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克里米亞戰爭(上),尼古拉一世的誤判

2024-10-02軍事

俄羅斯是一個神奇的國家,在逆勢下往往能扭轉乾坤,順勢下反而屢屢敗北。拿破侖的入侵、希特勒的閃擊、冷戰後西方陣營的全力圍堵,俄國眼看著要亡國在即,卻在絕境之下迸發出強大的力量,擊退強敵,順勢登頂強國之位。然而在順勢之下,俄羅斯的進一步擴張反而會將國家拖入失敗的泥沼。1991年,蘇聯在一夜之間轟然解體,讓所有人都驚掉了下巴,就在三年前,蘇聯大軍還在阿富汗耀武揚威。但這並非是俄國第一次從巔峰跌落,一百多年前的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折戟沈沙,就體驗過了一次從巔峰到谷底的極限落差。

1849年5月,奧地利皇帝、十八歲的弗蘭茨·約瑟夫一世風塵仆仆的趕到華沙,請求沙皇尼古拉一世出兵幫助奧地利鎮壓革命。此時的尼古拉一世五十出頭,已在位二十四年。無論是年齡還是執政經驗,尼古拉一世都是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長輩。面對這個驚魂未定,才登基半年的年輕人,尼古拉展現出了一個長輩該有的姿態。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不失時機的向沙皇屈膝下跪,恭順地親吻尼古拉一世的手。年輕皇帝的恭敬與順從讓尼古拉一世不禁飄飄然,很快同意出兵,像一位無所不能的父親一樣,幫助不知所措的兒子擺平了動亂。

1848年大革命

於公於私,沙皇俄國之於哈布斯堡王室的奧地利帝國,都有再造之恩。然而這份恩情僅過了四年,就煙消雲散,俄奧雙方劍拔弩張,就差直接開幹了。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背叛比克里米亞前線的潰敗還讓尼古拉一世感到膽寒,最終一病不起,憤恨離世。而這一切局勢變幻的起源,是俄羅斯帝國心心念念許久的君士坦丁堡。

在尼古拉一世所處的時代,俄國在歐陸的影響力空前擴充套件,帶領歐洲各君主國擊敗拿破侖和鎮壓大革命的「功績」,讓俄國一躍成為歐洲的話事人。1850年,普魯士、奧地利因爭奪德意誌的領導權發生爭執,沙皇尼古拉一世竟傳令兩國政府首腦到華沙去接受他的裁決,而兩國還真就乖乖就範了。難怪尼古拉一世狂傲地宣稱:「俄國的君主是全歐洲的主人,沒有一個國家敢擋住俄國的道路。」但在海洋上,俄國的勢力就相形見絀了。波羅的海與黑海兩大艦隊好似螃蟹的兩把大鉗子,將整個歐洲夾住。但可惜的是 波羅的海和黑海都是內海,出海口還都在別國手裏,俄國空有兩把巨鉗,卻又被牢牢捆住。

尼古拉一世統治下的俄國

波羅的海的出海口由丹麥和瑞典把守,兩國都是小國,若無其他大國的支持,斷然不敢封鎖海峽。而當時俄國與其他列強的關系都還可以,因此在波羅的海方向,俄國艦隊是可以自由出入的。反倒是黑海方向大門緊閉,讓黑海艦隊動彈不得。當時的土耳其已經日薄西山,尼古拉一世就想徹底滅掉土耳其,打通前往地中海的通道。不過尼古拉一世也明白俄羅斯是不能吃獨食的,要想滅掉土耳其,還需要征得其他列強的同意。

奧地利與俄羅斯結盟已有百年之久,早在17世紀末,兩國就結成了對抗土耳其的同盟。七年戰爭中,俄奧兩國又共同出兵遏制普魯士,拿破侖橫掃歐洲時,兩國的同盟關系進一步鞏固。最重要的是,奧地利與土耳其在巴爾幹半島存在利益沖突,如果奧地利同意加入肢解土耳其的行動,是能夠切實獲得利益的。1829年,尼古拉一世首次向奧地利提出瓜分土耳其的建議,但奧地利審慎的拒絕了。

1843年,尼古拉一世再次提議,並許諾土耳其歐洲部份領土全歸奧地利,把君士坦丁堡變成一個不設防城市,由奧地利負責守衛。但沙皇開出的條件反而讓奧地利起了更大的疑心,歐洲國家都知道俄羅斯帝國對君士坦丁堡的渴望,怎麽可能拱手相讓。但如此優厚的條件奧地利也不好直接拒絕,就踢了個皮球,對俄國人說只要英法同意,奧地利就沒問題。於是1844年,尼古拉一世使用化名「奧爾洛夫伯爵」私服出訪英國。

尼古拉一世

英國作為一個資本主義海洋強國,殖民統治世界的方式與俄國有著明顯的不同。俄國人貪婪的吞食著周邊國土,吃相極其殘暴野蠻。英國則是資本至上,只想攫取更多的利益,卻不想承擔更多的治理義務,因為一旦在殖民地投入資源進行治理,很有可能造成入不敷出的賠本買賣。因此在土耳其問題上,英國人並不想直接將其肢解,一個虛弱的、統一的土耳其反而更有利於英國資本攫取利益。

為了防止土耳其突然崩潰造成的混亂局面讓英國資本遭受損失,英國甚至開始幫助土耳其進行適當的現代化改革,以延長蘇丹的統治。對於俄羅斯的蠢蠢欲動,英國也一直戒備著。1833年,在法國的支持下,土耳其埃及總督默罕默德阿裏起兵造反,兵鋒直指君士坦丁堡。蘇丹馬哈茂德急忙向英國求援,可英國此時正在搞裁軍,沒能支援土耳其。於是馬哈茂德二世只能向俄國求助,俄國軍隊很快進駐君士坦丁堡,黑海艦隊開進了博斯普魯斯海峽。

衰落中的鄂圖曼土耳其

俄軍的大舉入駐,讓英國人大吃一驚,一旦君士坦丁堡的蘇丹倒向俄國或被俄國控制,英國人在土耳其的所享有的特權利益就要到頭了。法國人支持默罕默德阿裏也只是想透過控制埃及,在中東地區與英國掰掰腕子,並不想讓一個新興的埃及取代沒落的土耳其。俄國的突然下場瞬間改變了局勢,俄國想獨吞土耳其,沒門!於是,本來敵對的英法立馬放下分歧,合力向馬哈茂德二世施壓,以保證埃及軍隊撤退為條件,讓俄國人撤軍。

俄國不敢直接與英法決裂,但又覺得就這麽撤了又很沒面子,於是就強迫土耳其簽訂了【欣卡爾—伊斯凱萊西和約】,兩國結成了攻守同盟,根據和約裏的一項秘密條款,俄國軍艦隨時可以自由通行海峽。此外,除非俄國同意,其他國家都不能獲得自由通行海峽的權利。而且,在俄國認為合適的時候,它還有權派遣其陸軍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登陸。俄國人的狼子野心勢必會透過土耳其政府內部的親英派傳達給了英國,引發英國更大的擔憂。

1839年,法國故技重施,再次支持埃及進軍敘利亞,這次尼古拉一世沒有貿然出手,而是拉上了英國一起為蘇丹月台。1840年,俄、英、奧、普四國聯合呼籲默罕默德阿裏撤軍,作為交換條件,蘇丹承認默罕默德阿裏在埃及的世襲繼承權。在經過一番博弈後,法國選擇妥協,各國在倫敦會議上簽署了和平條件,其中規定在戰爭爆發時,連線黑海與地中海的海峽將對除蘇丹盟軍以外的外國軍艦關閉,這意味著戰爭期間英國軍艦就能以蘇丹盟友的身份駛過海峽進入黑海,之前俄土簽訂的【欣卡爾—伊斯凱萊西和約】就失效了,俄國實際上放棄了自己在鄂圖曼帝國的主導位置和對海峽的控制權。沙皇希望能以此改善與英國的關系,孤立法國。

有了前面的妥協作為鋪墊,1844年沙皇到訪後與英國王室和政府相談甚歡,對於尼古拉一世肢解土耳其的提議,英國政府大體是同意的,雙方起草了一份秘密備忘錄。沙皇自以為達到了目的,沾沾自喜的離開了英國。但他沒有意識到在英國外交政策會受到議會、反對黨、公共輿論以及媒體的左右,與王室與政府首腦的秘密談判並不能確定什麽,而且謹慎的英國政府並沒有在備忘錄上簽字。最重要的是,英國是資本主義國家,資本的利益大於一切,這就意味著英國繼續扶持土耳其的外交政策不會有太大變動。尼古拉一世就是帶著這樣一種嚴重的誤判回到了俄國,最終使自己和俄國吞下了失敗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