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沈霍伊殲-8戰鬥機硬扛西方一眾戰機(圖集)

2024-07-27軍事

當今天,裝備了越來越多的四代機和胖妞時,我們已經從過去的防禦型,向戰略空軍轉型。當眾多新型戰機服役時,依然還有很多老型號服役。比如八爺正是其中一位。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已經與國際有了相當大的差距。當對方已經服役多款三代機時,我們還是保持一眾二代機服役現狀。正當此時,偶遇視窗期,我們才能與世界握手。非常感謝這段時間的視窗期,我們獲得了最優秀的J-8戰鬥機。J-8之前也聊過,今天繼續講,還是為了一點點流量。

殲-8戰鬥機是一型單座雙發截擊戰鬥機,最早於1969年7月5日 開始研發, 研制時間 1965~1980年。 但直到1980年代初才進入現役。多年來,這種戰鬥機不斷前進演化,添加了新的傳感器和武器,以提升其能力。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2000年代後期,最終被其他新一代戰鬥機所取代。

現在我們已經很難在航展中遇到殲-8,即使有展示,他只能被安排在歷史回顧展區中。已經無法進入到主要展區。當然,你也不用失落。不是殲-8不優秀,只是我們進步太快。這位,曾經的王者。曾經可以在臆想去對抗猛禽的老將,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發揮著所剩不多的飛行小時。

J-8長須鯨(FINBACK)-A

20 世紀 50 年代末期,西方國家開始研發新一代戰略轟炸機和偵察機,這些飛機具備攜帶核武器、深度滲透的能力,效能遠超當時空軍(PLAAF)服役的最強戰鬥機。為應對這一威脅,軍方急需一種新型高效能截擊戰鬥機,要求其最高飛行速度達到 2.2 馬赫,實用升限超過 20,000 米,海平面爬升率為 200 米/秒,作戰半徑在 750 至 1000 公裏之間,同時具備使用雷達制導中程空對空導彈(MRAAM)攔截敵方目標的能力。

1964 年 5 月,第六研究院開始對這種新型戰鬥機進行理論評估。同年 10 月釋出的專案定義描述了一種高效能戰鬥機,能夠攔截B-58「掠奪者」轟炸機和F-105「雷公」戰鬥轟炸機。為此,(601 所)提出了一種基於殲-7的雙發渦噴放大型戰鬥機方案,即殲-8;(611 所)則提出了一種單發渦扇動力、鴨翼三角翼布局的戰鬥機方案,即殲-9。最終,於 1965 年選擇了殲-8 方案。

1965年9月,殲-8進入工程開發階段,並於12月生產了供檢查的模型。沈陽飛機廠(現SAC)於1966年開始生產原型機。1968年7月,首批兩架殲-8原型機下線,並於1969年7月5日首次試飛。然而,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嚴重幹擾了殲-8的研發工作。飛機的飛行測試直到1979年12月才完成,比首飛晚了十年。殲-8最終於1979年12月透過設計定型認證,並於1981年進入空軍服役。

殲-8基本上是殲-7的放大型,采用了中置的大型三角形機翼。它具有圓形機頭進氣口,帶有全可調中心體,用於容納射控雷達。機翼根部前方有兩個輔助進氣口,用於低速、大迎角飛行。機腹兩側在機炮後方各有一個減速板,機尾雙發排氣口附近有兩個腹鰭。該機由兩台黎明渦噴-7B發動機提供動力,每台發動機的推力為43.15 kN(幹推力)和58 kN(加力推力)。固定武器包括安裝在機身下部的兩門30毫米內建機炮。該機有五個掛點(四個在機翼下方,一個在機腹中線),每個掛點最多可攜帶500公斤的拋棄式載荷。

盡管殲-8在效能上大致達到了最初的設計目標,但由於缺乏能力生產先進的航空電子器材和武器系統,這使得該機相比於早期的殲-7並無明顯優勢。由於射控雷達和動力裝置研發進展緩慢,基礎型殲-8僅配備了用於晝間目視距離內作戰的原始測距雷達。原計劃為殲-8戰鬥機裝備威力強大的30毫米二型四管格林機炮,射速為每分鐘1600發。然而,由於該機炮的研發問題不斷,最終該機裝配了兩門30毫米一型機炮。此外,原計劃裝備於殲-8的PL-4中程空對空導彈(AAM)也未成功,使得該戰鬥機在空戰中只能使用PL-2紅外制導近程空對空導彈(SRAAM)。

基礎型殲-8被北約命名為「Finback-A」。這種配置的殲-8僅生產了大約40架,在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中服役時間有限。大多數這些飛機後來被改裝為攝影偵察機。

基礎型殲-8戰鬥機在海軍航空兵中的服役情況

殲-8I

飛機廠於1976年開始開發一種改進型全天候變體,稱為J-8I(也稱為J-8A)。設計工作於1978年2月完成。第一架原型機於1980年5月完成,但因火災事故被毀。因此延遲了一年,重新制造了一架新原型機。第二架原型機於1982年4月24日首飛,第三架原型機於同年10月首飛。經過飛行測試後,J-8I於1985年7月獲得了定型認證。

J-8I在氣動設計和發動機方面與基本型J-8大致相同,但在 航電系統 上進行了11項改進,包括Type 204(JL-7)單脈沖射控雷達、SM-8A航空光學瞄準具、機載電腦、新型座艙面板以及重新設計的彈射逃生系統和氧氣供應系統。J-8I可以透過其三片式前風擋和後鉸鏈式座艙蓋與基本型J-8區分開來。原來的兩門Type 30-I 30毫米機炮被更換為兩門Type 23-III 23毫米機炮。機翼下的四個掛架可以攜帶PL-2B或PL-5 SRAAM(短程紅外導彈)。

J-8I 攜帶PL-2 SRAAM和副油箱

J-8,前排座艙蓋為前鉸鏈式的基本型,後排座艙蓋為後鉸鏈式的改進型J-8I

J-8I的生產數量較少,並於1987年停止生產。這種戰鬥機被空軍(PLAAF)和海軍航空兵(PLANAF)用於攔截任務。在1990年代末期,部份J-8I戰鬥機被升級至J-8E標準。

殲-8E

在1990年代末期,服務的J-8I戰鬥機進行了中期現代化升級,升級後的戰鬥機重新命名為J-8E。改進包括配備了新的電子對抗(ECM)系統,其中包含KJ-8602A全向雷達警告接收器(RWR)。

J-8E 進行訓練

殲-8I ACT 演示機

一架J-8I戰鬥機被改裝為主動控制技術(ACT)演示機,用於測試國產的飛行控制系統(FBW)。1989年1月28日,該飛機成功測試了第一代國產模擬FBW系統。1990年6月24日,數碼FBW系統也成功進行了測試。唯一一架樣機於1991年4月23日因飛行事故而失事。

JZ-8偵察變型

JZ-8(簡稱「殲偵-8」)於1980年代中期被引入,作為高空、高速的戰術偵察平台。所有JZ-8均被認為是從現有的J-8戰鬥機機體改裝而來。去除所有武器後,JZ-8配備了一個機腹下的偵察吊艙,其中包含一台光學相機,並在機翼下掛載兩個副油箱。JZ-8與J-8外觀基本相同,但可透過其四位數的序列號辨識。

PLAAF JZ-8 攜帶機身下方的偵察吊艙和機翼下的副油箱

JZ-8的偵察吊艙配備了KA-112A長焦距光學相機,透過偵察吊艙上的兩個視窗拍攝照片。照片以傾斜全景模式拍攝,菲林為610米(550幀)。照片覆蓋範圍為3.5°縱向和30°橫向。JZ-8在機翼下攜帶兩個480升的副油箱,最大航程為2000公裏。其典型的作戰高度在9500米至15000米之間。

新時代的「空中美男子」殲-8II‘FINBACK-B’

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初,殲-8I 已經落後於時代,於是沈陽開始研究改進版的飛機。此時要求新型戰鬥機速度更快、飛得更高,而且在跨音速飛行和中低高度下的機動性也要更好。此外,新型戰鬥機還要能進行超視距(BVR)空戰,並能執行一定的地面攻擊任務。

為了滿足這些要求,沈陽的飛機制造商對飛機的機身和系統進行了很多改進。雖然飛機的三角翼沒有變,但是前機身完全重新設計了,原來的機頭進氣口被兩個側面進氣口取代,這樣就能裝下更大的雷達天線。另外,動力不足的 WP-7 渦輪噴射發動機也被換成了新型的 WP-13AII 發動機。新型戰鬥機還計劃裝備新型射控雷達,這種雷達的探測範圍更遠,還能攔截射控電腦的輸入,而且還配備了能在各種氣象條件下自動飛行的自動駕駛儀。

新型改進戰鬥機被命名為殲-8II,於 1980 年 9 月進入全面開發階段。第一架殲-8II 原型機於 1984 年 3 月完成制造,並於同年 6 月 12 日成功進行了首次試飛。經過一系列的飛行測試後,該飛機於 1988 年 10 月獲得了最終的設計認證。

早期生產型殲-8II

與前身相比,J-8II在機動性方面取得了適度的改進。測試結果顯示,J-8II的進氣效率在高速時與J-8相同,而在低速時提高了6%。電控差動水平尾翼使J-8II在亞音速飛行時的滾轉控制效率比J-8提高了45%。

預生產型J-8II配備了國產Type 208單脈沖射控雷達,其探測範圍僅為40公裏。由於缺乏作戰用雷達制導中程空空導彈,J-8II最初只能攜帶紅外制導的短程空空導彈進行視覺範圍作戰。J-8II的固定武器包括一門雙管Type 23-III(復制GSh-23L)23毫米機關炮,底部安裝有200發炮彈。飛機配備了七個掛點(一個機身下方,六個機翼下方)。中央機身掛點配備了GDJ-4吊架整流器系統,可攜帶最多六枚250千克低阻力自由落體炸彈或一個1,400升的副油箱。機翼下方的掛點可攜帶最多六枚空空導彈、非制導火箭發射器或250千克自由落體炸彈。兩個翼外掛點也可以掛載800升的副油箱。

J-8II攜帶空對空導彈:PL-8(翼外掛點)、PL-5(翼內掛點)和PL-11(地面)

J-8II的空對空和地面攻擊武器

和平珍珠專案

1986年,中外升級J-8II戰鬥機合作專案。根據協定,格魯曼(Grumman)將提供價值5.02億美元的航電系統,以升級55架J-8II戰鬥機。現代化配套包括西屋AN/APG-66(V)雷達、1553B MIL-STD數據總線、射控電腦、擡頭顯視器(HUD)、駕駛艙多功能顯視器(MFD)、導航系統和彈射座椅。1989年初,交付兩架J-8II戰鬥機給美方進行現代化改裝和測試。這些飛機由美國空軍試驗中心在愛德華空軍基地飛行。然而,該專案被取消。

殲-8II ACT演示機

J-8II ACT(主動控制技術)演示機在1990年代推出,用於研究和測試「飛行控制線」 (FBW) 技術。該飛機基於J-8II機身,機身更短,並在進氣口後方的前機身上增加了一對前水平尾翼。J-8II ACT取代了基於JJ-6(稱為BW-1)和J-8(稱為J-8 ACT)的舊型FBW演示機。J-8II ACT在為第三代戰鬥機(如J-10和JH-7)開發FBW技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殲-8B

J-8II Block-02,也稱為J-8B,是J-8II的首個作戰型改型。J-8B於1989年11月首飛,配備了多項改進的航電系統,包括Type 208A單脈沖射控雷達、HK-13E擡頭顯視器、Type 563B整合INS/GPS和JD-3II TACAN。後續生產型還配備了KLJ-1脈沖都卜勒射控雷達和KJ-8602A全向雷達警告接收器(RWR)。盡管這些改進,J-8B仍然由於射控雷達的能力不足而缺乏超視距(BVR)作戰能力。該飛機於1995年12月透過設計最終認證,並隨後投入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服役。

J-8B

J-8B

殲-8III

在外方現代化升級專案取消後,沈陽繼續推進其自主的J-8II現代化計劃。在1990年代初,沈陽推出了一個徹底升級的型號J-8C(也稱為J-8III),該型號配備了新的航電系統和動力系統,最終可以使戰鬥機達到與現代俄羅斯和西方戰鬥機(如米格-29和幻影2000-5)相媲美的水平。J-8C計劃大約在1991年進入開發階段,飛機首次成功飛行是在1993年。

J-8C型號的改進包括:

新的多模式脈沖都卜勒雷達,據報道該雷達基於以色列Elta EL/M 2035技術

數碼射控系統

新型「玻璃」駕駛艙,配備多功能顯視器(MFD)

原WP-13AII渦輪噴射發動機被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公司正在開發的更強大的WP-14渦輪噴射發動機取代

總共有兩架J-8C原型機,編號為‘8301’和‘551’。原型機‘551’還配備了空中加油探頭。J-8C的開發在1990年代末被空軍取消,轉而采用更先進的蘇-27/J-11戰鬥機。其技術後來被用於J-8F型號的開發。

殲-8III

殲-8D

沈陽在1980年代末開始研究為J-8II戰鬥機增加空中加油能力的可行性。一架改裝的J-8II配備了固定加油探頭的原型機於1990年11月21日首飛。首次成功的空中加油可能發生在1992/93年。這款飛機於1996年以J-8D的名稱服役於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並於1999年10月1日在閱兵中首次公開亮相。

J-8D配備了固定式不可收回的加油探頭,安裝在駕駛艙右側。早期J-8D設計受到固定加油探頭在高速飛行中產生的高噪音的影響,嚴重幹擾了駕駛員。後來透過改進探頭設計解決了這個問題。

J-8D地面攻擊任務配置

J-8D

除了加油探頭外,J-8D在航電系統和武器配置上與J-8B基本相同。該飛機在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中以有限數量部署。透過一次加油,飛機的作戰半徑可以從800公裏擴充套件到1200公裏,使其能夠到達南部偏遠島嶼。

F-8IIM

1990年代初F-8IIM是一種配備了俄制雷達和武器的多用途戰鬥機。由殲-8II原型機‘57’改裝的首架F-8IIM原型機於1996年3月31日首飛。該飛機在同年的第一次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

飛機的主要改進包括:

Phazotron Zhuk-8II相幹脈沖都卜勒射控雷達(X波段)

563B型整合慣性導航系統/全球定位系統

駕駛艙內的彩色多功能顯視器

新的射控系統,配備MIL-STD-1553B數據總線和MIL-STD-1760A武器總線

新的電子對抗系統(包括主動幹擾和全向雷達警告接收器)

125型辨識答話機

兩台俄式PGD-40-2K 15kW發電機

兩台改進的WP-13B渦輪噴射發動機,每台發動機的幹推力為4,800公斤,加力推力為7,000公斤

X波段Phazotron Zhuk-8II相幹脈沖都卜勒射控雷達對空中目標的最大探測範圍為75公裏,對海面目標的最大探測範圍為100公裏。在空對空模式下,雷達可以追蹤最多10個空中目標,並同時攻擊其中的2個。雷達具有14種工作模式,可以引導一系列空對空和空對地武器,包括R-27R1(AA-10 ‘Alamo-A’)半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對空導彈和Kh-31A(AS-17 ‘Krypton-A’)超音速反艦導彈。

攜帶PL-8、R-27和PL-5空對空導彈的F-8IIM

配備PL-8和R-27的F-8IIM

2004年,沈陽推出了修訂版的F-8IIM,配備了完全中國自主研發的航電系統,可能基於殲-8F的技術。2004年版的新F-8IIM配備了國產JL-10A(或型號1492)脈沖都卜勒射控雷達,具備空對空和增強的空對地能力。除了R-27R1和Kh-31A外,飛機還能夠發射國產PL-12(SD-10)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對空導彈和激光制導炸彈。F-8IIM專案完全由公司自籌資金,由於,如蘇-27和米格-29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飛機未能吸引任何外國買家。

殲-8F

沈陽在2000年代初推出的殲-8F是殲-8II系列的最終成熟版本。配備新的X波段射控雷達(型號1492)、PL-12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對空導彈(MRAAM)、次級空對地/艦攻擊能力、「玻璃」座艙、空中加油探頭以及更強大的WP-13BII渦輪噴射發動機(每台加力推力達7,000千克),殲-8F終於滿足了軍方在近二十年前首次開始飛機研發時設定的所有要求。

殲-8F在外觀上與之前的殲-8II系列型號基本相似。最顯著的特征是每個機翼上的兩個翼刀(相比之前型號上的一個)和加固的機鼻雷達罩。新的射控雷達配有無線電指令發射器,在「超視距」(BVR)攻擊中為PL-12 MRAAM提供中途修正。如果需要,該雷達還可以引導,如R-27(AA-10)和R-77(AA-12)。雷達還具備增強的空對地和空對海模式,可以發射一系列精確制導(激光/雷達/衛星)彈藥和反艦導彈。

攜帶PL-8近程空對空導彈(SRAAM)和PL-12中程空對空導彈(MRAAM)的殲-8F

一些現役的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殲-8B和殲-8D機體已升級到殲-8F標準。

雖然殲-8F尚未達到蘇-27或蘇-30等先進戰鬥機的能力,但它為增強空軍的第三代戰鬥機機隊提供了一種相對廉價的解決方案。該戰鬥機於2000年首次飛行,PL-12中程空對空導彈的首次成功試射在2004年春季進行。該戰鬥機於2003年進入空軍服役。

殲偵-8F偵察機

殲偵-8F 是在殲-8F 機體的基礎上研發的偵察型變種。它的最大特點是內部相機艙取代了原有的雙 23 毫米機炮。這個相機艙設有一個小窗和一個大窗,可能分別用於容納日間和夜視相機。

與殲-8F 相比,殲偵-8F 在偵察能力方面有了顯著提升。其內部相機艙的設計使其能夠更加靈活地執行偵察任務,不僅可以在白天進行高清晰度的拍攝,還能夠在夜間或低光照條件下獲取關鍵情報。這種設計增強了飛機在不同環境和任務需求下的適應力。

此外,殲偵-8F 的機體結構和效能與殲-8F 基本保持一致,具備較高的飛行速度和機動效能。這使得它在執行偵察任務時能夠快速抵達目標區域,並迅速脫離危險境地。同時,殲-8F 的成熟技術也為殲偵-8F 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提供了保障。

殲偵-8偵察機

殲-8H

殲-8H 戰鬥機於 1999 年引入,當時作為殲-8F 型服役前的過渡機型。殲-8H 配備了 KLJ-1(1491 型)脈沖都卜勒射控雷達,具備「下視/下射」能力,並可發射 PL-11 半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對空導彈。此外,這款飛機還進行了其他改進,包括采用現代化的座艙航電器材,每個機翼上增加兩個翼刀(類似於殲-8F),以提高空氣動力效能,以及加強了雷達罩。自 2002 年起,殲-8H 在空軍中進行了有限服役,並可能已經升級到殲-8F 的標準。

攜帶PL-11半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對空導彈的殲-8H

結論

殲-8 戰鬥機是在獨立研發戰鬥機領域的首次成功嘗試。該機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初引入,代表了當時航空工業的最高技術成就。到 21 世紀初,殲-8 的設計終於成熟,但此時空軍已經裝備了更為強大的第三代戰鬥機。但是,殲-8 戰鬥機家族的演變反映出在過去幾十年中技術和工業能力的顯著進步。

殲八圖集,都是本人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拍攝。還有很多照片,一時又不知藏於何處。

拍於軍博

拍於航空博物館

以下拍於長春

最後想法,近期有出一張線稿、彩色稿或者是制作一張Q版J-8的想法。正在努力進行中,未來將分期分享給大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