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4日深夜,韓軍第2師第32團三營參謀李吉求上尉,越過戰線向誌願軍投誠,在審訊中交代出一個重要情況:第2師已經接到命令,將配合美軍進攻上甘嶺的兩個陣地,即【上甘嶺】劇中多次提及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情報被火速呈交到軍部和兵團部,王近山代司令員要求15軍加強戒備,可秦基偉軍長卻選擇不予采信!
(秦基偉劇照)
誌願軍第15軍負責的防線,由西向東主要是西方山和五聖山,西方山陣地屏障著平康川,是地勢平坦的河谷地帶,這裏有鐵路和公路通向我方縱深,是誌願軍戰場中線之要沖。
一旦西方山失守,美軍機械化部隊可迅速插入山後的平原地帶,對我威脅極大;而五聖山雖是北韓中部的制高點,但山勢險峻,並不利於美軍突破後擴大戰果。
因此在秦基偉軍長看來,西方山和平康川才是15軍防禦的重中之重,而五聖山對美軍的價值,應該相對較小,基於這樣的判斷,第15軍的布防態勢呈 「西重東輕」 :
以戰力最強的第44師附第29師一個團,加強七個炮兵營和二個坦克連,駐守西方山以及附近的鬥流峰、王在峰;以第45師配屬二個炮兵營,防禦五聖山地區;另以第29師主力為軍屬預備隊。
可見無論兵力還是火力配置,上甘嶺所在的五聖山防區,遠遜於西方山。既然韓軍投誠參謀,已經明確說明敵人的進攻方向是上甘嶺,在長達十天的時間裏,秦軍長為何沒有對防線進行必要調整呢?
秦基偉將軍回憶說:「如果我們動用西方山部隊,範弗裏特極有可能回馬一槍殺向西方山,打我們一個聲東擊西」,【上甘嶺】劇中反復強調了這個戰役判斷,倒也不是給秦軍長開脫,畢竟風險是存在的。
除此之外,第15軍沒有根據情報加強上甘嶺防務,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主觀因素:那就是秦基偉對韓軍戰鬥力的輕視,進而影響了戰情判斷。
誤判的後果非常嚴重,當美韓軍突然對上甘嶺發動攻擊時,崔建功第45師深感猝不及防,初戰極為不利,不僅讓上甘嶺陣地險象環生,第15軍也因此吃了大苦頭!
一、南韓軍隊確曾是戰五渣
日本投降之前,作為殖民地的北韓是沒有政府軍的,半島南北分治以後,南韓在美軍的扶植和武裝下,建立了所謂的「大韓民國國軍」,最初的成分基本是二鬼子、偽警察等,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
韓戰爆發前,韓軍雖擴充到八個師約9.8萬人,但是在13萬北韓人民軍的打擊下,卻以驚人的速度崩潰了,三天丟了漢城,一口氣逃到了釜山,開戰僅一個月,南韓軍隊近乎名存實亡了。
若非美軍參戰和拼命輸血,韓軍恐怕早就團滅了,仁川登陸後盡管聯軍完全占據主動,勉強恢復些的韓軍,戰場表現還是很拉胯,誌願軍118師的首戰,便創造了一小時全殲韓軍加強營的記錄。
在全部五次進攻戰役中,誌願軍跟南韓軍隊的較量結果如下:
第一次戰役 ,殲滅韓軍第6師、第7師大部,第1師、第3師、第8師一部,斃傷7584人俘4741人
第二次戰役 ,殲滅韓軍第7師、第8師大部,斃傷5962人俘5568人
第三次戰役 ,殲滅韓軍第1師、第2師、第5師各一部,斃傷4593人俘5967人
第四次戰役 ,殲滅韓軍第1師、第3師、第5師、第6師、第8師各一部,斃傷8861人俘7769人
第五次戰役 ,殲滅韓軍第3師、第5師、第6師、第7師、第9師各一部,斃傷6537人俘5233人
延伸閱讀:從第五次戰役結束至1953年停戰協定簽署,期間誌願軍再殲滅韓軍25萬多人,其中俘虜8354人,在整場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斃傷俘韓軍393000余人。
不難發現,在前五次戰役中,韓軍的師級建制鮮有被全殲的記錄,要麽被殲大部要麽被殲一部,倒不是韓軍多麽能打,而是特別善逃,用美國人的話說:他們跑得太快了!
因此在轉入陣地戰之前,誌願軍各級指揮員,確實不太把韓軍當回事,潛意識裏認定,韓軍就是給美軍打雜當炮灰的,理論上說,在1952年之前,這樣的判斷屬實沒毛病。
可上甘嶺戰役爆發的時間,已經是1952年10月間!戰前第15軍的當面之敵,是美軍第7師、韓軍第2師和第9師的一個團,總兵力雖在3萬人以上,但數量仍以韓軍居多。
秦基偉軍長依據經驗判斷,既然五聖山對面是韓軍第2師的陣地,那就不可能是範弗裏特的主攻方向,至多是企圖「調虎離山」的佯攻,故而堅持不調整部署,這就註定要付出些代價了。
二、韓軍戰鬥力提升較快
可上甘嶺剛一打起來,秦軍長就發現不對勁了,在第一天的戰鬥中,美軍第7師第31團負責攻擊「三角山「(597.9高地),在空前的炮火掩護下,美軍死傷數百人,也沒有啃動我135團九連的陣地,狼狽撤了下去。
而負責攻擊「狙擊兵嶺」(537.7高地北山)的韓軍第2師第32團,與我135團一連鏊戰整整七個小時,終於突入誌願軍的山頭主陣地,又經 「20多分鐘的白刃搏鬥才占領陣地,我一連僅剩的20余人退守坑道」 。
換言之,美軍在三角山慫了撤了,而韓軍卻達成戰術目標,其在戰鬥中表現出來的攻擊力,讓15軍的軍師首長們大吃一驚,曾經的戰五渣部隊,如今居然敢跟誌願軍拼刺刀了!
韓軍變化如此之快,與範弗裏特的關系極大,這廝就任第八集團軍司令後,趁著戰線相對穩定之機,下大力氣整訓韓軍,「生產」出更多的炮灰以彌補美軍數量的不足,主要從三方面著手:
1、選派2500多名中下級軍官,遠赴美國受訓,提高基層指揮能力。
2、派出大批美軍教官,強化韓軍新兵的訓練時間和強度,應該承認美軍練兵有一套。
3、加強韓軍的裝備水平,以火炮數量為例,1952年起韓軍每個師增編至四個炮兵營:
轄三個105炮營和一個155炮營,總計48門大口徑榴彈炮,這幾乎跟美軍配備完全相同,至於輕武器和個人裝備更是「全美械」,範弗裏特那是下了血本的。
經過整訓的韓軍在作戰中,還可以得到美軍的空中和後勤支持,額外加強美軍炮火和坦克,因此誌願軍後來評價說,韓軍主力師團的綜合戰鬥力,已絲毫不弱於解放戰爭時期的所謂 「五大主力」 。
個人看法,在美軍提供後勤和空中掩護的狀態下,韓軍精銳師團的戰鬥力,恐怕比「五大主力」還要強些,比如新一軍和新六軍的整訓模式,跟韓軍相似,但是戰場上哪有美國空軍、炮兵、裝甲兵和後勤的支持?
上甘嶺戰役打響之前的10月初,我38軍曾在白馬山反擊作戰中失利,面對的即是韓軍第9師,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韓軍戰鬥力提升較快,已是不爭的事實,可惜15軍對此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韓軍最終還是敗下陣去
上甘嶺開戰三天後,崔建功師長報告軍指,第45師傷亡突破3500人,全師已沒有一個完整的建制營,而美韓軍動用的部隊超過17個營,秦基偉終於判明,敵人果真企圖集中兵力奪取上甘嶺陣地了!
就在我三兵團和15軍調動後備力量時,範弗裏特也調整了部署,傷亡慘重的美7師為縮短正面,將三角山陣地也移交給韓2師,也就是說,到了坑道與地表相持階段,上甘嶺兩個地表陣地上,全部是韓軍。
誌願軍戰史記錄到:「南韓軍第2師接防後,對坑道的破壞比美軍更毒辣,敵人用迫擊炮吊射坑道口;用毒氣彈、硫磺彈熏;用巨石塊堵洞口;用鐵絲網纏繞成團堵塞通氣口;從坑道頂部鑿眼裝藥爆破等,給我造成很大麻煩」。
韓軍的狡猾和狠毒,讓15軍的坑道堅守和增援部隊,付出了許多血的代價,【上甘嶺】劇中深度還原了這段戰史,比如韓軍的團長金柱玄中校,一度成為我之大敵,還使用高射機槍,封鎖我運輸線等。
從10月21日到29日,我15軍共投入21個連,在兩個陣地上與敵反復爭奪,給韓軍以有力打擊,並於10月28日恢復了「狙擊兵嶺」主峰陣地,然而在韓軍的瘋狂反撲下,10月30日下午再度失守。
到上甘嶺戰役的後半程,基本是誌願軍與韓軍的較量,美軍則主要提供火力和後勤支援,秦基偉軍長在補充到位後,於10月30夜裏組織了決定性的大反擊,一舉恢復全部地表陣地。
(金柱玄劇照)
時間進入11月以後,上甘嶺陣地由誌願軍第12軍部隊接防,韓軍當然不甘心失敗,在20天時間裏竟然組織了134次攻擊!可見韓軍戰鬥力提升之快,不再是戰爭之初的「戰五渣」了。
當然這134次攻擊,全部被英勇的12軍指戰員粉碎了,期間斃傷韓軍超過2000人,戰至11月25日,損失慘重的美韓軍再也無力反撲,上甘嶺戰役終於取得最後勝利!
綜合各方面數據,誌願軍戰鬥傷亡11500余人,戰役期間斃傷韓軍11000到13000人,另美軍損失達5000人,事實證明,韓軍就算戰力有所恢復,就算有美軍火力撐腰,仍然不是誌願軍的對手!
至於秦軍長的戰前誤判,誌願軍第三兵團代司令員王近山,在戰後總結會上說了句公道話:「在當時的情況下,不管換了誰,恐怕都會做出和秦基偉一樣的選擇」。
(王近山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