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德軍古斯塔夫防線橫亙意大利,盟軍欲登陸小城安齊奧試圖打破僵局

2024-01-01軍事

書接上回。本期是意大利戰役系列第10期。上一期講到盟軍的大部隊正式發起對意大利本土的登陸作戰,拿下包括拿坡里在內的多個沿海據點。但上岸後盟軍便開始挫折連連,德軍提前在意大利中部依托地形構築了堅固的古斯塔夫防線,想靠蠻力突破防線完全是徒勞。為了打破僵局,盟軍將領將目光放在了一座不起眼的港口小城——安齊奧上,安齊奧位於古斯塔夫防線後方,若能在此城登陸成功,便可前後夾擊,打破德軍……

(本期全文約8字,內容較長,感謝您的觀看)

古斯塔夫防線

1943年對於同盟國一方而言,絕對是揚眉吐氣的一年,從年初開始,從浩瀚遼闊的太平洋,到波濤洶湧的大西洋,從冰天雪地的俄羅斯草原,到烈日酷暑的非洲大沙漠,贏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戰爭的主動權逐漸轉到了同盟國手裏。

在歐洲戰區的南翼,1943年5月盟軍占領突尼西亞和比塞大,北非地區的德意軸心國軍隊宣布投降,至此盟軍完全徹底肅清了北非德意軍隊,地中海戰區的形勢豁然開朗——軸心國在歐洲最為柔軟的下腹部——意大利本土,便毫無遮掩地暴露在盟軍的利劍之下。7月盟軍發起西西裏島戰役,9月又在意大利南部登陸,戰火終於燒上了第一個軸心國本土,意大利墨索裏尼法西斯政府於7月垮台,新政府於10月13日宣布結束軸心國同盟,並對德宣戰。此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同盟國在意大利的勝利已是瓜熟蒂落,指日可待。

但是納粹德國在意大利方面的大員凱塞林空軍元帥,一位出身炮兵部隊的空軍指揮員卻以其異常出色的戰地指揮,率領駐意大利德軍充分利用意大利由南向北漸趨險峻的山勢走向,實施了一系列堪稱經典的山地阻滯戰。盟軍自9月3日在薩勒諾登陸後,在謹慎穩妥的戰略思想指導下,行動極為遲緩,面對兵力薄弱的少數德軍部隊,足足花費了將近一個月才占領預定目標拿坡里,而德軍主力已安然退守沃爾圖諾河防線。

盟軍第5集團軍拿下拿坡里後,又未能兵貴神速地挺進、磨蹭到10月12日才向沃爾圖諾河防線發起攻擊,此時意大利秋雨已是淫淫不絕,泥濘的道路和常有的如註豪雨,自然成為進攻方最為頭痛的「敵人」,天時、地利,再加上德軍所固有的頑強,防守沃爾圖諾河防線的德軍3個不滿員的步兵師如期完成了凱塞林堅守防線至10月16日的要求,北撤至下一道防線,從加利利亞諾河口到利裏河谷的外圍防線繼續抵抗。由於惡劣天氣的影響以及德軍後撤時對道路橋梁實施的系統而徹底的破壞,盟軍對外圍防線的進攻一直拖到11月5日才開始,德軍防禦力度也在逐漸增強,盟軍的進展也許只有用「寸進」才能最恰當地來形容。直到1944年1月,盟軍方才逼近了凱塞林預定的主防禦線——古斯塔夫防線,因為圍繞此防線的爭奪之時正是意大利冬季,所以也被稱為冬季防線。

凱塞林空軍元帥

正是因為凱塞林的傑出指揮,希特勒於11月21日確定了在意大利長期堅守的戰略,.解散隆美爾的B集團軍群,而將駐意德軍合編成C集團軍群,由凱塞林任總司令,該集團軍群下轄維廷霍夫中將的第10集團軍和馮·馬肯森的第14集團軍,共有23個師,370架飛機。凱塞林以第10集團軍15個師堅守古斯塔夫防線,而將第14集團軍8個師駐防意大利北部,作為古斯塔夫防線的後備力量。但是B集團軍群中戰鬥力最強的4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卻在集團軍群解散後被立即調往蘇聯戰場,而凱塞林還要在意大利北部留下若幹個師以控制廣闊的地區,實際在第一線增加的兵力僅僅三四個殘破的師而已。

古斯塔夫防線,西起羅馬以南約80公裏的西海岸拉皮多河口,向東穿越亞平寧山脈,橫貫整個意大利半島,直到亞得裏亞海濱桑格羅河口的奧爾托納,該防線以海拔約1000米的卡西諾山為核心(羅馬位於卡西諾山西北約160公裏),卡西諾山上還有西方世界極負盛名的卡西諾修道院,山腳下是有著2.5萬居民的卡西諾鎮,德軍依山峰天險築有大量鋼筋混凝土防禦工事,布設了無法逾越的雷區地帶。

(上圖)一幅反映古斯塔夫防線附近美軍陣地的畫作,因為圍繞此防線的爭奪之時正是意大利冬季,所以也被稱為冬季防線,畫中可見已被大雪覆蓋的美軍炮兵陣地,左邊還有幾個烤火的士兵。

水流湍急的利裏河和拉皮多河所沖擊而成的利裏河谷在卡西諾山上可以一覽無遺,而通往羅馬的必經之路六號公路(也稱卡西利納公路)正從利裏河谷經過。卡西諾山四周崇山峻嶺連綿不絕,這些山峰日後就成為雙方反復爭奪的焦點。德軍在卡西諾山精心構築了堅固的防禦陣地,很多工事都被偽裝在巖石後面,甚至將修道院下面的一個山洞改造成彈藥庫以便就近補給。從地形上看,可以說古斯塔夫防線確實是易守難攻,德軍也自豪地稱為「堅不可摧」的防線。

從薩勒諾到古斯塔夫防線,盟軍在意大利南部的進攻戰簡直可以用令人沮喪來形容,在指揮戰略的謹小慎微、惡劣天氣、險峻地形和德軍頑強抵抗這四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整整4個月才推進了區區110多公裏,平均每天前進1公裏都不到!並最終在古斯塔夫防線前徹底地停滯下來,成為在整個1943年大趨勢下格格不入的不協調音符。分析一下盟軍如蝸牛般進展的原因,固然有天氣惡劣地形不利的客觀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盟軍指揮方面太過謹慎的保守,回看戰役行程,可以發現盟軍其實有很多次談不上絕佳也算得上極好的機會都被白白地浪費,每每要等到集結起足夠的兵力和補給之後才有進取的雄心,而在盟軍集結的時候,相比盟軍實力更為脆弱的德軍可沒閑著,從容地建立起防線,如果盟軍窮追猛打的話,他們可連喘息的機會也沒有。

更令人不解的是,盟軍每取得一小步的進展,就又要停下來鞏固既得地區,進攻前要等待,進攻得手後還要等待,時間就這麽過去了,而有利的戰機更是消逝無蹤。以至於英國首相丘吉爾憤憤地說道:「……對於如此有價值的力量競然如此完全被浪費,在這場戰爭中是很難找到同樣的例子的!」凱塞林元帥的參謀長韋斯法爾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盟軍的最大失誤就在於根本不應在薩勒諾登陸爾後按部就班地從南向北逐步推進,如果以在薩勒諾登陸的兵力直接在羅馬以北登陸,那麽不僅可以迅速肅清羅馬附近區區2個師的德軍,而且能幹凈利落地切斷意大利南部數個師德軍的補給線,舉控制整個羅馬以南廣大地區,這還不包括占領羅馬所帶來的巨大政治影響。

而之所以盟軍選擇薩勒諾登陸爾後逐步推進的根本原因是制空權,薩勒諾正處在盟軍戰鬥機作戰半徑範圍之內,再往北就超出戰鬥機作戰半徑了。其實德軍在意大利的航空力量已經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位,盟軍無視戰場實際死板恪守登陸地點必須在戰鬥機作戰半徑內的教條,結果反而使地面部隊付出了更為巨大的代價。

正是鑒於盟軍在戰鬥中所付出的相當慘重的傷亡代價,不包括病患,僅單純戰鬥傷亡就逾4萬之眾,遠遠大於德軍損失,這更使原本就對地中海戰區三心二意的美國覺得,在這個山脈連綿河流縱橫的狹長半島國家,最多只能保持有限的力量,進行有限的軍事行動。

到了1944年初,這一心理更為強烈,美國軍方甚至已經消極悲觀地認為盟軍在意大利戰場的作用,充其量就是牽制了德軍C集團軍群的20來個師(此時德軍師級編制人數不滿員已是家常便飯,駐意德軍作為次要方向即使在滿員情況下也不過只有盟軍師級編制的三分之二),不使其投人蘇聯戰場或用以增強「大西洋壁壘」的防禦。而在意大利的盟軍,由美第5集團軍和英第8集團軍組成的第15集團軍群,僅地面部隊就有19個師又4個旅,雖說光從師級單位的數碼上似乎相差無幾,而實際兵員人數上,盟軍幾乎是德軍的一倍,以這麽大的力量去牽制這麽小的敵方力量,實在有些得不償失。

丘吉爾的計劃

面對意大利陷於僵持停滯的戰局,感到最不滿意的人無疑就是英國首相丘吉爾了,自從北非戰場全面勝利後,英美兩國的高層就對地中海戰區的戰略產生了巨大分歧。英國主張沿西西裏島、意大利半島向北,在南歐開辟對德作戰新戰場,並將土耳其拉到同盟國一邊,從2個側翼削弱德國,爾後再在法國北部大舉登陸。而美國方面則認為北非戰場勝利後應該將全部力量都集中到西歐,直接在法國北部登陸開辟第二戰場。

兩種不同意見分歧的關鍵是,東南歐是大英帝國的傳統勢力範圍,英國想借助美國的力量重新恢復在該地區的影響,而美國也很清楚英國的這一上不了台面的戰略企圖,自然不願意做這個白出力的冤大頭,幾經交涉英美之間才達成了妥協,這才有了西西裏和意大利南部的作戰行動。但是當意大利南部戰局停滯不前後,美國又將意大利戰場局限為有限行動戰區,只希望保持有限的壓力、僅僅發揮牽制德軍力量的作用。這與丘吉爾的理想相去甚遠,於是在1943年11月底的德黑蘭會議上,丘吉爾再次闡述了他的計劃。

德黑蘭會議

在美國和蘇聯兩大巨頭的共同堅持下,同盟國方面已經達成了將1944年5月(或6月)在法國北部的登陸列為最優先地位,同時將在法國南部登陸的計劃列為第二優先地位的協定。丘吉爾深知這一戰略決定已是無法改變的,善於機變的丘吉爾鼓動如簧巧舌,表示將以十分之九的力量投入在法國開辟的第二戰場,只需以十分之一的力量用於地中海,而這十分之一的力量將取得的利益肯定將超過所投人的力量。

對於意大利戰場,同盟國方面確實存在不同看法,以英國方面為代表認為,盟軍在意大利投入的力量越多,軍事行動的力度越強,就越能吸引更多的德軍從而減少德軍在法國的兵力,為法國北部的登陸創造有利條件。而美國方面認為在意大利的任何行動都應該以不削弱、不影響在法國北部的登陸為前提,因為只有法國北部才是真正的決戰,能夠一戰而定大局。

而且美國對英國垂青意大利戰場,還有重重懷疑,擔心英國借刀殺人,擔心美國被英國拖入東南歐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紛中,擔心英國會以意大利為借口拖延甚至逃避承擔在法國北部登陸的責任。為了打消美國方面的顧慮,丘吉爾立即提出即使在意大利采取行動,其戰略目標也是有限的,只不過是占領羅馬,然後向北到達意大利長靴形半島「腿部」的披薩——裏米尼一線就可以了,絕對不會影響在法國北部的登陸。丘吉爾的這一表態,才使美國方面勉強同意了在意大利發動一場新的攻勢。

丘吉爾計劃的具體方案就是盟軍第15集團軍群司令哈羅德·亞歷山大上將在11月制訂的「鵝卵石」計劃,那是亞歷山大為了突破古斯塔夫防線而制訂的,計劃先在古斯塔夫防線正面發動進攻,再在防線側後的安齊奧進行登陸,兩面夾擊最後攻占羅馬。這一計劃因11月和12月兩次向古斯塔夫防線正面突擊均告失利後,便在美第5集團軍司令克拉克的請求下,還未開始就被束之高閣——當丘吉爾問起攻占羅馬有何計劃時,亞歷山大便順手撿起了這顆剛剛扔掉的「鵝卵石」,於是丘吉爾便以此方案為藍本召集地中海戰區的盟軍將領進行討論,在丘吉爾眼裏,盟軍在安齊奧的登陸將不是一顆只能碎腳的鵝卵石,而是一只牙尖爪利的野貓,將會一把抓碎德國佬的心臟!

第5集團軍司令克拉克(左)第3步兵師師長關國陸軍少將盧西恩·特拉史葛(右)。

紙面上的計劃總算透過了,但實際操作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運載工具不足,為了準備法國北部的登陸,盟國方面登陸艦艇的籌備已經是以艘為單位了。為此丘吉爾親自出馬向美國總統羅斯福遊說,成功說服羅斯福取消了原定在亞洲緬甸孟加拉灣支援中國戰區的兩棲登陸行動,並推遲了一批登陸艦艇離開地中海的時間,才好不容易湊出了87艘登陸艦,基本能滿足計劃運送2個師部隊所需88艘登陸艦的最低限度,可以說勉強達到了要求。但是這批登陸艇還有一個條件,即在登陸2天後就必須離開戰區,求戰心切的丘吉爾毫不猶豫地接受這一苛刻條件,對他來說,只要能夠在安齊奧打響,一切都可以接受。

1944年1月8日,正在摩洛哥度假勝地馬拉喀什休養治病的丘吉爾正式批準了「鵝卵石」計劃,安齊奧頓陸終於進入了實質性運作階段。

「鵝卵石」計劃總指揮是盟軍地中海戰區總司令英國海軍上將安德雷·根寧咸,地面部隊是隸屬於美第5集團軍的美軍第6軍,軍長是美國陸軍少將約翰·盧卡斯,下轄美國第3步兵師,師長美國陸軍少將盧西恩·特拉史葛和英國第1步兵師,師長英國陸軍少將彭尼,海軍總指揮是第81特混艦隊美國海軍少將羅利,下轄南北兩個特混編隊,南編隊司令由羅利兼任,編有巡洋艦2艘、驅逐艦11艘、護衛艦2艘、防空艦1艘、炮艇2艘、踩地雷艦艇23艘、潛艇1艘、各型登陸運輸船只127艘,負責運送美軍第3師,北編隊司令英國海軍少將羅布裏奇,編有巡洋艦2艘.驅逐艦12艘、防空艦1艘、踩地雷艦艇16艘、潛艇1艘、各型登陸運輸船只87艘,負責運送英軍第1師。

盟軍計劃先以第6軍的2個師在安齊奧頓陸後,迅速向阿爾班山區挺進,切斷六號公路和七號公路(也稱阿庇亞公路),截斷古斯塔夫防線德軍後路,在取得鞏固的灘頭之後再投入第二梯隊美軍第1裝甲師、第45步兵師和英軍第56步兵師擴張戰果,同時古斯塔夫防線正面盟軍發起強大攻勢,兩下夾擊,圍殲當面德軍。整個戰役組織工作由於曾經有過計劃,因此比較順利,各項準備工作也都有條不紊地緊張進行著,雖然時間比較倉促,但是一切都在按照計劃進行。預定參加登陸的地面部隊和海軍也很快在薩勒諾海灘開始了聯合登陸演習,襪馬厲兵積極準備。

和丘吉爾的雄心勃勃、準備工作緊張有序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兩位前線指揮員的心態,美軍第5集團軍司令美國陸軍中將馬克·克拉克剛剛指揮過薩勒諾登陸,還未從慘烈血腥的戰鬥中回過神來,從他內心來講是極不願意執行這個計劃的,首先他對海軍在登陸兩天後要撤走感到無法理解,這樣倉促的海上支援,仗怎麽打?而且在好不容易才七拼八湊集結來的87艘登陸艇中,只有14艘是新式登陸艦,其他都是無法搭載登陸艇的老式登陸艦,這些老掉牙的登陸艦只能攜帶俗稱「鴨子」的履帶兩棲車,雖說兩棲車使用方便,但是速度慢載重小適航差的缺陷在戰前的登陸演習中就暴露無遺,遇到風浪後就有40輛兩棲車翻沈。

更重要的是克拉克對英國方面提供的情報心存疑團,他根本不相信德軍在安齊奧地區力量薄弱,認為這只不過是英國人為了能在安齊奧頓陸而編造的謊言,只是出於能順利透過決策的考慮,他擔心在安齊奧的登陸又將是薩勒諾悲慘一幕的重演。正是出於這些顧慮,克拉克把迅速切斷六號公路和七號公路作戰目標拋在一邊,給第6軍軍長的命令中只是「在占領和控制安齊奧及其附近地區的同時,向阿爾班山區前進」。他心裏的算盤是想等古斯塔夫防線正面盟軍開始攻擊後,再根據正面情況進行調整。

美軍第6軍軍長盧卡斯將軍(左)與1名英軍軍官討論戰況。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登陸作戰最高指揮第6軍軍長盧卡斯在克拉克的影響下,其心態更為謹慎,確切說是更為消極悲觀。當得知要指揮部隊在安齊奧頓陸後,盧卡斯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回將要比加利波利更慘! 」(加利波利登陸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登陸方慘敗的一次登陸戰),這位性格內向的將軍在日記裏盡情吐露了自己的恐懼和擔憂:「鵝卵石計劃沒有任何軍事上的意義。……我覺得自己就像是被牽上屠宰場的羔羊。

這裏充滿著加利波利的氣味,指揮這事的還是那位業余教練(指丘吉爾,加利波利戰役也是由丘吉爾一手策劃)。」不僅在日記裏,而且即便是在部下、同僚甚至上司第15集團軍群司令亞歷山大面前都曾流露過這樣的想法,可是不知為什麽,對戰局如此悲觀的盧卡斯還是被任命為此次登陸作戰的前線最高指揮。

來自外部的壓力更進一步加劇了盧卡斯的沮喪和恐懼,克拉克在臨行前給盧卡斯的忠告居然是:「可別像我在薩勒諾那樣自討苦吃!忘記該死的羅馬城吧!」第5集團軍司令部作戰部長美國陸軍準將布萊恩說得更為直接:第6軍登陸後可根據戰況自主決定行動。這就等於是給了第6軍可以無視切斷古斯塔夫防線德軍後路這一任務最堂皇的借口。而盧卡斯的好友,著名的血膽將軍巴頓臨別贈言簡直就是一句詛咒:「在整個美國陸軍中,我最不願意看到你喪命,但這次恐怕是見不到你了!」

在這樣的氛圍下踏上征途的盧卡斯,可想而知將是以怎樣的心態去指揮這場登陸戰。

登陸安齊奧

安齊奧位於羅馬西南約56公裏的海濱,早年是個漁港小鎮,因其附近海灘沙質細膩,海水清澈,岸邊松林深翠濃蔭,再遠處群山連綿疊嶂,風光秀麗,而與羅馬交通又很便捷,自然而然便成為一處度假休閑的勝地。盡管戰火不絕,但安齊奧似乎遠離塵世,依然宛若世外桃源,唯一不同的是,來自國外和羅馬的遊人少了很多,漫步海灘探幽松林的多是戎裝在身的德軍官兵,儼然成為凱塞林犒賞古斯塔夫防線德軍官兵放松休假之地。然而對於盟軍而言,風光旖旎的安齊奧海灘,卻絲毫沒有放松休閑的心情,有的只是慘烈的戰爭畫面。

安齊奧所在位置

1月21日,總數達3.6萬人的登陸部隊以及裝備的火炮、坦克、車輛和補給物資陸續從拿坡里登船,隨即由253艘各型艦艇組成的登陸編隊拔錨起航。為了迷惑幹擾德軍對該編隊動向的準確判斷,登陸編隊出海後先是故意繞經卡普裏島向南航行,直到黑沈沈的夜幕籠罩了海天,編隊才轉向安齊奧,經過一夜航行於次日拂曉2時到達安齊奧海域。同時,盟軍空軍出動大批飛機對意大利各機場尤其是對偵察機基地佩魯賈機場進行了重點轟炸,有效壓制了德國空軍的活動,從而保證了安齊奧頓陸編隊的航渡安全與隱蔽。

進攻安齊奧的南部登陸編隊中的英國輔助防空艦「帛琉馬雷斯」號,該艦由西印度群島香.蕉運輸船改裝而成。

巧的是,就在盟軍龐大的登陸艦隊浩浩蕩蕩駛向安齊奧時,德國軍事情報局局長卡納裏斯海軍上將正在凱塞林的集團軍群司令部,他向凱塞林保證在最近的將來盟軍絕不會在意大利有力量發動一場登陸戰——就在卡納裏斯這番話說完後幾小時,盟軍士兵的作戰靴就踏上了安齊奧的海灘!這也從反面說明了盟軍此次登陸作戰在情報保密方面的傑出努力。而作為優秀的戰略指揮官凱塞林元帥卻並不相信情報機關的分析,因為同時情報機關也證實盟軍在拿坡里港集中了高達40萬噸位的運輸船只,這麽多噸位的船只完全可以進行一次相當規模的兩棲登陸,雖然他考慮到盟軍會在意大利戰場實施兩棲登陸,但他認為盟軍登陸地點將會是在羅馬以北地區,因為羅馬以北登陸才對意大利戰場更具有威脅。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安齊奧才成為德軍在意大利戰場的最薄弱之處。

黎明前,盟軍登陸開始了,整個登陸行動異常順利,披薩勒諾海灘的演習還要完美,淩晨2時,在一陣驚天動地的炮火支援之後,滿載士兵的登陸艇沖上海灘,德軍在安齊奧的部隊只有少數負責在敵登陸時破壞港口設施的工兵,而且他們完全沒有進入角色,不少人是穿著睡袍在床上成了俘虜的!5時許,美軍在安齊奧以東約6公裏處登陸,英軍在安齊奧以西約8公裏處登陸,部隊遇到的抵抗微乎其微,幾乎沒有傷亡就順利實作了曾經憂心忡忡的登陸計劃。盟軍士兵對此次登陸的評價就是「沒有抵抗,沒有炮火,沒有傷亡,甚至連襪子都沒濕!」接到登陸成功報告的第15集團軍群司令亞歷山大興奮地致電丘吉爾:「我們的進攻完全出乎敵人的意料!」8時許,美軍第3師占領安齊奧小鎮。至22日午夜,第6軍的3.6萬名官兵、3000台車輛及補給品已全部上岸。

第81特混艦隊旗艦——美國海軍兩棲攻擊艦「比斯內克」號。

此時,不要說附近的阿爾班山地和六號公路已經成為盟軍的囊中之物,就連不朽名城羅馬也是唾手可得,因為此刻從安齊奧到羅馬,德軍全部的防禦力量就只有第29裝甲擲彈兵師的區區2個營不過1000人而已!登陸完全取得了預期的突然性,而且正打在德軍整個意大利戰場最為脆弱的命門死穴,正如德軍韋斯法爾將軍所說,只要盟軍從灘頭出發,大著膽子向羅馬挺進,一路上就沒有什麽可以阻擋的了。

之所以安齊奧頓陸如此成功順利,一個重要原因是德軍高層指揮的判斷錯誤,凱塞林認為意大利戰場只是同盟國方面一個次要戰場,盟軍不會再在意大利投入更大的兵力。而德軍情報機關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以盟軍目前在意大利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在攻擊古斯塔夫防線的同時,再有力量在更北面發動一次兩棲登陸。正是基於這一判斷,凱塞林正巧於登陸之日取消了古斯塔夫防線以北地區德軍的戒備狀態,以使這些部隊能放松喘口氣,而且還剛剛將原來作為抗登陸預備隊的2個師調往古斯塔夫防線反擊盟軍的攻勢。

但是,作為一個堪稱帥才的優秀指揮官,凱塞林還是留了一手,那完全可以說是決定勝負的一步伏筆先著——他詳細周到地制定了代號為「里察案件」的部隊機動預案,駐紮在意大利北部地區的德軍部隊可以按照這一預案,從事先準備就緒的路線迅速地機動到盟軍可能的登陸地點,這些路線都經過精心選擇,即使是在冰雪嚴寒的惡劣天氣下也能迅速透過大量部隊,在容易遭到冰封的路段,工兵部隊早已準備了破冰開路的方案和所需工具、原料;在空襲中易遭破壞的橋梁,工兵部隊都事先勘測了架橋點預備了架橋器材;在一些偏僻的支路上還建立了隱蔽的中途補給點,囤積了燃料、彈藥和食品。

由於安齊奧地區德軍迅速被殲,沒能及時報告,所以凱塞林一直到22日下午17時才剛接到盟軍登陸的報告,但他立即下令實施「里察案件」計劃,並命令原準備投入古斯塔夫防線反擊部隊暫緩行動,駐紮在意大利北部的德軍第14集團軍就立即按照這一機動預案開始了行動。

與德軍動若脫兔的迅捷反應相反,登陸盟軍卻是令人難以置信地磨蹭,至今還在海灘徘徊,盡管登陸可以說是非常之順利,德軍除了一兩次稀疏的空襲外,幾乎是毫無抵抗,即使沒有飛兵急進羅馬的雄心與膽略,至少可以輕松地控制住關鍵的阿爾班山地和六號公路,但是盧卡斯因為出發前的刺激受得太深,死板地執行鞏固灘頭陣地的命令(盟軍原以為在灘頭還將進行一場激烈的鏖戰,根本沒想到灘頭幾乎是不設防的),在他心裏始終執拗地抱定這樣一個前提:只要古斯塔夫防線正面盟軍沒有取得突破,他就不向縱深推進!於是,他只是命令部隊占領從東南墨索裏尼運河到西北莫萊塔河口一線,以安齊奧海灘為核心建立起一道弧形的防線。

當凱塞林獲悉登陸盟軍非但沒有向縱深推進反而在海灘挖壕做工事,簡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就在盟軍裹足不前的時候,德軍部隊則正星夜飛兵兼程趕往安齊奧,僅僅24小時後,如天而降的德軍部隊就迅速控制了阿爾班山地,並以炮火封鎖了通往羅馬的六號公路。可以說,盟軍在安齊奧出其不意的突然效果到此時已經徹底化為烏有了,再想向羅馬進軍可就沒那麽容易了!

【未完待續……】

下期將繼續意大利戰役系列,講述盟軍血戰安齊奧的灘頭,點關註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