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日本侵華勢如破竹,淞滬會戰時如履平地,為何到1938年就如入泥潭

2024-03-23軍事

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註 」,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37年,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的腳步,短短的一個月時間,日本就已經從華北推進到了長三角地區。

由於日軍是早有準備而來,再加上訓練有素、戰鬥意誌強大、武器裝備優良,所以戰鬥力也是國軍的數倍,國軍初期的戰損比可以用慘烈來形容,十幾個人都很難換掉一個日本鬼子。

1937年8月9日,日軍兵臨上海,並且開始在虹橋機場尋釁滋事。

國軍終於忍無可忍,開始調集大軍前往上海,最終和日軍爆發了淞滬會戰。

當時,日本其實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著急,因為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自從918事變爆發後,日本已經忍了很久。

所以即便是這次不能一口吞下中國,也至少要把國軍的力量削弱個七七八八,方便為日後的談判爭取有利條件。

在淞滬會戰後,日軍的推進依舊神速,並且占領了國民黨首府南京,還發動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但僅僅1年過後,日軍的推進速度就突然慢了下來,最終直接停滯,雙方也陷入了持久戰

那麽,前期推進神速的日軍,為何會突然如入泥潭呢?

抗日戰爭的形勢變化

1937年11月,淞滬會戰宣告結束,這場戰役以國軍的慘敗告終,也同時打得日本傷筋動骨,三個月滅亡中國成了一句空話。

在這場戰鬥中,雙方累計投入了近100萬人,日軍更是充分利用了上海的港口地形,海陸空三軍一齊施壓,最大化地發揮了武器裝備的優勢。

國軍70萬人對上日軍20多萬人,三倍的兵力優勢,結果卻是國軍傷亡25萬,日軍僅僅傷亡9萬(也有說法是4萬)。

拋開雙方的戰損比不談,國軍損失的基本是精銳中的精銳,後面補上的都是各地抽調的半大小子,有些根本沒上過戰場。

國軍精銳在淞滬一戰基本損失殆盡,之後的仗只能是越來越難打。

所以,此時國內的抗戰信心也已經低到了極點,雖然淞滬會戰也挫了日本的銳氣,但國軍總共就那點精銳,總不可能真的堆人頭去拼命。

當時國內主降的聲音非常大,尤其是汪精衛等人,更是認為中日差距實在過大,抗戰勝利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不過,老蔣此時還是比較理智的,相比於汪精衛之流,他還是相對主戰的,但他也沒比主降的人強到哪去,還絕對美蘇等國家會幹涉日本,不會讓日本這麽容易侵吞中國。

但美國一直都在看熱鬧,蘇聯那邊也不消停,瘋狂擴軍的德國讓蘇聯也嗅到了一絲危機,所以自然不可能輕舉妄動。

所以,當時中國的人心其實是混亂的,對於抗日的聲音也各有不同,直到主席的【論持久戰】橫空出世,中國軍民才開始重拾抗日信心。

但淞滬會戰失利的惡果,馬上就被國民黨吞下,日本占領上海後長驅直入,直取南京,上海一丟,南京根本無險可守。

國民政府也只好遷都重慶,做長期打算,然而國民政府這一撤,南京這座六朝古都就成了一座空城,日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南京,並且在南京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這件事裕仁天皇是否知道,東條英機等高層是否知道,只要動動腦子想想,就不可能猜不到。

整個南京大屠殺,並不是所謂的上欺下瞞,而是日本高層達成的共識,爭議如此,他們才罪不可赦。

南京大屠殺不僅僅是讓日本軍隊在燒殺搶掠和奸淫婦女中釋放壓力,還是日軍給國民政府的一次施壓,企圖透過這種慘絕人寰的手段,徹底讓中國臣服。

然而,此時的中國已經不再是三四十年前的中國,新思潮已經湧入多年,一批批的愛國青年正當年齡。

日本的這種行為,點燃了中華民族愛國的沖天大火,並且在【論持久戰】的指導和中共的號召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算是徹底有名有實。

中國的三級階梯式地形,其實也決定了日本侵華的最終結果,只要不是日本幾個月就占領全國,那等待日本的必是滅亡。

再說退守重慶的國民政府,重慶易守難攻,並且門戶眾多,雖然日本的轟炸從未停止,但直到抗戰結束,小日子都沒摸進來一兵一卒。

但此時,中國的大好河山也只剩下了最為閉塞的西南西北,東部的富庶之地基本全都被日軍占領。

不過,在這之後日軍的侵略腳步也逐漸放緩,最終陷入了對峙。

日軍為何突然力不從心

1937年,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並且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就占領了國民政府的首府南京,中國的大好河山半數落入日軍手中。

隨後,日本多次嘗試對國民黨首府進行進攻,但想要拿下重慶,就必須占領長沙和武漢。

但武漢會戰日軍並沒有占到什麽便宜,再加上蘇聯開始對中國進行援助,這次雖然日軍占領了武漢,但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和淞滬會戰如出一轍,但這次國軍的表現,已經比淞滬會戰時成熟太多太多,淞滬會戰完全是被日軍追著跑,而這次是國軍達成目的後主動的有序撤退。

日本以為,占據了九省通衢的武漢後,就可以控制中國,但顯然他們是想多了。

此時,日占區已經從北往南連成一片,但同時也暴露了日本的最大問題,那就是兵源嚴重不足。

日本根本控制不了如此大面積的領土,再加上八路軍不停在敵後建立根據地,日本這條長長的日占區,其實到處都是破洞。

日本人其實想過兩種方式,一是先解決掉中共,占領陜西,從陜北入川,這樣一來,重慶唾手可得,即便是國民政府再次遷都,也只能南遷雲貴,那和滅亡了也沒什麽區別。

但是,日本本就是兩頭作戰,日占區還隔三差五被八路軍打,想要抽出兵力去大舉進攻陜西難上加難,再加上當時日俄的微妙關系,日本如果想要撕破臉皮地和中共打一架,必須先過蘇聯這關。

而蘇聯也在遠東一直有部署,日本不可能繞過蘇聯直取陜北,所以這個方案就此作廢。

日本只能選擇補給線更長,更加難打的打法,那就是沿長江進攻重慶。

日本拿下了荊襄,但對江淮的控制極其有限,陜北更是寸步難行,所以進攻重慶其實是癡人說夢。

再加上日本的補給線被不停拉長,這才是日軍如入泥潭的原因。

1937-1938兩年,日本進攻中國還有目標,那就是中國東部的大城市和富饒之地。

日本也確實達成了這個目標。

由北至南,石家莊、北京、太原、上海、南京、武漢全部淪陷,但接下來日軍還能打哪?

湖南山谷縱橫,並且當時較為落後,再加上日本已經占據武漢,沒有繼續打長沙的必要,所以直到1944年雙方爭奪滇緬公路,日軍才占領長沙。

而廈門、福州等沿海城市,日本已經根本沒有那麽多人去占領,所以幹脆放棄。

剩下中國沒被占領的領土也就只有雲貴川、西藏、新疆、陜甘寧。

這些地方你讓日軍打哪?所有地方全部都易守難攻、並且打下來全都無利可圖,除了死磕重慶這塊硬骨頭,發展日占區外,日軍也是真沒了主意。

所以,主席的【論持久戰】是無比智慧的,主席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說中國和日本之間,日本不可能滅亡中國,中國也不可能速勝日本,這是客觀事實。

中日之間一定會是持久戰,最終中國勝利。

因為中國畢竟是主場作戰,再加上美國已經開始給日軍斷供,日本還沒在中國挖到石油,打下重慶基本成了個夢想,陜北他們又不敢大舉進攻。

日本控制這麽多領土後,幾乎完全喪失了組織淞滬、武漢會戰那種大規模戰役的能力。

即便是這兩場大戰,日軍也只不過都出了25萬人,而國軍出了100萬,所以日軍兵力之匱乏,作戰之力不從心,在1938年就已經初見端倪。

打又沒處打,占又占不住,前有攔路虎,後有八路軍。

於是呢,日本就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正是這個決定,讓日本直接挨了兩發原子彈。

沒辦法啊,在中國日本已經完全打不動了,冗長的補給線,無休止的駐軍,以及後方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的不停騷擾,讓日本身心俱疲。

所以,日本決定玩波大的,偷襲珍珠港,直接打廢美國海軍,這樣一來就能逼美國就範,不再援助中國抗日,自己的日子也會舒服很多。

看上去作死的行為,實際上也是日軍走投無路的無奈之舉。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太平洋戰場正式開拓,老美絲毫沒有慣著日本,步步緊逼地開始推掉日本的「絕對國防圈」。

日本為了守島,只能從中國的日占區抽調兵員去太平洋戰場。

整個太平洋戰場,日本毛的好處沒撈到,還打沒了自己的陸軍海軍精銳。

不過不得不說,日本的戰鬥力和戰鬥意誌的確強悍,軍國主義的洗腦能力的確是一等一的強。

即便是在中國連大規模會戰的能力都沒有了,日本還是能在太平洋戰場和中國戰場兩面開弓,還足足應付了四年。

所以,日本的侵略腳步突然放緩,其實是有跡可循的,站在上帝視角來看,的確邏輯清晰,但在當年那個日本平推完上海僅僅用了四個月的時候,主降派的人數遠勝於主戰派。

主席在那時就能看出其中關竅,其戰略眼光的確是常人所遠不能及。

日本已經失去理智

自從1938年開始,日軍就幾乎沒有擴大過日占區,除了1944年中日爭奪滇緬公路,日軍全面進攻廣西長沙,占領兩省外,其余時間基本在韜光養晦。

除了日本已經久攻重慶不下,沒有進攻目標外,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日本的工業能力和補給能力都已經被壓榨到了極限。

日本畢竟是島國,甚至還沒有中國一個省大,日本工業再強,日占區的領土都已經是日本島大小的5倍了,再強的工業也很難供應得過來。

並且維持日占區是需要成本的,可不是所有地方都是東北,日軍只有在苦心經營多年的東北能掠奪一定資源,占領其他地方其實都是白搭資源。

甚至到了抗戰後期,華北的日軍都已經吃不上飯,天天都在喝野菜湯,更有日本兵直接喊話,要拿重機槍和八路軍換一碗吃的。

所以,小日子供著這麽多日占區已經是極限,再加上幾次沒能打下重慶,徹底喪失了目標,只能在日占區混吃等死。

他們只能開辟太平洋和東南亞戰場,日占區的日本兵都恨不得被調走,至少還能混上一口飽飯。

在鐵路每天被八路軍破壞的情況下,日本想要由東北向南方運送補給,簡直是難過登天。

至少古代的封建軍隊不用拖著機槍大炮,這些本來靠著鐵路運輸的東西,日軍只能一點一點地往南方運,其運輸壓力可想而知。

並且華北的抗日根據地已經攪和得日軍雞犬不寧,日本何嘗不想把他們趕盡殺絕。

但日軍的重心已經在南方,難道調兵回來打這些根據地零零碎碎的八路軍?

你就算把他們全打掉了,等你大軍一走,人家又回來搞事,你有什麽辦法?

所以,抗日戰爭陷入僵持階段後,日軍其實是很苦逼的,到了日本投降的時候,共有128萬日軍向中國投降,而他們只有15000輛卡車。

這是什麽概念呢,平均80多人才能享受一卡車的補給,完全跟不上消耗。

所以說,任何不考慮後勤的戰爭,都是作死的行為,日本從侵華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失敗。

如果日本占領上海後,加強對東北和淞滬日占區的控制,並且徐圖南下,對他們來說才是最容易獲利的。

但在918事變和77事變兩次事變中,日本已經失去了最基本的理智,其實許多人還是智商線上的,建議不要全面侵華,最好是先消化和吃下東北的資源,在東北徹底站穩後,再進攻華北,一步步地蠶食中國。

但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主導,就註定了理智不可能占據上風。

當所有人都在喊天皇天下無敵,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時候,理智在這裏顯得蒼白無力。

非要一口氣吃個胖子,占下了半壁江山卻沒人能守住,還拖垮了後勤系統,搞多線作戰,最終只能自食惡果。

當然,即便是日本徐圖中國,等待日本的也將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反攻。

所以說,抗戰激烈的其實也就只有那幾年,也就是1937-1938,以及1944-1945。

前兩年是全面大兵團作戰,雙方都使出全力,後兩年則是爭奪滇緬公路,以及中國的全面反攻。

國軍在前兩年的表現的確是可圈可點,但在1944年,面對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日本,還是莫名其妙地丟了豫湘桂,被鬼子追著打,也的確是有些恥辱。

歸根結底,日本的失敗是必然的,日本的體量以及國家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日軍的思維。

再加上日本政治派系問題,導致日本軍方就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軍方又分出無數利益團體。

雖然表面大家是一家人,其實也都各懷鬼胎,再加上日本從來沒有在如此大的國家打過仗,根本不知道什麽叫大縱深大迂回戰術,甚至區區兩三百公裏的補給都搞不定,這也是日本侵華迅速陷入持久戰,並且最終戰敗的根本原因。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註 」,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播。最後,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