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美軍致勝的密碼:常勝將軍因為兩件小事無法提拔,最終黯然退役

2024-07-17軍事

世人皆知,美軍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這支強大軍隊的背後,卻有著一套嚴格而獨特的制度。這套制度,不僅關乎軍隊的戰鬥力,更關乎每一位軍人的品格與操守。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有一位名叫諾曼·施瓦茨科普夫的將軍,以其卓越的指揮才能,帶領美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他本該踏上事業的巔峰,成為美國陸軍參謀長。可是,命運卻在此時跟他開了一個玩笑。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他誌在必得之時,一紙任命書卻遲遲未能落到他的手中。究竟是什麽原因,讓這位常勝將軍功虧一簣?

諾曼·施瓦茨科普夫將軍的軍教生涯堪稱傳奇。從越南戰爭到海灣戰爭,他的每一步都伴隨著榮譽與功勛。1965年,年輕的施瓦茨科普夫作為顧問和教官首次踏上越南的土地。彼時的越南戰場,硝煙彌漫,危機四伏。然而,這位年輕的軍官卻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過人的才智。

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施瓦茨科普夫所在的部隊遭遇了越共的伏擊。面對敵人的猛烈火力,許多士兵陷入了恐慌。就在這危急時刻,施瓦茨科普夫挺身而出,冷靜地分析局勢,果斷地做出決策。他帶領一小隊士兵,巧妙地迂回到敵人的側翼,發起了一次出其不意的突襲。這一舉動不僅打亂了敵人的部署,還為主力部隊的反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最終,在施瓦茨科普夫的指揮下,美軍成功擊退了敵人的進攻,並俘虜了多名越共士兵。

這次戰鬥不僅展現了施瓦茨科普夫的勇氣,更體現了他卓越的戰術才能。為此,他獲得了一枚勇敢勛章,這是美軍授予在戰鬥中表現出非凡勇氣的軍人的最高榮譽之一。然而,這僅僅是施瓦茨科普夫輝煌軍教生涯的開始。

1970年,施瓦茨科普夫再次在越南戰場上展現了他的英勇無畏。在一次巡邏任務中,他的部隊遭遇了敵人的伏擊。盡管自己身負重傷,施瓦茨科普夫仍然奮不顧身地保護著自己的士兵。他一邊組織防禦,一邊指揮撤退,最終成功地將所有傷員安全撤出了戰場。這次行動不僅挽救了多名美軍士兵的生命,也為他贏得了第三枚銀質勛章。

隨著軍銜的提升,施瓦茨科普夫的才能也得到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1983年,他作為副總司令參與了格林納達軍事行動的指揮。這次行動被認為是美軍在越戰後首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其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美軍的國際聲譽。

在這次行動中,施瓦茨科普夫展現出了卓越的戰略眼光和指揮才能。他制定了一個大膽而巧妙的奇襲計劃,利用空降部隊和海軍陸戰隊的聯合作戰,迅速控制了格林納達的關鍵位置。這一計劃不僅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美軍的傷亡,還在短時間內實作了行動目標。這次成功的軍事行動,不僅鞏固了美國在加勒比地區的影響力,也進一步提升了施瓦茨科普夫在軍中的聲望。

然而,施瓦茨科普夫最為輝煌的戰績,當屬他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的表現。作為多國部隊總司令,他面臨的是一支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伊拉克軍隊。但施瓦茨科普夫並未被敵人的強大所intimidate。他制定了一個被後世稱為"左鉤拳"的經典戰略。

這個戰略的核心是透過空中打擊和地面進攻的完美配合,迅速切斷伊拉克軍隊的補給線,同時包抄其主力。在施瓦茨科普夫的指揮下,多國部隊僅用100小時就徹底擊潰了伊拉克軍隊,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的奇跡。這場戰爭不僅彰顯了美軍的強大實力,也讓施瓦茨科普夫成為了美國的國民英雄。

從越南戰場到海灣戰爭,施瓦茨科普夫的每一步都伴隨著榮譽與功勛。他的軍事生涯,堪稱是美國現代軍事史上最輝煌的篇章之一。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認為他將登上美軍最高職位時,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玩笑。

1991年的海灣戰爭結束後,施瓦茨科普夫將軍的聲望達到了頂峰。他不僅在美國國內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在國際上也贏得了廣泛贊譽。當時的美國總統喬治·H·W·布殊在白宮舉行的歡迎儀式上,親自為施瓦茨科普夫授予自由勛章,這是美國平民可以獲得的最高榮譽。

在這樣的背景下,時任美軍最高軍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鮑威爾四星上將,向國防部提出了一項建議:推薦施瓦茨科普夫上將擔任美國陸軍參謀長。這一建議立即得到了軍內外的廣泛支持。

鮑威爾上將在推薦信中詳細列舉了施瓦茨科普夫的卓越表現和豐富經歷。他指出,施瓦茨科普夫不僅在越南戰爭中表現出色,獲得多項勛章,還在格林納達軍事行動中展現了出色的指揮才能。最為關鍵的是,他在海灣戰爭中的表現堪稱完美,成功指揮多國部隊在短時間內擊敗了伊拉克軍隊,這一成就在現代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

鮑威爾的推薦得到了軍中眾多將領的支持。許多高級軍官紛紛表態,認為施瓦茨科普夫是陸軍參謀長職位的最佳人選。他們認為,施瓦茨科普夫不僅有豐富的實戰經驗,還具備現代戰爭所需要的戰略眼光和指揮才能。

就連一些退役的軍事專家也公開發表意見,支持施瓦茨科普夫擔任這一職務。他們認為,施瓦茨科普夫的晉升不僅是對他個人成就的肯定,更能為美國陸軍帶來新的活力和改革動力。

在這樣一片贊同聲中,施瓦茨科普夫本人也顯得信心十足。他在一次公開場合表示,如果能夠擔任陸軍參謀長,他將竭盡全力為美國陸軍的建設和發展做出貢獻。他甚至開始籌劃上任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提升部隊的資訊化水平,加強聯合作戰能力等。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認為施瓦茨科普夫的任命即將宣布之際,一個意外的訊息傳來: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迪克·切尼否決了這項提名。這一決定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軍內外引起了巨大震動。

訊息傳出後,鮑威爾上將立即前往切尼的辦公室,希望了解否決的原因。在軍隊中,這樣的做法並不常見,顯示出鮑威爾對這次提名的重視程度。

在辦公室裏,切尼向鮑威爾解釋了他的決定。他承認施瓦茨科普夫確實是一位能力非常強,且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將領。但同時,切尼也指出,陸軍參謀長這一職位不僅需要卓越的軍事才能,還需要其他方面的素質。

切尼的解釋並沒有完全平息爭議。一些支持施瓦茨科普夫的人士認為,這可能是出於政治考量的決定。他們指出,施瓦茨科普夫在海灣戰爭後的高人氣可能讓一些政治人物感到不安。

然而,切尼的決定得到了時任總統喬治·H·W·布殊的支持。布殊在一次記者會上表示,他完全信任切尼的判斷,並強調在選擇高級軍事領導人時,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

這一決定對施瓦茨科普夫的軍教生涯產生了深遠影響。雖然他仍然保持著較高的聲望,但失去了晉升為陸軍參謀長的機會。最終,施瓦茨科普夫於1992年8月退役,結束了他傳奇般的軍教生涯。

這次意外的否決不僅改變了施瓦茨科普夫的人生軌跡,也引發了人們對軍隊選拔制度的深入思考。它再次證明,在美國軍隊中,即便是最優秀的將領,也需要在各個方面都符合嚴格的標準。這一事件成為了美軍歷史上一個引人深思的案例,彰顯了美軍在選拔高級軍事領導人時的嚴格標準和復雜考量。

在施瓦茨科普夫將軍被否決晉升的背後,實際上是兩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這兩件事雖然在當時並未引起太多關註,但卻成為了阻礙他成為陸軍參謀長的關鍵因素。

第一件"小事"發生在1988年。當時,施瓦茨科普夫擔任美國陸軍第八軍司令官,駐守在南韓。在一次例行的軍事演習中,一架美軍直升機不幸墜毀,造成了多名士兵傷亡。按照慣例,這種重大事故需要立即向上級報告,並啟動相應的調查程式。

然而,施瓦茨科普夫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他沒有立即向五角大廈報告這起事故,而是選擇先進行內部調查。他的理由是,希望能夠在上報之前,先了解事故的具體原因和細節,以便提供更加全面和準確的資訊。

這個決定在當時看來似乎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是出於對事故調查的負責態度。但在美軍嚴格的指揮體系中,這種做法無疑是一種違規行為。軍隊的規定明確要求,任何重大事故都必須在第一時間向上級報告,不得有任何延誤。

施瓦茨科普夫的這一決定很快引起了五角大廈的註意。雖然最終的調查報告證實這起事故完全是由機械故障引起的,與人為因素無關,但施瓦茨科普夫延遲報告的行為還是受到了批評。軍方高層認為,這種做法不僅違反了軍隊的規定,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會在緊急情況下造成資訊傳遞的延誤,影響軍隊的快速反應能力。

第二件"小事"則發生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當時,施瓦茨科普夫作為多國部隊總司令,正指揮著這場現代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之一。在戰爭進行到關鍵階段時,他做出了一個頗具爭議的決定。

當時,美軍已經成功地擊潰了伊拉克軍隊的主力,並迫使他們開始大規模撤退。按照原定計劃,美軍應該繼續追擊,徹底摧毀敵人的有生力量。然而,施瓦茨科普夫卻下令停止追擊,給予撤退的伊拉克軍隊一條生路。

施瓦茨科普夫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認為繼續追擊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尤其是平民傷亡。其次,他判斷戰爭的主要目標已經達成,繼續追擊可能會引發更多的政治和外交問題。最後,他也考慮到了戰後伊拉克的局勢,認為完全摧毀伊拉克軍隊可能會導致該國陷入更大的混亂。

這個決定在當時確實得到了一些支持。許多人認為,施瓦茨科普夫的做法體現了美軍的人道主義精神,避免了不必要的殺戮。然而,這個決定也招致了不少批評。一些軍事專家認為,放過撤退的伊拉克軍隊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失誤,它使得薩達姆政權得以繼續維持,為日後的問題埋下了隱患。

更重要的是,施瓦茨科普夫的這個決定被認為超出了他的許可權。作為軍事指揮官,他的職責是執行上級的命令,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重大的戰略決策。這種做法被一些人視為對文職領導權威的挑戰。

這兩件"小事"在當時看來似乎並不嚴重,甚至可以說是出於善意的決定。然而,在美軍嚴格的制度和紀律面前,任何違規行為都可能成為致命的缺陷。施瓦茨科普夫在這兩件事上的處理,雖然可能出於好意,但卻違反了軍隊的基本原則:嚴格執行命令,遵守報告制度。

這兩件事也反映出了施瓦茨科普夫的一個特點:他傾向於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決策,而不是嚴格遵守既定的規則和程式。這種特點在戰場上可能會帶來優勢,但在和平時期的軍隊管理中,卻可能成為一個隱患。

正是這兩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終成為了阻礙施瓦茨科普夫晉升為陸軍參謀長的關鍵因素。它們讓人們對施瓦茨科普夫的判斷力和遵守紀律的能力產生了懷疑,也讓高層認為他可能不適合擔任需要嚴格遵守規則和程式的高級行政職務。

1992年8月,施瓦茨科普夫正式從美國陸軍退役。盡管未能如願成為陸軍參謀長,但他在軍教生涯中的卓越表現仍然贏得了廣泛的尊重和認可。退役後的施瓦茨科普夫並未選擇安逸度日,而是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在多個領域繼續發揮著自己的影響力。

退役後不久,施瓦茨科普夫就接受了NBC電視台的邀請,成為了一名軍事評論員。這個角色讓他有機會將自己豐富的軍事經驗和獨到的戰略眼光分享給更多的美國民眾。在1993年索馬里戰爭期間,施瓦茨科普夫的分析和評論引起了廣泛關註。他指出了美軍在城市guerrilla戰中面臨的挑戰,並預測了這場行動可能帶來的復雜後果。事實證明,他的許多觀點都非常準確。

除了擔任軍事評論員,施瓦茨科普夫還積極參與到公共事務中。1993年,他被任命為美國陸軍退伍軍人協會的主席。在這個位置上,他為退伍軍人的權益奔走呼號,推動了多項有利於退伍軍人的政策。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他倡導的"退伍軍人就業優先計劃",該計劃幫助許多退伍軍人成功地融入了平民社會。

施瓦茨科普夫退役後的另一個重要身份是作家。1992年,他出版了自傳【It Doesn't Take a Hero】,詳細記錄了他的軍教生涯和對現代戰爭的思考。這本書一經出版就引起了轟動,迅速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在書中,施瓦茨科普夫不僅回顧了自己的軍事生涯,還坦誠地討論了自己在指揮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包括那兩件影響他晉升的"小事"。

1993年,施瓦茨科普夫接受了一個令人意外的邀請:擔任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BA)的顧問。這個決定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許多人難以理解一位退役將軍與籃球有什麽聯系。然而,施瓦茨科普夫很快就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他將軍隊的團隊精神和嚴格管理引入NBA,幫助聯盟改進了球員管理系統,提高了球隊的協作效率。他還參與設計了一套針對新秀球員的培訓計劃,這個計劃後來被廣泛認為是NBA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1995年,施瓦茨科普夫開始涉足商業領域。他加入了一家大型防務公司的董事會,負責提供戰略咨詢。憑借其豐富的軍事經驗和對國際局勢的深刻理解,施瓦茨科普夫為公司的業務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在他的建議下,公司成功開拓了多個新興市場,業務範圍從傳統的武器制造擴充套件到了資訊化戰爭裝備的研發。

同年,施瓦茨科普夫還參與創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推動全球和平與理解。這個組織透過組織國際論壇、青年交流專案等方式,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和理解。施瓦茨科普夫經常在這些活動中發表演講,分享他對世界和平的見解。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施瓦茨科普夫再次成為公眾關註的焦點。作為海灣戰爭的指揮官,他對中東局勢有著深刻的理解。在隨後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施瓦茨科普夫多次在公開場合發表意見,有時支持政府的決策,有時也提出批評和建議。他的觀點常常能夠引起廣泛討論,影響公眾對這些戰爭的看法。

2003年,施瓦茨科普夫開始在美國多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講授軍事戰略和領導力課程。他的課程深受學生歡迎,不僅吸引了許多有誌於從軍的年輕人,也吸引了大量對軍事歷史和國際關系感興趣的學生。在課堂上,施瓦茨科普夫不僅分享自己的軍事經驗,還鼓勵學生思考戰爭與和平、領導力與責任等深刻問題。

退役後的施瓦茨科普夫以其多元化的角色和持續的社會貢獻,展現了一位軍事領袖在和平時期的價值。他的經歷也證明,即使離開了軍隊,一個真正的領導者仍然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服務於國家和社會。

施瓦茨科普夫將軍的軍事思想是在其長期的軍教生涯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它不僅影響了美國軍隊的戰略和戰術,也對全球軍事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施瓦茨科普夫強調現代戰爭中技術與人的結合。在他看來,盡管先進的武器裝備在現代戰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人的因素仍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這一思想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這場被稱為"第一次資訊化戰爭"的沖突中,施瓦茨科普夫巧妙地將高科技武器與傳統的軍事戰術相結合,創造了"百小時戰爭"的奇跡。

例如,在"沙漠風暴"行動中,施瓦茨科普夫充分利用了美軍的技術優勢,使用衛星偵察、精確制導武器等先進裝備,對伊拉克軍隊實施了精準打擊。同時,他也沒有忽視傳統的軍事戰術。在地面進攻階段,施瓦茨科普夫采用了經典的"包圍穿插"戰術,迅速突破了伊拉克的防線。這種技術與戰術的完美結合,使得美軍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勝利。

其次,施瓦茨科普夫提出了"壓倒性力量"的戰略思想。這一思想的核心是在開始軍事行動之前,就要集中足夠的力量以確保絕對的優勢。這種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越南戰爭教訓的反思。在施瓦茨科普夫看來,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失敗部份原因在於沒有投入足夠的力量。

"壓倒性力量"戰略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在開始對伊拉克的進攻之前,施瓦茨科普夫insisted要集結足夠的軍力。最終,聯軍在海灣地區集結了近70萬人的軍隊,這支力量遠遠超過了伊拉克軍隊的實力。這種壓倒性的優勢使得聯軍能夠快速、有效地達成戰爭目標,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己方的傷亡。

第三,施瓦茨科普夫強調聯合作戰的重要性。他認為,現代戰爭不再是單一兵種或軍種的戰爭,而是各種力量的綜合運用。在海灣戰爭中,施瓦茨科普夫成功地協調了陸軍、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行動,實作了真正意義上的聯合作戰。

這種聯合作戰的思想不僅體現在美國軍隊內部,還擴充套件到了多國部隊的協同作戰。在海灣戰爭中,施瓦茨科普夫成功地指揮了來自34個國家的軍隊,這是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多國聯合軍事行動。他透過建立統一的指揮系統、協調各國軍隊的行動,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聯軍的整體戰鬥力。

第四,施瓦茨科普夫提出了"最小化平民傷亡"的戰爭理念。他認為,現代戰爭的目標應該是打擊敵人的軍事力量,而不是造成大規模的平民傷亡。這一思想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體現。聯軍在進行空襲時,盡可能地避開了平民區域,主要打擊軍事目標。這種做法不僅減少了不必要的傷亡,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支持。

施瓦茨科普夫的軍事思想對後來的美國軍事戰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壓倒性力量"的思想成為了美國軍事幹預的一個重要原則。在之後的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國都盡可能地集中了大量軍力采取軍事行動。

同時,施瓦茨科普夫的聯合作戰思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美國軍方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網絡中心戰"的概念,強調透過資訊網絡將各種作戰力量緊密聯系在一起,實作資訊共享和協同作戰。

此外,施瓦茨科普夫關於技術與人的結合、最小化平民傷亡的思想,也成為了美國軍隊在後續軍事行動中的重要考慮因素。這些思想不僅影響了美國的軍事戰略,也對全球軍事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施瓦茨科普夫的軍事思想也面臨著一些質疑和挑戰。有人認為,"壓倒性力量"的戰略在面對非常規威脅時可能會失效。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恐戰爭中,美軍盡管擁有壓倒性的軍事優勢,但仍然面臨著長期的遊擊戰和恐怖襲擊的威脅。

盡管如此,施瓦茨科普夫的軍事思想仍然是現代軍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份。他的思想不僅影響了美國的軍事戰略,也為全球軍事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