍事

圖片來自網絡

台兒莊大捷後,在蔣氏「迅予解決殘敵」的命令下,第5戰區各部向敗退中的磯谷廉介第十師團和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師團發起追擊作戰。

可在嶧縣一帶,卻與日軍陷入了相持。

蔣氏還沒急,一直跟在蔣氏身邊兒晃蕩的德國顧問團團長法肯豪森將軍和美武官史迪威上校卻急了。

按照一般的軍事常識,在這種情況下,正是窮追不舍,「痛打落水狗」的好時機。

而在嶧縣一帶,第5戰區的部隊不僅攻擊乏力,甚至還有意識的放緩了進攻節奏,這讓法肯豪森將軍和史迪威上校急了。

他們一人捶桌大吼,一人猛抓頭發,對蔣氏強烈表示,要對日軍發起猛烈進攻。

對於法肯豪森和史迪威的建議,蔣氏表示接受,但他同時也認為李宗仁的做法自有其道理。

李宗仁對第5戰區在嶧縣一帶進攻節奏放緩的解釋是:

其一、第5戰區戰線過長,處處薄弱。雖經連日攻擊,但收效甚微。要想殲滅敵軍,很難如願。

其二、日軍憑借嶧縣附近的山地為據點,與棗莊互為犄角,已經形成了一個牢固的防禦體系,以第5戰區現有的裝備,很難攻取。

其三、抗戰初期的方針是避免與日軍進行陣地戰,而應以運動戰消耗日軍的兵力,集小勝為大勝。

因此,第5戰區的部署是,以少量兵力配置在嶧縣、棗莊一線監視日軍,主力集結於便於機動作戰之處,一面破壞日軍後方補給線,一面派出小部隊進行遊擊,誘使敵人進至預先設伏地帶,然後再將其殲滅。

當然,李宗仁還有一個理由沒有講在明處,那就是第5戰區僅有的一支嫡系部隊,湯恩伯的第20軍團不怎麽聽招呼。

湯恩伯打仗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要處於側擊位置;二是,日軍被其他部隊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他才會出擊。

在嶧縣一帶,是要與日軍打一場硬碰硬的陣地戰,這不符合他出擊的兩個先決條件。

其他部隊,由於在台兒莊之戰中損失慘重,又沒有多少用於攻堅的重型裝備,因此才會攻擊乏力。

換句話說,李宗仁不是不想趁著台兒莊大捷之威,迅速殲滅潰逃的第5師和10師團。可現實就擺在面前,第5戰區的部隊經歷了台兒莊之戰後,實在是打不動了。

從表面上看,李宗仁的第5戰區下轄的兵力確實不少。

共計有桂軍李品仙11集團軍和廖磊21集團軍、孫仿魯的第2集團軍、韓復榘的第3集團軍、孫震的22集團軍、韓德勤的24集團軍、徐源泉的26集團軍、龐炳勛第3軍團、馮治安的19軍團、湯恩伯第20軍團、張藎忱的第59軍等部隊。

從番號來看,共計有7個集團軍3個軍團加一個軍,規模不可謂不大。

可從實際兵力來講,這麽些番號的部隊,一共才有24個師加3個旅,兵力又少得可憐。

而第5戰區的轄區又過大,包括山東全省和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兩省的大部。

如此一來,李宗仁就得把部隊平均部署,相對能夠集中起來的部隊並不多。

尤其是桂軍主力的第7軍和48軍由於在淞滬會戰遭到重創,兵力折損了一半有余,已經不堪大戰。雖然又緊急從廣西抽調了15個團的兵力補充進來,但這些都是新兵,戰鬥力遠遠不能與老兵相比。

因此,李宗仁只得把第7軍和48軍部署在浦口一線,想以桂軍善於打遊擊的特點阻敵北上。

被李宗仁部署在台兒莊一線的第2,第22、第3軍團、第20軍團和59軍,在台兒莊一戰中,同樣損失慘重。

第2集團軍雖然番號很大,但實際上僅有三師一旅的兵力,在防守台兒莊正面的戰鬥中,已經折損大部,失去了繼續進攻的能力。

第22集團軍在滕縣一戰中,同樣是損失慘重。

龐炳勛的第3軍團,其實僅有一個師一萬五六千人的兵力,在連續經過了兩次臨沂的保衛戰後,其實力已經折損到了八成以上。

張藎忱的第59軍雖然兵力雄厚,但同樣是因為兩次救援臨沂,部隊也損失過半。

只有湯恩伯的第20軍團,雖然損失同樣不小,但根骨尚在,仍具有一戰之力。

但由於上文所說湯恩伯出戰的兩個先決條件都不具備,即使李宗仁強令湯恩伯出戰,湯恩伯恐怕也不會聽命。

圖片來自網絡

難道這個仗就真的打不了嗎?

那倒也不是。

如果就是要打,第5戰區的部隊倒也不是就拿不下慘敗之余的第五和10師團。可付出的代價必定是慘重的。

如果傾盡第5戰區之力,殲滅了日軍這兩個師團,而由蔣氏增派的後續部隊還未趕到戰場,那麽,在魯南地區就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真空地帶。若日軍從華北迅速抽調兵力,沿著津浦線迅速南下的話,還沒來得及展開的徐州會戰就將化為泡影。

李宗仁的部署,蔣氏在內心是認同的。因為蔣氏從日軍進攻魯南,僅派出了兩個主力師團的情況分析認為,日軍對魯南的戰局似乎並非多麽熱心。

如果說,在台兒莊大戰之後,蔣氏和李宗仁的判斷是正確的話,那麽,隨著蔣氏增派的二線部隊陸續到達徐州一線,局面發生了變化。

因為日軍突然發現,在徐州周邊集結著大量的中國部隊,數量達到了幾十萬之多。

若能將這大量的中國部隊殲滅,那日軍則可以順勢占領徐州,然後占領鄭州,沿著平漢線南下直取武漢。

若能占領武漢,日軍認為,大事定矣。

1938年4月7日,日軍為了要在徐州展開一場會戰,決定從日軍華北方面軍抽調4個師團向隴海線進攻。

其中,以3個師團南下進攻徐州,以一個師團從蘭封向商丘方向攻擊前進,其意圖在於切斷中國部隊的退路。

這個師團,就是土肥原賢二的14師團。

為了讓14師團具有強大的突擊能力,日軍華北方面軍從各師團抽調機械化裝備全部配置給14師團,使得14師團成為了日軍中除第5師團外,第2支摩托化師團。

同時,為了配合華北方面軍作戰,日軍華中派遣軍以兩個師團從南面策應作戰,意圖在於占領徐州和貫通津浦路全線,殲滅第5戰區部隊。

日軍雖來勢洶洶,但沒有必勝的把握。

1938年4月15日,日本陸軍大臣杉山元特意飛往北平,與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進行了密談。

其密談要旨有三:

其一、從日本本土、北韓、關東軍抽調10萬兵力入關參戰,作戰目標仍然是集結在徐州周圍的近60萬中國部隊。

其二、若在1938年6月仍未能攻占徐州,則改變進攻方向,不從津浦線方向進攻,改為從徐州與鄭州之間的隴海線尋找突破點。其三、若在徐州、鄭州之間突破隴海線的計劃未能實作,日軍則將全部退回黃河以北,先穩定山西、河北、山東的局勢,然後再伺機南下。

日軍頻繁調動兵力的情報傳到李宗仁的耳朵裏時,李宗仁感到了一絲不妙。

由於日軍後續部隊的不斷加入,固守在嶧縣、棗莊一帶的日軍10師團兵力得到了加強,不僅穩固了陣地,並有逐步向前推進,重占台兒莊的趨勢。

李宗仁擔心的並不是日軍要重占台兒莊,而是推在一線的日軍第十、第五師團並沒有發起全力進攻的態勢,反而是有意識的在拖住台兒莊正面的中國守軍。

這裏面的問題就大了。

按照日軍一貫的打法,當正面部隊具有優勢的時候,定會直接發起攻擊,以第十、第五兩個精銳師團作為牽制性部隊來使用的範例是罕見的。

圖片來自網絡

那麽,日軍的真實意圖是什麽呢?

只有一個,那就是利用第十、第五師團在正面拖住中國守軍,然後派出精銳部隊偷襲中國守軍的後方。如果任由日軍渡過運河,偷襲了台兒莊守軍的後方,那徐州會戰大勢去矣。

其實,當時台兒莊一線守軍的隱患還不僅於此。

當時,蔣系部隊在打防禦戰的時候,有兩個弱點。

一是,部隊都喜歡沿一線配置,缺少縱深陣地。

這種部署的缺點是,一旦一點被突破,那就全線崩潰。

第2個弱點是,非常害怕被對手抄了後路。一旦聽聞後路被端,或僅是聽到後路有被切斷的危險,守在前方的部隊就會一哄而散。作為久經沙場的宿將,李宗仁不會不知道這一點。

既然如此,那為何李宗仁還會把後方派來的增援部隊仍然頂到一線呢?

其實,李宗仁也有苦難言。

一是,由於日軍想要渡過運河,包抄台兒莊守軍後路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李宗仁只能抽調兵力四處補空。

而日軍的兵力也很雄厚,李宗仁派兵堵一處,日軍就換另一處。

就這樣,雙方的戰線以台兒莊為核心,向兩翼不斷展開。

這種打法,即使李宗仁有再多的兵力,也不敷使用。

二是,在台兒莊正面的第五、第十師團在加強了兵力之後,攻勢猛烈,使得守在正面的中國守軍根本撤不下來。

不僅撤不下來,反而要向正面不斷的補充兵力。否則就有被日軍突破一點,進而造成全線崩潰的危險。

仗打到這個份兒上,其實李宗仁已經按照日軍的節奏來走了。這在一場大戰中,無疑是非常危險的。

這就意味著,李宗仁的第5戰區喪失了此次戰役的主動權。

對於這一點,坐鎮武漢的蔣氏和新桂系的白崇禧和劉斐都看在眼中,急在心裏。

為此,白崇禧和劉斐帶著蔣氏的命令趕赴前線,要求李宗仁撤兵。

可說話容易做事難。

在台兒莊一線,雙方的兵力已如犬牙交錯般纏在一起。任何一個點撤退,都有可能釀成全線的總潰敗。

而且,李宗仁有自己的想法。

他認為,既然日軍想要突破運河防線,進而包抄台兒莊守軍的後路,那麽,他為何就不能派出部隊深入日軍後方,給日軍也來個反包圍呢?

因此,雖然劉斐百般建議,但李宗仁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仍然把部隊不斷派上一線,並沒有在台兒莊後面布置縱深防線。

不得不說,這是李宗仁在徐州會戰期間犯的一個錯誤。

但也不能就此來過多批評李宗仁。

台兒莊大捷後,參戰各部殺敵之氣高漲,都想要在徐州地區打出第2個台兒莊大捷來。這不僅是全國民眾的期望,同樣也是世界民眾的期望。

因為世界各國民眾都希望中國能打一次大勝仗。

在台兒莊大捷後,無論日軍如何粉飾他們在台兒莊的失敗是一次差錯和失誤,但世界民眾都不理不睬,無不在大力宣傳台兒莊大捷。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李宗仁再冷靜,恐怕他也只能因勢利導。

而且,由於台兒莊正面雙方戰事焦灼,相持不下;運河防線,仍然被中國守軍牢牢守住,徐州會戰並未顯露敗相,這也是李宗仁想要再次取勝的底氣。

可這一切都隨著土肥原賢二的14師團突破黃河防線出現了逆轉。

土肥原師團突破黃河防線,對於第5戰區來說,有兩個威脅。

一是,切斷了由津浦線北上支援徐州會戰的補給線。

換句話說,第5戰區被日軍切斷了退路。

其二,第5戰區被一分為二,無法南北呼應,配合作戰。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李宗仁再不情願,也只能撤兵。

如果說李宗仁在指揮徐州會戰存在著對敵情判斷不明的失誤。

那麽,在徐州大突圍中,第5戰區所表現出來的戰術素養則可圈可點。

土肥原師團突破黃河防線後,日軍大本營、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和由日軍大本營派來的戰爭觀摩團一陣歡騰。

他們認為,集結在徐州周邊的這近60萬中國部隊將要被全殲。

可事實恰恰相反。

圖片來自網絡

李宗仁的撤退部署是,除以少部兵力繼續留在徐州牽制日軍外,主力並沒有按照日軍設想的那樣向津浦路南段或隴海路西段撤退,反而揮兵向北,向日軍後方挺進。

為此次徐州會戰,日軍雖然也集結了近30萬兵力,編織成了一張大網。但相對於徐州周邊的廣大區域而言,這張大網簡直就像一個處處都是窟窿眼的篩子。

徐州守軍化整為零,以師、團為單位,分路跳出日軍的包圍圈。這種離心式的、蛛網般撤退戰術讓日軍目瞪口呆。這是其一。

其二,日軍在此次進攻同樣犯了大錯誤。

由於南北對進的華中派遣軍和華北方面軍都想搶占領徐州的頭功。因此,他們對追擊撤退中的中國守軍並不熱心,反而對由誰占領徐州熱衷非常。

待到占領徐州後,日軍這才反應過來,要繼續去追擊撤退中的中國部隊。而中國部隊此時早已撤的無影無蹤。

因此,在徐州會戰結束之後,日軍大本營派來的觀摩指導團面對雙方戰損比的時候也無可奈何。

為了此次會戰,日軍動用了幾十萬大軍,可竟然連一個成建制的中國師都沒有抓住,戰果微乎其微。

正是由於日軍在徐州會戰並沒能實作其殲滅第5戰區主力的意圖,這才直接引發了武漢會戰。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