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樞密院十號:伴隨著熊熊大火,俄軍丟掉了全天候預警能力?

2024-02-27軍事

本文轉自【樞密院十號】;

在俄羅斯空天軍恥辱地被擊落第二架A-50預警機之後,西方和烏克蘭開始大肆慶祝「俄羅斯即將或已經失去了全天候空中預警能力」。且不論這些說法是否存在誇大,但俄空天軍為此被折騰得灰頭土臉是毋庸置疑了……

美國「福布斯」網站25日稱,按照烏克蘭國防部的通報,烏軍和國防部情報局共同行動,於24日使用S-200遠端防空導彈擊落了一架在亞速海東岸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上空飛行的A-50U大型預警機。社交媒體上流傳的影片顯示,該機墜毀後燃起熊熊大火。這已經是俄軍第二架被擊落的A-50,同時也是俄烏沖突中損失的第三架。

作為現代空戰的力量倍增器,預警機向來受到各國空軍的重視。早在上世紀80年代,蘇聯就開始研制和裝備A-50大型預警機,號稱可以在230公裏的範圍內同時跟蹤多達150個目標,主要效能對標美國的E-3大型預警機。進入新世紀後,俄軍又推出了其改進型號A-50U,它主要是升級了機載航電器材,從而加快數據處理速度,大幅增強了訊號跟蹤和目標檢測能力。

問題在於,俄軍裝備的A-50系列預警機數量實在有限。根據公開數據,俄烏沖突爆發前,俄軍僅有9架A-50系列預警機服役。「福布斯」網站稱,「克里姆林宮面臨的問題是,為覆蓋俄烏沖突長達600英裏的前線,需要三套持續在空中巡邏的預警機體系:在南部、東部和北部各一套。」報道認為,按照「三三制」原則,即一架飛機在空中巡邏,一架在基地待命,一架處於維護狀態,俄軍理論至少需要三套共9架A-50才能支持對俄烏戰場前線的長期全天候監視。如今已有3架A-50預警機在俄烏沖突中戰損,這意味著俄軍可以動用的A-50預警機數量已經減少到6架,相當於破壞了俄軍單個方向的整套空中監視體系,「迫使克里姆林宮決定前線哪個地區不再被機載預警雷達覆蓋」。美國【新聞周刊】也得出類似的結論。報道稱,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局長布達諾夫在出席「烏克蘭2024」論壇時聲稱,最近接連擊落兩架A-50後,俄軍只剩下6架A-50預警機還在執行。他說,如果再擊落一架A-50,俄軍將失去「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候部署」的能力。

從實際情況看,A-50在俄烏沖突中表現其實不怎麽樣。盡管它們一直在庫爾斯克、沃羅涅日、克里米亞和黑海方向提供不間斷的空中警戒,監視從烏克蘭縱深地區升空的飛機和導彈行蹤,並指揮俄空天軍戰機和地面防空部隊進行攔截,但實際上烏軍遠端無人機和導彈多次繞過攔截對俄軍縱深目標發動打擊,A-50對這些空中目標的明顯疏漏,可能與該機配備的老式機械掃描雷達低空探測效能欠佳有關。

盡管如此,A-50仍是俄軍唯一可用的空中預警平台。當然,雖然接連損失三架A-50足以讓俄軍痛徹心扉,倒也不至於讓俄軍「失去全天候預警能力」。短期內可能會采用延長A-50預警機每次空中巡邏的任務時間,以換取對前線地帶的「全天候監視」,但此舉會增加機組人員的疲勞和機載器材的損耗,不可能長期持續。俄軍此前還封存了多架上世紀80年代制造的老式A-50預警機,理論上俄軍可以透過翻新讓它們重新具備空中值勤能力,至少翻新所需要的工作量和時間遠小於重新建造一架全新的預警機。此外,俄軍新一代A-100大型預警機已經完工,計劃在今年交付。它換裝了全新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與A-50系列預警機使用的機械掃描雷達相比,其探測距離、目標重新整理率和跟蹤精度等戰技指標都有大幅提升,號稱對空中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高達600公裏。因此該機交付後也能部份補充現有預警機隊的損失。

只是硬件容易湊出來,但被擊落的兩架A-50預警機上搭載的兩組訓練有素的空中管理人員,補充起來就沒那麽容易了。烏克蘭國家航空博物館館長羅曼年科認為,該機通常搭載有10名左右經驗豐富的空中指揮和排程人員,他們負責協調預警機與空中其他飛機、地面雷達站的資訊交換並指揮協同作戰。「這些專家需要數年的訓練,這對俄軍來說確實是一個嚴重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