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二戰中被當作大笑話的波蘭騎兵向德軍坦克沖鋒,其實是個被傳歪的段子

2024-09-02軍事

老周

摘要:二戰時,一則波蘭騎兵向德軍裝甲部隊發起沖鋒,用馬刀長矛砍殺坦克的笑話廣為流傳,幾乎成為現代唐吉坷德式的愚蠢故事。但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這樣,這一個惡意歪曲、抹黑敵手的宣傳套路,用現在的說法,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認知戰伎倆。

二戰時,一則波蘭騎兵向德軍裝甲部隊發起沖鋒,用馬刀長矛砍殺坦克的笑話廣為流傳,幾乎成為現代唐吉坷德式的愚蠢故事。但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這樣,這一個惡意歪曲、抹黑敵手的宣傳套路,用現在的說法,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認知戰伎倆。

騎兵,在冷兵器時代是所向披靡的「陸戰之王」。在歷史上蒙古鐵騎橫掃歐洲,成為歐洲人幾百年都揮之不去的夢魘。進入近代以後,在很多國家的軍隊中還保留著騎兵,在戰爭中也還有過不俗的表現。在歐洲,東歐就是有著悠久的騎兵傳統,最著名的就是哥薩克騎兵。

哥薩克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生活在在東歐大草原(烏克蘭、俄羅斯南部)頓河、捷列克河和庫班河流域的遊牧社群,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民族內部具有獨特歷史和文化的一個地方性集團,以驍勇善戰和精於騎術而著稱,是17世紀俄羅斯帝國崛起和擴張的主要力量。

波蘭雖然沒有彪悍的哥薩克騎兵,但同樣有著重視騎兵的傳統。在1919年到1921年的蘇波戰爭中,波蘭騎兵也建立了赫赫會戰功,成為波蘭軍隊中的精銳。

在二戰爆發前,波蘭軍隊總兵力為175萬人,以及50余萬預備役,兵力還是比較雄厚的,而且武器裝備也並不落後,由於「騎兵打坦克」的說法深入人心,再加上波蘭僅僅一個月就戰敗了,所以使得很多人都想當然以為,波蘭軍隊裝備低劣,甚至感覺簡直就和非洲原始部落差不多,大都是裝白馬刀長矛的騎兵。實際上波蘭軍隊裝備4300門火炮、870輛坦克和935架飛機;現代化程度並不低。

波蘭陸軍總兵力為150萬人,下轄30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1個機械化旅和1個山地旅。騎兵的比例並不高,最多也就占陸軍總兵力的10%左右,也是一個正走向沒落的兵種。

關於波蘭騎兵向德軍裝甲部隊發起沖鋒的故事,流傳最廣的就是波蘭騎兵勇敢無畏,面對德軍坦克都毫不退縮,照樣沖上前去,結果遭到德軍坦克的屠殺,傷亡慘重。簡直就像是歐洲版的八裏橋之戰——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60年(清鹹豐十年)清朝禦前大臣兼欽差大臣,紮薩克博多勒噶台親王僧格林沁率領3萬蒙古騎兵,在通州八裏橋向8000英法聯軍發動沖鋒,在英法聯軍火炮、機槍的火力殺傷下,蒙古騎兵陣亡約3000人,而英法聯軍總共只陣亡5人,傷46人。

坦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誕生的,而波蘭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復國,所以對於坦克不可能一無所知,何況波蘭自己也裝備有坦克,應該很清楚坦克的作戰能力,也很清楚騎兵隊坦克會是什麽下場,這種說法完全就是段子。

還有一種說法要靠譜一點:一開始波蘭騎兵攻擊的是德軍步兵,騎兵對步兵自然是碾壓性的優勢,所以德軍步兵落荒而逃,但隨後德軍裝甲部隊聞訊趕來支援,德軍坦克趕到後就用坦克炮和機槍猛烈轟擊波蘭騎兵,波蘭騎兵損失很大,但也清楚即便要撤退,四條腿的戰馬也是跑不過坦克的,既然跑不掉,就幹脆魚死網破,轉頭沖向坦克,想和坦克進行貼身近戰,以避免德軍坦克的火力殺傷。結果,騎兵就算沖到坦克身邊,馬刀長矛也無法奈何坦克的鐵鋼身軀,最終全軍覆沒。

這種說法看起來還像那麽回事情,不過和真實情況還是有很大出入。

真實情況是:1939年9月1日,也就是德軍入侵波蘭的第一天,就在但澤走廊霍伊尼采鎮7公裏處,德軍第20摩托化步兵師所轄的第76步兵團2營,突然遭到了卡昔米爾茲·馬斯塔爾基上校率領的第18波米亞槍騎兵團的250名騎兵的攻擊,德軍步兵倉皇敗退,但德軍2營配屬的裝甲偵察車——只是裝甲車,還不是坦克就立即趕來,用車載的MG34輕機槍向波蘭騎兵猛烈掃射,自動武器的火力壓制對於騎兵顯然是近乎屠殺一般,因此在轉眼之間,波蘭騎兵就傷亡大半,馬斯塔爾基上校隨即率領殘余的騎兵撤退了。

這本來就是一場很平常的遭遇戰,規模也不大。但當天晚上,意大利記者印德羅·蒙特內利來到戰場,他看到戰場上波蘭騎兵留下的馬匹和士兵的屍體,又看到了剛剛趕到的德軍坦克,便加油添醋,加上自己的想象,寫了一篇報道,完全無中生有描述了波蘭騎兵揮舞著馬刀長矛向德軍坦克沖鋒的場景。

納粹德國宣傳門(宣傳部長就是以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而著稱的戈培爾)看到這篇報道,如獲至寶,認為這是宣揚德軍裝備如何先進的絕佳素材,於是德軍【國防軍】雜誌很快就參照了這篇報道,還配上評論,表示波蘭精銳騎兵在德軍新式裝備面前不堪一擊。

此後,德國宣傳部門更是不易余地開足馬力大肆進行宣傳,於是「波蘭騎兵用馬刀長矛向德軍坦克沖鋒」的神話就被炮製出來,並廣為流傳,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極為著名的一個笑話,而在這個笑話的背後,自然是德軍裝甲部隊戰術先進,戰力強悍,不可戰勝的高大上的形象。顯然,這是德國方面非常成功的一個認知戰的案例。不僅是在當時,甚至在幾十年後的今天,還是很多不明就裏的軍迷津津樂道的話題。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網名光亭,長期從事軍事戰史研究,曾多次在鳳凰衛視、上海電視台擔任軍事欄目嘉賓。出版過二十多本軍事書籍,可在微店「知兵堂書店」、某寶網店「知兵堂書店」上咨詢購買。現在喜馬拉雅上有個人專欄「老周軍事」,制作軍事類音訊節目。在各大影片平台都開設「老周新觀察」影片號,解讀軍事熱點,敬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