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龐炳勛3次請辭均遭拒,後被俘投敵!當年戰死臨沂也強於今日蒙羞

2024-03-03軍事

圖片來自網絡

1943年5月7日,蔣系第24集團軍總司令龐炳勛在半推半就之中投降了日軍。

像龐炳勛這種級別的將領投敵,自抗戰爆發以來還是頭一次。

蔣氏得知訊息後大怒,立即撤銷了第24集團軍的番號。

蔣氏的反應之所以會這麽大,完全是因為龐炳勛的地位太高了,不僅擔任集團軍總司令,還主政華北,在整個華北地區,要論職位,就沒有比龐炳勛更高得了。

蔣氏倒不是擔心跟隨龐炳勛投敵的那點人馬,而是擔心這個口子一開就堵不住了,那些本來就搖擺不定的抗戰不堅定分子也會有樣學樣。

畢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好的榜樣是如此,壞的榜樣同樣如此。

果然,蔣氏的擔心變成了現實。

不管龐炳勛的投敵是真心還是假意,都對全國民眾的抗戰決心打擊很大,也影響了相當一部份抗戰不堅定分子投敵。

對於這種局面,時人感嘆道,若是知道如此,龐炳勛還不如戰死臨沂,那也要強於今日蒙羞。

龐炳勛的發跡始於他的第2次從軍。這一年,他已經41歲了。

按理來說,像這個年齡當兵是沒人要的,可龐炳勛不同,他是部隊中的緊缺人才。

當年,他可是畢業於東北測繪學堂的,屬於技術人才。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孫嶽把龐炳勛引進來當副官,屬於技術性人才引進,不違規。

在沒有多少文化的舊式部隊中,識圖、認圖是相當難以搞定的,而龐炳勛是測繪出身,學的就是畫地圖。

龐炳勛被引進來不久,第十五混成旅的識圖、認圖水平大振幅提高。對此,孫嶽表示很滿意。

由此可見,學好一門手藝有多麽的重要。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龐炳勛作為義勇隊長參戰。

為何是義勇隊長?

這是因為第十五混成旅沒有那麽多軍官編制,作為副官的龐炳勛要想帶兵,那得自己去招。能當多大官,取決於你能招到多少人。

好在龐炳勛既有測繪學堂「科班」的學識,又有小商人(作過10年小買賣)的口才和精明,加上他本身就是河北人,一頓忽悠就拉起了一支隊伍,並且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到了1922年4月頭一次直奉大戰的時候,龐炳勛已經是第十五混成旅的騎兵營長了,升官不可謂不速。

可有一點,龐炳勛在此戰中受傷了,一只腿被炮彈炸傷。雖經及時救治,保住了腿,可仍然留下了殘疾。從此,龐炳勛得了一個綽號「龐拐子」。

都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綽號不貴」,龐炳勛雖然腿瘸了,丟了騎兵營長的官職,可官運卻越來越好了。

此役結束後,龐炳勛升任第十五混成旅參謀長。

但龐炳勛對參謀長這個官職不太滿意。

他在舊式部隊內混了多年,知道參謀長在軍閥部隊內是不吃香的。別看旅參謀長的職務看著挺高,但實際權力甚至不如一個實職的營長。

因此,在1923年,在龐炳勛請求下,孫嶽任命龐炳勛為威(縣)平(鄉)八縣聯防指揮官,率領守備隊的一個步兵營駐防威縣,肅清匪患。

可能有人會說,龐炳勛腿都瘸了,能跟上步兵的行軍速度嗎?剿匪,那可是需要跟在土匪後面追的,就龐炳勛這種腿腳能行嗎?

別說,這種事情放在別人身上可能不行,可放在龐炳勛身上就是個異數。龐炳勛走路確實不太穩當,可跑起來卻於常人無異。這不是個異數又是什麽?

就像作者的三爺爺那樣,說話「結巴」,可講評書和唱戲卻不結巴,而且講評書口若懸河,唱戲宛轉悠揚,這個怎麽解釋?

跑題了啊。

1924年9月17日,第2次直奉大戰爆發。第十五混成旅改編為第3軍,龐炳勛改任補充團團長。

從此之後,龐炳勛進入了他在軍界發展的快車道,一發而不可收拾起來。

1925年2月,補充團擴編為第2混成旅,龐炳勛升任該旅旅長。1926年3月下旬,龐炳勛接受了吳佩孚收編,改稱12混成旅。

1926年秋,龐炳勛又接受了靳雲鶚的改編,擔任河南保衛軍11師師長。

在這期間,龐炳勛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進攻信陽城防司令田維勤。

可這件事情經過地攤文學的演繹,就變成了龐炳勛攻擊結義兄弟張藎忱,讓張藎忱身負重傷,以至於在日後的台兒莊大戰中還上演了一出兄弟盡釋前嫌的好戲。

其實,根本就沒有這麽回事。

從1926年起到抗戰爆發前,龐炳勛兜兜轉轉於唐生智、馮玉祥麾下,參與了歷次大戰,部隊雖然沒有得到大的發展,可實力也未受到太大的削弱,始終就是一個師左右的兵力。

這其中的原因是,他不僅在老蔣的眼裏是雜牌,在馮玉祥的老西北軍裏也是雜牌。在「雙料」雜牌的加持之下,龐炳勛要想發展起來,那可就太難了。

而且,龐炳勛與孫殿英又不同,孫殿英招兵買馬是泥沙俱下,啥樣人都要。因此,孫殿英招兵,很快就能招到好幾萬人。人多了沒吃的咋辦?就去搶。搶不到咋辦?就散夥。根本沒有多少凝聚力。

可龐炳勛不同,他的部隊中還保留了一些老西北軍的作風,再加上兵員大多是他的河北老鄉,是一支子弟兵,部隊的凝聚力很強。在這種性質的部隊裏,外人就算加入進去,也不容易有前途。因此,龐炳勛在軍閥混戰時期混了多年,實力還是一個師。

圖片來自網絡

1931年夏天,龐炳勛得到了轉機,他的這個師被授予了正式番號第39師。不久,又擴編為第40軍。

這就意味著,龐炳勛混了多年,終於獲得了承認,有了名分,從此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獲得國家撥給的錢糧了。

既然是一個軍,那就不能僅有一個師,東北軍的106師撥給40軍指揮。可實際上,106師從來就沒歸龐炳勛指揮過。

1933年5月,馮玉祥在察哈爾組織抗戰,得到全國民眾的擁護。當時龐炳勛駐紮在河北北部,距離察哈爾比較近,蔣氏和何應欽二人輪番上場,又是封官許願,又是把關麟征撥給他指揮,讓他打頭陣。

明眼人都知道,關麟征豈是龐炳勛能指揮的了的?可這一次,龐炳勛利欲熏心了。

好在馮玉祥識大體,沒等開戰就宣布下野。仗沒打起來,蔣氏和何應欽曾經答應讓他主政察哈爾和擔任察哈爾「剿匪」總司令的職務自然就泡湯了,龐炳勛白做了一次小人。

反倒是宋哲元的29軍得了察哈爾這塊地盤。看來,在蔣氏眼裏,就算是用雜牌,也得用正宗雜牌,像龐炳勛這種雜牌中的雜牌,根本就沒被蔣氏放在眼裏,利用完了也就完了。

不然,你還想咋地!

1936年,龐炳勛駐防山西運城。

在這個時期,龐炳勛已經流露出解甲歸田的意思。畢竟,他已經57歲了。雖然職務不高不低,當個軍長,但已經沒有了發展前途。尤其是蔣氏在察哈爾一事中對他的戲耍,更是讓他心灰意冷。因此,他趁著在山西駐軍的機會,聯系了自己的老關系徐次辰,想要透過他與閻錫山商量在山西謀一個地方行政職務,頤養天年算了。

可還沒等閻錫山回復,「盧溝橋事變」爆發。1937年8月,龐炳勛奉命開赴前線。

任誰也沒想到,龐炳勛混了半生,卻在抗戰中迎來了他的高光時刻。可惜的是沒能保持下去,上半截是硬的,下半截卻是軟的。

龐炳勛的頭一個敵人就是日軍精銳的磯谷師團。

本來,龐炳勛不至於這麽快就碰到磯谷師團。可在靜海一帶阻擊磯谷師團的29軍部隊只有一個團,而且還沒有增援。這其中的緣故是29軍擴編了,由一個軍擴編成3個軍,大大小小都官升1級,各路將領都把精力用在這裏了,哪還有心思增援?

而龐炳勛的部隊駐防在滄縣,靜海那面敗了,正好就和他碰上了。

這一仗打得異常慘烈,一連打了7天7夜,龐炳勛部付出了慘重代價後,終於把磯谷師團堵住了,可也無力再戰了,只能撤離滄縣,把部隊拉到碭山休整。

1937年12月,龐炳勛部撥歸第5戰區指揮,移防海州。龐炳勛被提升為軍團長。

按理來說,一個軍團至少也應下轄兩個軍。可龐炳勛官雖然越做越大了,可兵權卻越來越小了,蔣氏在任命龐炳勛為軍團長的同時,又下令龐炳勛軍團只能編成4個團,實力還不如一個師。

這是蔣氏的一貫手法,對於那些雜牌將領,他采取的是羈縻之策,先給你一頂大大的官帽,然後再削弱你的兵權。養一個大官不過每個月多花幾百塊大洋而已,可要多養一個軍,每個月至少得花費幾十萬大洋。這個賬,蔣氏算得清。

蔣氏出身商家,有一些商人的小精明。可他小商人般的算盤打得再精,也不過是一些小精明,而非大智慧。

抗戰爆發初期,雜牌將領的抗戰情緒普遍高漲,在戰場上也能前赴後繼,不怕犧牲。可在武漢會戰後,這些雜牌將領們很多人的態度都變了。

為何?這些雜牌將領普遍的心態是,我們在一線赴死不要緊,可部隊打沒了,你倒是給我們補充啊?

可蔣氏呢?不僅不給補充,反而要麽撤編、要麽縮編、要麽改編,這「三編」一出,還有誰不知道蔣氏是在排斥異己,想要借著日本人之手消滅他們呢?

龐炳勛就面臨著這個情況,部隊打了一次狠仗,自己升了一個「虛官」,部隊還要被縮編,他能不惱火嗎?

可惱火又能咋地?

好在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還算厚道,也急需用人,就在蔣氏面前說了情,又給龐炳勛多編了一個補充團,還給了一點裝備。

就這樣,一個下轄5個團的偌大軍團出征了。

事後證明,還真的多虧這個補充團了,要是沒有這個補充團,龐炳勛還真的不一定能守住臨沂。

1938年2月中旬,龐炳勛部奉調臨沂,參加大戰,對手是日軍另一支精銳部隊阪垣第5師團。

當時,日軍的戰略是磯谷師團從台兒莊正面突進,阪垣師團在侵占臨沂後轉而向東,與磯谷師團會攻戰略要地台兒莊。

在當時,包括李宗仁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以龐炳勛軍團5個團的兵力根本不足以阻擋阪垣師團,充其量就是遲滯罷了。

圖片來自網絡

可臨沂之戰打響後,包括李宗仁在內的很多人又大跌眼鏡。

為何?任誰也沒想到,看起來是弱旅的龐炳勛軍團在作戰中兇得很。而且,從龐炳勛軍團亮出來的裝備來看,這根本就不像是一支雜牌,就連很多嫡系部隊的裝備都相形見絀。

在蔣系部隊中,裝備好的要算調整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德械師。

德械師常規的配備是每個營配備27挺輕機關槍和6挺重機關槍。每團3個營,加上直屬隊的裝備,共有輕重機關槍過百挺。

雜牌中裝備好的是東北軍和第29軍。

東北軍每個團有12個步兵連,每個步兵連就裝備有12挺輕機關槍,每個團有1個裝備12挺重機關槍的機關槍連,裝備還要超過德械師。只不過後來東北淪陷,東北軍的裝備補充跟不上損失,這才越打越弱。

還有就是第29軍。

第29軍過去是寄人籬下,有口吃的就不錯了,哪裏談得上裝備?除了大刀,就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東西。可自從駐防平津地區後,第29軍發達了。

就以29軍38師為例,每個步兵連配置了6挺輕機關槍,每個團有12個步兵連,便裝備有72挺輕機關槍和1個裝備4挺重機關槍的機關槍連。

這個裝備雖然不能與嫡系相比,但在雜牌軍中也算是頭一號得了。可即使如此,當龐炳勛把全部家底亮出來後,還是晃了大家的眼睛。13000多人的5個團共有輕重機關槍660多挺。這個數量甚至超過了德械師。由此可見,龐炳勛有多麽的能攢家底。

李宗仁沒想到,板垣同樣沒想到,他覺得以第5師團打一個連機關槍都沒有幾挺的雜牌軍還不是手到擒來?

可他想錯了。

過去龐炳勛一直不溫不火,從來就沒有拿出全部實力打仗。可這一次,他沒必要隱藏實力了,再要隱藏下去,他可能就沒有下一次了。

在生死關頭面前,龐炳勛拎得清輕重。

因此,在臨沂一戰中,阪垣師團雖然有飛機、大炮和坦克的支援,但仍被龐炳勛打得灰頭土臉。

此役,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評價是:

「敵軍窮數日的反復沖殺,傷亡枕藉,竟不能越雷池一步。」

此戰,龐炳勛吃虧就吃在日軍的飛機上,戰鬥到關鍵時刻,那個勉強編成的補充團起了大作用,在團長李振清的指揮下,率部對阪垣師團發起逆襲,終於等來了第59軍的增援,擊退了阪垣師團。

3月25日,阪垣師團卷土重來。龐炳勛縮短戰線,將部隊撤至臨沂近郊,與日軍再次展開大戰,在59軍和57軍1個旅和湯恩伯一團騎兵的增援下,再次擊退阪垣師團。

這是龐炳勛自從軍以來的高光時刻,也為自己贏得了抗戰名將的聲名。

圖片來自網絡

1939年3月,龐炳勛奉調到華北敵後戰場,並把106師正式納入戰鬥序列。從此結束了龐炳勛第40軍長期以來僅有一個師的尷尬局面。

1939年 9月,龐炳勛升任第24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40軍、第27軍和新編第五軍。1940年初,接替鹿鐘麟主政華北。

中條山戰役後,年過花甲的龐炳勛以身體不佳為由,三次提出辭職,可均未獲批準。

按理來說,像龐炳勛這樣的年過花甲的老雜牌將領請辭,正是蔣氏一直以來所希望的,大不了在重慶給個閑職養起來而已。

蔣氏之所以不肯放龐炳勛走,並不是故作姿態,而是有很深的考量。

一是,龐炳勛對豫北一帶的地形、民情非常熟悉,名氣也很大。當年在林縣一帶名震一時的紅槍會之所以會銷聲匿跡,就是龐炳勛帶兵剿滅的。用他坐鎮豫北,能有一定的壓服作用。

二是,豫北是敵後戰場,不僅有龐炳勛,還有孫殿英這種反復無常之徒。留龐炳勛在豫北坐鎮,能起到牽制、控制、壓制孫殿英之流的作用。

一心想要解甲歸田,安度晚年的龐炳勛仍然未能走得了。

1943年4月,日軍抽兵5萬「掃蕩」太行山區,龐炳勛避戰深山之中。不料,部隊在轉移中與日軍遭遇,部隊被打散,龐炳勛只能藏身於山洞之中。

由於龐炳勛有煙癖,在山洞中實在是打熬不住,冒險派人下山購買,正好落入了對龐炳勛癖好了如指掌的孫殿英手裏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龐炳勛於5月7日半推半就地來到了日軍在新鄉的駐地,正式投降了日軍。

客觀地說,龐炳勛投敵不是主動的,但在客觀上造成的危害卻是巨大的。在各類軍閥混戰中已經混跡了半輩子的龐炳勛早已經適應了這種朝秦暮楚的「倒戈」,對於「倒戈」和投敵的區別已經失去了分辨力。在他看來,這只不過是又一次的「倒戈」罷了。

他投敵後的狀態是,既良心未泯,又缺乏與敵人誓死決戰的勇氣和決心,因此,在日偽陣營內,他仍然是個混。

好在他和孫殿英、石友三、張嵐峰之流相比,多少還有些底線,並非「鐵桿」。

抗戰勝利後,一來他並非「鐵桿」,二來,他手中還有1~2萬人馬,蔣氏也用得著。因此,龐炳勛不僅被免於處罰,還當上了先遣軍司令,阻止八路軍對日軍受降。

1945年10月,在邯鄲戰役中,龐炳勛的起家部隊第40軍被全殲。從此,龐炳勛不再擔任軍職。

1949年,龐炳勛逃到對岸那座小島,與原西北軍同事,也已經靠邊站的孫仿魯開了個小酒館度日,據說生意頗好。

龐炳勛的一生,是隨波逐流的一生。

在他的一生中,唯有抗戰初期的兩次臨沂之戰是他的高光時刻。可這份榮譽卻隨著他的投敵又煙消雲散了,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上半截硬,下半截軟」的人物。

就像世人在他投敵時說的那樣,若是知道如此,龐炳勛還不如戰死臨沂,那也要強於今日蒙羞。

確實,龐炳勛投敵時已經年過六旬,還能活幾年?與其在罵聲中繼續茍活一二十載,還不如引刀成一快。龐炳勛若能如此,在史書中,對他則是另一番評價。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