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南雲忠一未派第三波飛機攻擊珍珠港,是平庸?事實並非你想的那樣

2024-10-12軍事

寫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寫稿,只是為了養家糊口,希望各位觀眾老爺可以多多理解, 文中加入5秒廣告解鎖,觀看5秒後便可以免費閱讀全文啦 ,感謝各位觀眾老爺的理解與支持哦~~~

文|張潤晨

編輯|t

引言

要說起珍珠港,大部份人腦子裏首先浮現的都是1941年12月7日那個天翻地覆的清晨:飛機呼嘯,戰艦轟鳴,火光沖天,美軍猝不及防,整個珍珠港頃刻間被炸成了廢墟。這場經典的偷襲行動背後的指揮官,就是日本海軍大將南雲忠一。

然而,南雲忠一也因為在這個關鍵時刻選擇了「見好就收」,沒派出第三波攻擊,一直備受爭議。有人說,他錯失了徹底摧毀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機會;也有人認為,南雲的決策是深思熟慮的戰術選擇。

那麽,南雲到底是過於謹慎,還是務實老練?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見好就收」的南雲大將,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成功與失誤的雙面反應

1941年12月7日,淩晨6點,日本聯合艦隊航母艦載機組成的第一波攻擊編隊悄無聲息地逼近了珍珠港。 這支龐大的艦隊,由六艘航空母艦、20多艘巡洋艦、驅逐艦和輔助艦組成,是二戰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的精銳力量。

在天剛蒙蒙亮時,第一批183架飛機已經從日軍航母甲板上騰空而起,向著珍珠港飛去。這次攻擊的目標很明確:摧毀美軍的主力艦只,特別是停泊在珍珠港的航空母艦和戰列艦,以及機場上的飛機,徹底削弱美軍的海空戰力。

第一波攻擊進行得異常順利。7點55分,日軍轟炸機、魚雷機和戰鬥機在珍珠港的上空盤旋。 未曾料到的美軍此時還在夢中,艦艇上的士兵大多數甚至還沒起床喝早咖啡。突然之間,魚雷機俯沖而下,戰鬥機的機槍猛烈掃射,美軍停泊在港口的艦艇成了靜止的靶子。

短短30分鐘內,8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和數十艘其他艦只被炸得千瘡百孔。接著是機庫和跑道上的美軍飛機,幾乎沒來得及升空,就被一一炸毀。

珍珠港第一次響起防空警報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幾分鐘,然而,這時防守已經顯得毫無意義。 南雲的第一波攻擊可以說是摧枯拉朽,像教科書一樣漂亮。但就在大家還沒反應過來時,南雲忠一卻在心裏琢磨著下一步該怎麽辦。

第一波行動取得巨大成功,戰報送到南雲忠一指揮艦上時,他面無表情,心中早已開始權衡得失。接下來,便是第二波攻擊,目的是進一步壓制美軍防空設施和殘存的戰鬥力。這一次,日軍出動了171架飛機,目標轉向了機場、機庫和防空炮台。

此時,美軍已經從第一波襲擊中緩過神來,開始組織防禦和反擊。南雲忠一的第二波攻擊顯然遇到了更大的阻力,日軍戰機的損失也逐漸增多。 雖然在機場和地面設施方面的打擊仍舊有效,但與第一波襲擊的完全壓制相比,這一次的效果顯然打了折扣。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南雲忠一面臨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決策——是否派出第三波攻擊。

第三波攻擊的爭議與風險

關於是否發動第三波攻擊,事後無數軍史專家、作戰分析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珍珠港的油庫、幹船塢等重要基礎設施,在第一、二波攻擊中基本未遭破壞,這些設施對美軍而言至關重要,尤其是油庫,那可是美軍太平洋艦隊的「命脈」。

如果這次行動能夠徹底摧毀這些設施,將大大延緩美軍的恢復能力,使其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甚至一年內都無法對日軍的進一步行動形成有效阻礙。

然而,南雲忠一卻最終選擇了放棄第三波攻擊。這一決策讓人不禁質疑:是出於謹慎,還是出於保守? 尤其是當日後戰爭形勢逆轉,美國迅速恢復元氣後,許多歷史學家將這次放棄第三波攻擊視為日軍的重大失策。 那麽,南雲忠一為何放棄了這個可能決定戰局的機會呢?

首先,日軍的戰機損耗不容忽視。雖然前兩波攻擊成功,但美軍已經在第二波攻擊中展開反擊,日軍的損失比預期的要大。 日軍海航部隊的戰機和彈藥已經用掉大半,若繼續發起第三波攻擊,損失可能會更加慘重。

其次,時間因素也至關重要。南雲忠一的艦隊在珍珠港外已經停留了超過六個小時,時間越長,越容易被美軍發現並反擊。 尤其是日軍並未在珍珠港找到美軍的航空母艦,這讓南雲意識到,若美國航母迅速返回並展開攻擊,自己的艦隊將陷入極大的被動。

最後,南雲忠一的補給問題同樣是他決策的重要考量。日軍艦隊遠征珍珠港,補給線長且脆弱,油料和彈藥消耗極大。 若繼續拖延時間,不僅第三波攻擊的風險更大,返回日本的安全也將難以保證。於是,在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後,南雲忠一做出了撤退的決定。

如今,當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審視南雲忠一的這一決定,是否過於草率,是否保守,依舊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南雲忠一面對的是一個進退兩難的選擇:繼續攻擊有可能徹底摧毀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戰鬥力,但風險也隨之增加;而選擇撤退,則意味著保持現有戰果,避免將艦隊置於更大危險之中。

戰後,許多軍史專家對南雲的決策提出了批評,認為他應該冒險發動第三波攻擊,摧毀珍珠港的油庫和船塢。

畢竟,那些油庫儲存了1.4億加侖的燃油,足以讓美軍短時間內喪失大規模反擊能力。而船塢則是美軍修復艦艇、進行補給的生命線。 如果這些設施遭到淪陷性的打擊,太平洋戰場上的形勢或許會完全不同。

然而,也有一部份人認為南雲的選擇並非毫無道理。考慮到日軍的作戰計劃原本就是一次迅速的奇襲,而非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南雲的謹慎並非完全沒有依據。日軍當時最重要的任務是保存實力,為後續的東南亞攻勢鋪平道路,而不是孤註一擲。

平庸還是務實?

南雲忠一最終的決定,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後世無數次爭論的話題。有人認為他是個毫無魄力的指揮官,面對千載難逢的戰機,竟然因為膽小怕事而未能發起第三波攻擊,錯失了改變歷史的機會。 甚至有些批評者將日本太平洋戰爭的失敗,歸咎於他在珍珠港時的過於謹慎。

然而,更多的分析則指出,南雲忠一的選擇其實並沒有那麽簡單。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海軍將領,他深知一個決定的成敗與否,不僅僅取決於當前的戰果,還要考慮到後續的作戰能力。

珍珠港襲擊的核心目標是透過一次性摧毀美軍的主力艦隊,使其喪失短期內的戰鬥力,而這一目標在前兩波攻擊後已經基本實作。 繼續攻擊固然可能讓美軍的恢復時間更長,但也極有可能讓日軍自己的艦隊陷入更大的風險之中。

在戰爭中,許多決定都是基於極端有限的資訊做出的,決策者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權衡利弊,做出最優選擇。而南雲忠一,作為一個指揮官,他的選擇或許並不完美,但絕對不應被簡單歸為「平庸」。

參考資料:

戰場上的迷霧:未曾實行的珍珠港第三次攻擊 鳳凰網 2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