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日軍丟一門炮,重金懸賞未果,送信王必成:願用百挺機槍換

2024-07-11軍事

1944年春,安徽廣德的戰火硝煙中,一場圍繞著一門"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的較量悄然展開。新四軍第16旅在一次遭遇戰中,意外繳獲了這門日軍的寶貝火炮。這本該是一次普通的戰利品繳獲,卻引發了一系列令人驚嘆的後續事件。日軍不惜重金懸賞,甚至派出挑著成擔票子的挑夫四處打探炮的下落。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日軍竟然派出軍官攜帶轉譯,親自送信給新四軍教長王必成,開出了"百挺輕重機槍換一門炮"的驚人條件。究竟是什麽原因,讓日軍如此執著地想要奪回這門火炮?這門炮的命運最終如何?它又在後續的戰鬥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1944年3月29日,安徽廣德的杭村一帶,春寒料峭,卻絲毫阻擋不住戰火的蔓延。駐守在此的新四軍第16旅第48團,正在嚴陣以待。團長劉別生接到情報,日軍南浦旅團小林中隊百余人,連同300多名偽軍,正攜帶一門"九二式"步兵炮向杭村推進。

劉別生當即致電第16旅旅長王必成,匯報敵情

同時,他迅速調動1營和3營,分別占據杭村東南的牛頭山和西南的祠谷山。這兩處地形險要,正好可以形成鉗形攻勢,給予敵人重創。

日軍的"掃蕩"行動如期而至。他們在途經的村莊肆意燒殺搶掠,犯下累累罪行。然而,他們並不知道,新四軍的戰士們早已在暗處虎視眈眈。

激戰在中午時分爆發。3營率先與日偽軍交火,1營隨即跟進。雙方你來我往,戰鬥異常激烈。就在這時,旅長王必成趕到了牛頭山,他帶來了一支"小炮排",即裝備有擲彈筒的特殊小分隊。

王必成將望遠鏡遞給小炮排排長戴文輝,後者仔細觀察敵情。突然,戴文輝興奮地喊道:"報告旅長,敵人隊伍裏有門'大炮'!"王必成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他對戴文輝說:"我只給你3發炮彈,你能不能把'大炮'周圍的敵人給我打掉?"

戴文輝沒有絲毫猶豫,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由於使用的是擲彈筒,沒有精確的瞄準具,戴文輝完全依靠目測和豐富的作戰經驗進行射擊。隨著王必成一聲令下,3發炮彈劃著優美的弧線,精準地落在日軍炮兵陣地附近。

炮彈的爆炸聲剛落,王必成立即下令全面沖鋒。新四軍戰士如潮水般湧向敵陣,日軍陣腳大亂。他們倉皇後撤,試圖占據杭村西南的一處小山包固守。然而,一道的山溝阻礙了他們的撤退,大部份日軍被迫停滯在公路邊的一座小墳包附近。

此時,六七個日軍炮手正死命抽打著牽引火炮的騾馬,卻怎麽也無法讓炮車移動。眼見此狀,23歲的3營教導員鄭大方挺身而出,高呼:"同誌們上,繳'大炮'!"他帶頭沖鋒,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

戰鬥異常慘烈,但新四軍戰士的勇氣和決心最終壓倒了敵人。日偽軍被打得丟盔卸甲,炮兵全部陣亡。當硝煙散去,這門珍貴的"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連同3發未使用的炮彈,成為了新四軍的戰利品。

這次意外的繳獲,不僅大大鼓舞了新四軍的士氣,更為後續的作戰提供了寶貴的火力支援。然而,他們並不知道,這門火炮的繳獲,將引發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後續事件。

日軍遺失這門火炮的訊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戰區。新四軍第48團的戰士們歡欣鼓舞,而日軍指揮官則怒不可遏。劉別生當即派出9連的戰士,護送這門寶貴的"大炮"轉移至70裏外的駱駝卡。

由於這是新四軍首次繳獲如此重要的火炮,旅部連夜發出通知,要求第46、47團的幹部前往駱駝卡參觀學習。然而,當大家興沖沖地趕到駱駝卡時,卻遇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雖然繳獲了"大炮",卻無人會操作。

新四軍繳獲"九二式"步兵炮的訊息傳到日軍耳中,猶如一記重錘,擊碎了他們的自負。南浦旅團長得知這一訊息後,勃然大怒。他立即召集手下,誓言要不惜一切代價奪回這門火炮。

南浦旅團長深知這門火炮對日軍的重要性

"九二式"步兵炮不僅是日軍陸軍的主力火炮之一,更是他們在中國戰場上維持優勢的重要武器。失去這門火炮,不僅意味著火力的削弱,更是對日軍士氣的巨大打擊。

為了盡快找回火炮,南浦旅團長采取了一系列瘋狂的舉措。首先,他下令在廣德縣城及周邊地區大肆張貼懸賞告示。告示上寫道:"誰能提供火炮下落的線索,賞銀一千大洋;誰能幫助奪回火炮,賞銀一萬大洋。"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足以讓許多人為之心動。

與此同時,日軍還派出了大量的特務和漢奸,四處打探火炮的下落。他們走村串戶,利用各種關系網絡,試圖獲取任何可能的資訊。甚至有日軍特務假扮成挑夫,背著成擔的鈔票,四處遊走,企圖用重金收買知情人。

然而,這些行動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新四軍和當地百姓同仇敵愾,對日軍的行為嗤之以鼻。不僅沒有人透露火炮的下落,反而有不少人故意散布假訊息,讓日軍四處奔波卻一無所獲。

見重金懸賞未果,日軍開始采取更加強硬的手段。第61師團下令,凡是不配合提供線索的村莊,一律按照窩藏罪處置。一時間,廣德縣城周邊的村莊籠罩在恐怖的陰影之下。日軍挨家挨戶搜查,稍有懷疑就嚴刑拷打。然而,即便面對如此殘酷的威脅,當地百姓依然堅貞不屈,沒有人透露半點關於火炮的訊息。

在這場瘋狂的追尋中,兩名日軍中隊長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其中一名中隊長在搜查過程中,遭遇新四軍的伏擊,不幸身亡。另一名中隊長則因為未能找回火炮,被認為失職,被迫切腹自盡。這兩名中隊長的命運,進一步凸顯了日軍對這門火炮的執著追求。

日軍的行動不僅限於地面搜尋。他們還動用了飛機進行偵察,希望從空中發現火炮的蹤跡。然而,新四軍早有準備,采取了巧妙的偽裝措施,讓日軍的空中偵察也無功而返。

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軍的焦躁情緒愈發明顯。他們開始在廣德縣城及周邊地區大規模"掃蕩",企圖透過大範圍的軍事行動逼迫新四軍暴露火炮的下落。這些"掃蕩"行動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苦難,但卻始終未能觸及火炮的藏匿地點。

在這場看似永無休止的追尋中,日軍的行為越發瘋狂。他們甚至開始散布謠言,聲稱新四軍繳獲的只是一門廢炮,企圖打擊新四軍的士氣。然而,這些謠言很快被揭穿,反而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後的笑柄。

就在日軍窮盡各種手段卻仍一無所獲之際,南浦旅團長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他決定派出一名軍官,攜帶轉譯,親自送信給新四軍教長王必成。這封信的內容令人震驚:日軍願意用百挺輕重機槍換回這門火炮。

這一提議在當時的戰場上是極為罕見的。它不僅體現了日軍對這門火炮的極度重視,也暴露了他們的急切和無奈。然而,他們顯然低估了新四軍的決心和智慧。

王必成收到這封信後,立即召集手下商議對策。他們一致認為,日軍的這一舉動恰恰證明了這門火炮的重要性。因此,不僅不能答應日軍的要求,還要更加謹慎地保護好這件寶貴的戰利品。

面對日軍的瘋狂追尋和誘人條件,新四軍第16旅的將士們並未動搖。他們深知這門"九二式"步兵炮的價值,決心不僅要保住它,還要讓它在抗日戰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然而,要實作這一目標,他們還面臨著一個嚴峻的挑戰:如何操作這門來自敵人的火炮。

王必成旅長當即下令成立一個專門的技術小組,負責研究和掌握這門火炮的操作技術。這個小組由旅部參謀長親自領導,成員包括了旅部和各團的技術骨幹。他們的任務不僅是要學會使用這門火炮,還要研究如何改進它,使之更適合新四軍的作戰需求。

技術小組的工作從拆解火炮開始。他們小心翼翼地將火炮的每一個部件拆開,仔細記錄每個零件的功能和結構。這個過程充滿了挑戰,因為他們沒有任何相關的技術文件可以參考。每一步都需要他們憑借經驗和直覺去摸索。

在拆解過程中,技術小組發現了一個意外驚喜。火炮的炮閂上刻有日文說明,雖然大家都看不懂日文,但這些文字和數碼還是為他們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線索。他們請來了一位懂日語的同誌,將這些說明轉譯成中文。這些轉譯後的說明成為了他們掌握火炮操作的重要參考。

經過幾天的努力,技術小組終於完成了火炮的拆解和研究

他們繪制了詳細的結構圖,並編寫了一份簡易的操作手冊。然而,僅僅掌握理論知識是不夠的,他們還需要進行實際操作訓練。

為了保密,旅部決定將訓練地點設在一個偏僻的山谷中。他們派出一個加強排負責警戒,防止日軍的偵察。訓練過程中,他們使用木頭和石塊代替真正的炮彈進行模擬射擊,以避免引起敵人的註意。

訓練中最大的困難是如何調整射擊角度。"九二式"步兵炮的瞄準具和中國軍隊使用的火炮有很大不同,新四軍的炮兵們需要重新學習。他們反復練習,終於掌握了調整射擊角度的技巧。

在掌握了基本操作後,技術小組開始考慮如何改進這門火炮。他們發現,原裝的炮車不太適合在山區作戰,移動不便。於是,他們決定對炮車進行改裝,使之更適合新四軍的作戰環境。

改裝工作由旅部的一位老工匠負責。他根據技術小組的要求,將原來的炮車改造成了一種可以快速拆卸的結構。改裝後的炮車可以分解成幾個部份,由戰士們分別背負,大大提高了火炮在山區的機動性。

除了炮車的改裝,技術小組還對火炮的瞄準具進行了改進。他們在原有瞄準具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簡易的水平儀,使得在復雜地形上也能快速完成瞄準。這個改進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擊精度。

在改裝工作接近尾聲時,技術小組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炮彈供應。繳獲的三發炮彈很快就在訓練中用完了,而日軍的炮彈又無法獲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想出了一個大膽的主意:自制炮彈。

在旅部的支持下,他們建立了一個小型的彈藥工場。工場的工人們日夜不停地工作,試圖復制日軍的炮彈。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改進,他們終於制造出了可以使用的炮彈。雖然這些自制炮彈的效能無法與原裝彈相比,但在戰場上仍然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經過近兩個月的努力,新四軍第16旅終於完全掌握了這門"九二式"步兵炮的使用技術,並對其進行了適當的改裝。這不僅是技術上的勝利,更是意誌力的勝利。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軍隊完全有能力掌握和改進敵人的先進武器。

就在新四軍為攻克技術難關而欣喜時,日軍的又一波"掃蕩"來襲。這次,他們不僅要尋找失蹤的火炮,更要打擊日益壯大的新四軍。然而,他們不會想到,自己曾經引以為傲的武器,即將成為他們的噩夢。

1941年初春,日軍再次發動了大規模"掃蕩"行動。這次行動的目標不僅是搜尋失蹤的"九二式"步兵炮,更是為了打擊在皖南地區日益壯大的新四軍。日軍調集了大量兵力,企圖一舉殲滅新四軍主力。

新四軍第16旅獲悉日軍動向後,立即展開了針對性的部署。王必成旅長召集各團團長和參謀人員,制定了一個大膽而巧妙的作戰計劃。這個計劃的核心,就是利用日軍苦苦尋找的那門"九二式"步兵炮,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根據情報,日軍一個中隊正沿著廣德通往宣城的公路前進。這支部隊大約有150人,裝備精良,包括多挺輕重機槍和迫擊炮。新四軍決定在公路旁的一處險要地帶設伏,而那門"九二式"步兵炮將在這次伏擊中首次亮相。

選定的伏擊地點是一處山谷,兩側是陡峭的山坡,山坡上樹木茂密,非常適合隱蔽。公路從山谷中穿過,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口袋陣。新四軍的主力部隊隱藏在山坡兩側的樹林中,而那門"九二式"步兵炮則被安置在山谷盡頭的一處高地上,居高臨下,可以直接瞄準公路。

為了確保伏擊的成功,新四軍還在公路上布置了一些障礙物,迫使日軍減速。同時,他們還派出了幾名經驗豐富的偵察兵,密切監視日軍的動向。

1941年3月15日清晨,霧氣還未散去,日軍中隊進入了伏擊圈

當先頭部隊遇到路障時,整個隊伍不得不停下來清理障礙。就在這時,新四軍發起了攻擊。

攻擊由那門"九二式"步兵炮拉開序幕。一聲震耳欲聾的炮響劃破了清晨的寧靜,炮彈精準地擊中了日軍佇列的中央。這一炮不僅造成了直接的殺傷,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日軍完全沒有想到會在這裏遭遇炮擊,更沒想到炮聲如此熟悉——那正是他們自己的武器。

趁著日軍驚慌失措之際,新四軍的步兵和機槍手同時開火。密集的火力從山坡兩側傾瀉而下,將日軍籠罩在一片火海之中。日軍雖然訓練有素,很快做出了反應,但在這種地形下,他們的優勢武器難以發揮作用。

日軍中隊長試圖組織部隊突圍,但每次突圍的嘗試都被新四軍的火力壓制住。特別是那門"九二式"步兵炮,每次開火都能準確地打擊日軍的集結點,讓他們的突圍計劃一次次落空。

激戰持續了將近兩個小時。日軍的傷亡不斷增加,士氣逐漸低落。當他們的中隊長在一次突圍嘗試中陣亡後,剩余的日軍士兵終於崩潰了。一些人試圖向山上攀爬逃跑,另一些人則選擇投降。

戰鬥結束時,整個日軍中隊幾乎全軍覆沒。新四軍共殲滅日軍120余人,俘虜20余人,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包括多挺機槍和幾門迫擊炮。而新四軍自身的損失則相對較小,僅有十幾名戰士受傷。

這場戰鬥的勝利,不僅在軍事上給予了日軍沈重打擊,更在心理上對其造成了巨大沖擊。日軍指揮部無法理解,為什麽一個中隊的精銳部隊會在與"土八路"的遭遇戰中全軍覆沒。他們更無法接受的是,自己引以為傲的"九二式"步兵炮竟然成為了打擊自己的利器。

戰鬥結束後,新四軍立即轉移,避免日軍的報復性行動。那門立下大功的"九二式"步兵炮被小心翼翼地拆解,由戰士們分頭背負,消失在崎嶇的山路中。

這場戰鬥的訊息很快傳開,極大地鼓舞了新四軍和當地百姓的士氣。人們紛紛傳頌著新四軍如何巧妙地運用敵人的武器打擊敵人的故事。而對於日軍來說,這次慘敗則成為了他們心中難以愈合的傷痕。

在這場輝煌的勝利之後,新四軍並沒有驕傲自滿。他們深知,戰爭還遠未結束,更艱巨的挑戰還在前方等待著他們。那門"九二式"步兵炮雖然立下了大功,但它的命運還遠未到終點。

隨著新四軍在皖南地區的不斷壯大,日軍對這支遊擊隊的威脅感到越來越緊迫。1941年下半年,日軍決定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清剿"行動,目標是徹底消滅新四軍在皖南的主力。這次行動調集了多個師團的兵力,裝備精良,戰鬥力強大。

面對如此巨大的壓力,新四軍不得不采取遊擊戰術,分散兵力,避其鋒芒。然而,這也意味著他們必須面對一個艱難的選擇:如何處置那門立下赫赫戰功的"九二式"步兵炮。

經過激烈的討論,新四軍指揮部做出了一個艱難而又合理的決定:將這門火炮藏匿起來,等待時機再重新啟用。他們選擇了皖南山區中的一個隱蔽山洞作為藏匿地點。這個山洞位置偏僻,周圍樹木茂密,非常適合隱藏。

1941年10月的一個深夜,新四軍的一支小分隊悄悄地將拆解後的火炮運到了這個山洞。他們小心翼翼地將每個部件用油布包裹,以防潮濕和銹蝕。同時,他們還在洞口設定了巧妙的偽裝,使得外人很難發現這個洞穴的存在。

完成隱藏工作後,負責這項任務的戰士們在附近的幾棵大樹上做了記號,以便日後能夠準確找到這個地點。隨後,他們迅速撤離,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了戲劇性。就在火炮被藏匿後不久,日軍的"清剿"行動開始了。成千上萬的日軍像潮水一般湧入皖南山區,對新四軍進行地毯式搜尋。新四軍被迫不斷轉移,與日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遊擊戰。

在這場殘酷的戰鬥中,新四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許多英勇的戰士倒在了血泊中,其中包括了當初參與隱藏火炮的那支小分隊的大部份成員。隨著時間的推移,知道火炮確切藏匿位置的人越來越少。

戰爭的局勢瞬息萬變。1944年,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和中國抗日戰場形勢的好轉,日軍開始收縮防線。新四軍抓住這個機會,開始反攻。然而,當他們想要重新啟用那門"九二式"步兵炮時,卻發現已經無人知道它的確切位置了。

盡管新四軍多次組織人力去搜尋,但茫茫山林中要找到一個隱蔽的山洞談何容易。最終,這門火炮的下落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

直到1979年,一個意外的發現讓這個謎團有了新的轉機。當地一個務農的老人在砍柴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隱蔽的山洞。洞中堆積著一些銹跡斑斑的金屬零件,經專家鑒定,這些零件正是那門失蹤已久的"九二式"步兵炮的殘骸。

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隨即對這個發現展開了深入研究。他們在洞穴周圍發現了一些已經模糊不清的刻痕,這些很可能就是當年新四軍戰士留下的記號。同時,他們還在洞穴中發現了一些彈藥殘留和一些簡陋的工具,這些都印證了當年新四軍自制炮彈的艱辛歷程。

這個發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人們紛紛贊嘆新四軍的智慧和勇氣,贊揚他們能夠巧妙利用敵人的武器來打擊敵人。同時,這也成為了一個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激勵後人銘記歷史,珍惜和平。

2008年,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當地政府決定在這個山洞附近建立一個小型的紀念館。紀念館中不僅展示了那門"九二式"步兵炮的殘骸,還透過圖片、文字和模型,詳細介紹了這門火炮的傳奇經歷。

每年,都有眾多的參觀者來到這個紀念館,聆聽講解員講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人們站在斑駁的炮管前,仿佛能夠聽到當年戰火紛飛的槍炮聲,感受到新四軍將士們的英勇無畏。

這門"九二式"步兵炮,從日軍手中被繳獲,到成為新四軍的秘密武器,再到被迫隱匿,最後重見天日成為歷史的見證,其經歷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抗戰史詩。它不僅見證了中國人民在艱難困苦中奮起抗爭的勇氣,也見證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智慧和創造力。這個故事,將永遠銘刻在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豐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