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註 」,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強闖上海虹橋機場,隨後被保安隊擊斃,這件事引起了軒然大波,並且讓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空前高漲。
首先,日本在上海多次挑釁,此次更是直接沖入了機場,虹橋機場是軍用機場,絕對不可能容忍外國人染指。
蔣介石也忍無可忍,並且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隨後於8月13日先行向日本的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動了攻擊,淞滬會戰至此全面爆發。
但是,這一仗打得卻異常慘烈,甚至將國軍的精銳打光,連駐守南京都成了大問題。
那麽,老蔣為何會拼上家底,也要打淞滬這一戰呢?淞滬會戰究竟有多慘烈?
平原大戰
說到抗日戰爭中雙方打得最慘烈,最正面硬剛的一戰,那一定是淞滬會戰,在這一戰中,國軍和日軍出動了將近百萬人,國民黨軍出動70萬人,日軍則出動了22萬人,並且還有後續的增援。
但雙方在此戰中都大下血本,是因為中日都有不能打輸這一仗的道理。
由於日本南下的速度實在太快,所以能阻止日軍南下的屏障基本已經消失,如果上海丟了,就等同於南京丟了,南京是國民政府的首府,意義自然不用多說。
而如果南京都丟了,中國東南的大好河山也都將落入日本手中,中國亡國的危機將會更甚。
對於日本來說,他們迫切地想迅速吃掉中國東南的肥沃土地,並且加以經營,以此來縮短補給線,以戰養戰。
因為日本也知道,中國地大物博,並且戰略縱深跨度非常大,如果不能短時間內拿下中國,那日本將會陷入舉步維艱的泥潭。
所以,雙方這一戰都不能敗,都要下血本,這才是淞滬會戰為何打得如此慘烈的原因。
淞滬會戰爆發後,國軍精銳先行動手,並且準備在日本的援軍抵達前,徹底消滅上海的所有日軍,並且加強防禦,拉開戰線,在上海和日本打上一架。
而日本也反應迅速,在15日的時候日本天皇就派遣了松井石根前來解圍,直接對上海發動進攻。
不得不說,當時中日的軍隊無論是戰鬥力還是裝備都相差甚遠,國軍再和上海的駐滬日軍作戰後,根本無力再戰援軍。
要命的是,日軍也抓住了這次擴大戰爭的機會,並且準備咬緊上海不放。
老蔣想的是,這一戰在上海打,總比在華北打要強,不僅補給線可以縮短,上海的洋人也非常多。
日本的侵略行徑都被洋人看在眼裏,美國等西方列強很有可能出面調停,但這一點的確是蔣介石想多了。
當時,蔣介石的部隊也絕對不能算弱,什麽炮兵坦克都有不少,但問題是,這些部隊全部疏於訓練,甚至連步坦協同和步炮協同都沒訓練過。
槍聲一響,大家各自為戰,坦克和炮兵不掩護步兵,步兵也絲毫不管身後的坦克,最終的結果就是步兵全都是靶子,而坦克因為跑得慢被全部擊毀。
而這種大平原地形,恰好是日軍最擅長的戰法,而且日軍還可以利用上海的地形,用海軍來支援,海陸空三軍配合,打得國軍有勁沒處使,異常憋屈。
打到8月20日左右的時候,雙方的增援愈發激烈,國軍本就有些捉襟見肘,在這種大兵團作戰下更是顯得指揮混亂,缺少經驗。
很快,淞滬會戰前線的防線就全面潰敗,再加上蔣介石一直認為西方社會可以介入調停,想及時止損,導致部隊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士氣受到嚴重影響。
隨後,日軍開始透過機械化部隊和重火力進行推進,日軍成功在江蘇太倉和金山衛登陸,並且占領了松江,淞滬前線的大軍有被合圍的巨大風險。
蔣介石也知道大勢已去,於是下令撤軍,可撤軍的命令一下,淞滬戰場的局勢瞬間失控。
士氣不佳的國軍再加上指揮混亂的撤退,撤退很快就變成了逃跑,日軍則乘勝追擊,國軍再次損失慘重,30萬陸軍男兒犧牲,中央海軍全軍覆沒。
而日軍傷亡僅僅9萬余人,日本的官方統計是4萬余人。
11月11日,上海宣布淪陷,淞滬會戰的帷幕也正式落下,中國的國際化大都市,遠東的最大城市上海,就這樣落入了日寇的手中。
從此,日本南下再無任何阻礙,南京也已經是囊中之物。
計劃有變
有人說,淞滬會戰一戰改變了整個抗戰的格局,不僅僅是因為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幻想,而且改變了日軍的整個推進計劃。
在淞滬會戰開始前,老蔣和手下其實決定過,究竟是在華北和日軍大戰一次,還是在淞滬和日軍大戰一次。
在華北的優勢是更好防守,並且戰略位置比上海更有利,不會讓日本的機械化部隊全面展開。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叫做「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在徐州和日本進行決戰,效果絕對比上海這個大平原好得多。
但最終,蔣介石和陳誠等人還是拍板決定,在上海和日軍一戰。
原因其實有很多,一是蔣介石需要讓西方列強看見日本的野心,進而在全世界範圍進行報道,這樣能讓西方列強對日本施壓,進而降低日本狗急跳墻,全面梭哈的可能性。
但事實證明,日本完全有這個膽子,而且蔣介石太過信任西方,人家壓根沒想管。
第二,上海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最富庶的城市,甚至可以說是亞洲第一城,其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非凡,丟上海會嚴重影響國內的抗日積極性。
第三,中國自古以來長三角地區就非常富庶,這也是國民政府的經濟命脈,也是許多世家大族的根基所在,如果上海丟了,之後丟蘇杭、丟南京也只是時間問題,這是國民政府無法承受的巨大損失。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打破日軍一路南下的進攻格局,將日軍強行分割為由東向西進攻,這樣一來可以大大地增加日軍進攻的難度,給中國抗日爭取時間。
並且,在上海決戰,可以讓江浙地區的大部份人感到危機,並且給他們爭取時間向大後方遷移,這樣一來只要固守大後方,將日軍拖入持久戰,那麽中國抗日勝利就有希望了。
而蔣介石在此時就已經考慮好了撤退的大後方,正是有著多處天險,易守難攻的重慶。
事實證明,這一戰的犧牲是值得的,川軍和桂軍以及蔣介石中央軍的精銳都來到了上海,並且絕大多數都沒有再回去。
毫無疑問,淞滬會戰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中國的大好男兒,蔣介石的大部份精銳,全都葬送於此,
25萬人僅僅換掉了9萬小鬼子,還是在兵力數倍於敵的情況下。
但如果從樂觀的角度來看,這次戰爭的目的也的確正如一開始所計劃。
不過,日軍中其實也有清醒的人,也就是當時發動了918事變的石原莞爾。
他清晰認識到,日本兵力太少,根本不可能吃下中國這麽多土地,一旦貿然進攻,雖然可以暫時取勝,但之後埋下的隱患是巨大的。
補給線的拉長,以及對日占區控制力的減弱,都是日本即將面臨的問題。
但日本已經陷入了近乎瘋狂的境地,這逆耳忠言沒人能聽得進去,大日本帝國無敵的洗腦深入了每個人的心中。
其實,日本想吃掉中國,唯一能寄希望的,就是徐徐圖之,以東北的資源慢慢發展,最多再加上一個華北。
可是日本貪心不足,非要吃下整個東南,結果導致進攻武漢等後方時戰線被無限延長,盡管最終還是打贏了,但弄得日本也是元氣大傷,無力再進攻重慶。
日本對重慶的轟炸幾乎是不間斷地,但陸軍卻連大門都沒摸到過,這也是淞滬會戰拉扯分割戰場的一大作用。
守華北則布防分散,丟上海也是遲早的事,並且不會對戰場產生什麽影響。
而守上海雖然代表放棄全部東南沿海,卻可以給日軍造成一個假象,並且爭取時間建設大後方。
但淞滬會戰的確不能算是明智的戰鬥,也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再不打,就只能去南京門口打了。
所以說,淞滬會戰的慘烈是必然的,因為國軍自從成立後,也沒打過日軍這種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部隊,更別提這種全面展開的大兵團作戰。
那麽,如果從今天的上帝視角來看,淞滬會戰的選擇算英明嗎,優劣都是什麽?
如何抉擇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盡管最終日本獲勝,但日本的戰略主攻方向也被改變,徹底沒有了在侵華戰爭中速勝中國的可能性。
那麽,當時選擇在淞滬和日軍決戰,真的比選擇華北更好嗎?
從當今的上帝視角來看,淞滬會戰打得並不算漂亮,雖然國軍缺乏訓練和大戰經驗,吃虧是必然的,但指揮混亂同樣是導致國軍潰敗的一個重大原因。
拋開國軍打得怎麽樣不談,僅僅分析華北和淞滬這兩大戰場的話,那的確各有優劣。
華北戰場補給線長,而且日寇想從東北支援更容易,並且容易被日寇包餃子,這是缺點。
但優點就是,徐州易守難攻,國軍可能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價,就可以從容地堅持三個月,並且從華北撤退。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當時的國軍真的有這種戰鬥素質,淞滬後來的大撤退也不會變成全無秩序的潰退。
反觀淞滬戰場,缺點自然非常明顯,上海易攻難守,平原地形加上濱海可以上日本的機械化部隊以及海軍全面配合,進行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
本來就不好守的上海面對這種蹂躪,想不迅速淪陷只能用人命來堆。
當然了,淞滬會戰的結果雖然並不算是勝利,但的確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許多台灣學者認為,這一戰直接分割了戰場,逼迫日軍不能迅速地繼續南下,而是必須從東到西的進行進攻,大大地拖延了日軍占領中國的腳步,是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傑作。
但蔣介石似乎並沒有這個戰略眼光,否則也不會在解放戰爭中一敗塗地,要知道當時國軍對解放軍的優勢,可不比當年日本侵華時日軍對國軍的優勢小。
所以,客觀地來講,淞滬會戰分割戰場的結果是非常重要的,但很有可能並不是蔣介石主觀造成的,一般學者認為,這個決議是陳誠和李宗仁等人提議,最終被老蔣采納的。
一直以來抗戰都比較消極的老蔣,竟然在淞滬會戰中瞬間變臉,主動對日寇發動了攻擊,這也充分說明了,老蔣早就計劃好這一仗怎麽打了。
說到這裏肯定有人產生疑問了,為何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後,全面抗戰就爆發了,為何他們不直接來打上海,反而要搞這種奇怪的小動作來激怒國軍呢?
實際上,此時日軍的主要心頭大患還是西北軍,也就是宋哲元的29軍,29軍不聽命老蔣,自己幹自己的,而當時國民政府早就搞出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這才讓華北沒有直接爆發全面熱戰。
此時的蔣介石是想打的,但問題就在於,自己怎麽才能主動對日軍出手,還能獲得國際輿論的支持?
但很快日本就自己送上門來,肆意闖入虹橋機場,但人已經都被擊斃,對國民政府來說這也不算什麽大事,但蔣介石還是毅然決然地開戰了。
這不是老蔣的性格,唯一的解釋就是,老蔣和國民政府早就想打了。
可是日本在上海的艦隊以及在虹口的駐軍都是精銳,且已經經營多年,國軍甚至在進攻的時候幾小時就損失了上千人。
從這一戰中就可以看出,淞滬會戰的潰敗其實早就已經註定。
再加上蔣介石認識到問題嚴重性的時候已經太晚,部隊已經沒能力有序撤離,只能被日軍追得作鳥獸散,最終傷亡慘重。
但不能否認的是,老蔣在這一戰中的確盡力了,國軍在這一戰中也的確當得起國民革命軍這個稱號。
可是老蔣的水平的確有限,在淞滬決戰是對的,但淞滬會戰完全可以打得更好,完全可以不用傷亡如此慘重。
這一戰國軍精銳盡失,導致南京連撤退的時間都沒留下多少,防守也只是象征性的,堂堂國民政府的首都,就如此拱手相讓。
淞滬會戰的慘敗也刺激了日本的神經,讓他們膨脹了起來,間接地制造了後來的南京大屠殺。
所以,守淞滬其實沒錯,但蔣介石的指揮能力的確有待商榷。
我們也應該感激當年不遠萬裏奔赴戰場的桂軍和川軍,正是他們穿著草鞋,扛著漢陽造,一點點地打出了中國軍人的骨氣。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註 」,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播。最後,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