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上甘嶺一戰,隱藏了半個世紀的秘密,原來在一個通訊兵身上!

2024-09-18軍事

上甘嶺戰役一直是軍事愛好者津津樂道的戰役,也是中國抗美援朝中的最出名的戰役。在上甘嶺戰役中出現了什麽事情才導致上甘嶺如此出名?我們再次揭開在上甘嶺戰役中一個通訊兵的重要性。

上甘嶺地理位置是在北韓的五聖山的一個山腳,也就是兩個小高地的地方,再往前前進就是美軍控制的鐵三角地區。根據戰場局勢來分析,五聖山是北韓的險要山口,可以阻擋美軍的進攻,也是北韓中間地帶了如果被美軍沖破後北韓陸地已經無險可守了。

我方能想到的,敵人一定也想到了,美軍軍內也指定一個總攻計劃,他們認為一旦吃掉了上甘嶺這個高地,後面的戰爭就會順利很多了,所以這次付出多少人力和彈藥都不要緊,一定要拿下天險屏障。

上甘嶺的指揮名將

秦基偉指揮的誌願軍15軍,是一支非常能打的軍隊。他接到命令是讓自己軍隊去接替26軍的防守任務,將在上甘嶺這裏做正面防禦。彭德懷司令的指示是,死守上甘嶺,打到最後一兵一卒也不能丟陣地,班長犧牲了連長上,連長犧牲了師長上。

在1952年的10月的某一天淩晨,天色還黑日光還沒出來,這個時間的山上極其冷。突然間指揮部地動山搖,不斷震下來一陣陣的灰塵。秦基偉突然坐起來馬上問身邊的參謀,是哪裏來的震動?參謀馬上回答是五聖山的方向。秦基偉隨即心裏一跳,美軍進攻了?

爆炸的聲響和密集程度猶如過年家家戶戶放煙花爆竹,更是有時候震得耳朵生疼。秦基偉在指揮部已經得出美軍用這等密集的炮火覆蓋一定是要總攻了。秦基偉立馬聯系其他協防軍隊通知情況,並且排出自己軍隊上到上甘嶺陣地上去正面協防。

由於我軍早已在上甘嶺挖好了地道,並且提前做好了防禦工事,所以任由美國的炮火在山頭上犁了一遍又一遍,把等個地面都炸低了好幾米。剛剛開始的戰場很是瘋狂,解放軍根本不敢冒頭,冒頭就是一輪炮火覆蓋。

旁邊的四十五師為了搶占山頭,所有士兵沖鋒上去,有的用身體堵碉堡搶眼,有的身捆炸藥去炸地堡,還有的沖鋒掩護隊友奪取陣地。沒有傷員撤下來的都是死守陣地,但是就算是這樣還是敵不過敵人飛機大炮和炸彈。

在美軍30架飛機來回的轟炸下,各種炮火炸彈更是不要錢的丟向上甘嶺陣地,這裏就是人間煉獄,我軍烈士的遺體都不能找到完整的。一排排戰士上去就犧牲,高地還是被不斷的推翻,從我軍手裏搶到美軍手裏。

由於傷亡過大,傷亡速度又太快了,無論是指揮官還是幹部和士兵,在心理上都會開始發生變化,所有人進攻的勇氣和氣勢都會被慢慢磨平甚至被消磨到沒有,更是古人說人,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

現在擺在指揮秦基偉的面前的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就是我們應該繼續打,和敵人拼消耗。還是適可而止的撤退呢?這是秦基偉想到了一個妙招,三十六計暗度陳倉。秦基偉立馬致電抗美援朝的司令部,給司令員匯報了自己想法,司令員也非常同意去這樣做並且鼓勵秦基偉。

得到司令的鼓勵,秦基偉信心又多增加的一層。只是自己的戰略是得到肯定的,他命令隊伍士兵所有人進入地道中,死守地道,不再做正面的對抗。這個戰略的好處是使用了我軍最擅長的地道戰,遊擊戰。

但是壞處就是,士兵是非常痛苦的,在地道中不能自由活動又壓抑,並且物資供應補上去,吃不好喝不好,更是沒有位置休息。各種排泄物和物資都會在地道內,地道本來空氣就不好,在炮火震動下,到處都是灰塵感覺呼吸都吸不上氣。

別說能在地道中生活個幾天,一個小時都不想在立馬呆著。然後另外一個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物資怎麽運上去?戰士們總要吃飯喝水補給,彈藥也是要送上去不然打光了沒有地方補。

而此時15軍的後勤部部長尤繼賢向秦基偉說道,後勤部門的官兵可以為上甘嶺做添油運動。

上甘嶺的添油戰術就是,像往火燭裏面添油,一點點的去添不會燙到手,如果一下子太多油粘到火濺出來人就容易受傷。其實更形象的比喻就是螞蟻搬家,每次一點點一個個人像螞蟻一樣去運送物資,既有效率又能搬運得多還節省體力,主要是不能讓敵人發現。

每犧牲一個士兵,就會有另外的士兵補上。這樣的戰略更是讓美軍永遠消滅不完我們坑道內的士兵。我們的士兵更多時候是夜晚出來遊擊一下,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白天基本在炮火覆蓋下就躲在坑道內休息。

秦基偉更是把自己身邊警衛連所有人都派上去幫助添油戰術。警衛連基本全部交代在了添油戰術的路途上,指揮的親兵都派出去了,後勤部的戰士們更是士氣高昂。秦基偉更是舍不得吃喝全部要拿去給坑道內的戰士們。

敵人只有三板斧,只能轟炸,我們的添油戰術越來越熟練,不單單是炮彈和食物能送進去。連士兵和部隊也能送進坑道內,原本越打越少的士兵得到的補充,那戰鬥力也是越來越強。

戰士們也越大越有信心了。

後面秦基偉更是開始考慮了,奪回陣地很簡單,只要偷襲和戰士們撲上去就行。但是經過抓回來的俘虜得知對方的增援並沒有過多了,如何在這個險要地形更多的殺傷敵人,才是重中之重。搶占陣地不要緊,要把美軍狠狠拖死在這裏。

秦基偉向誌願軍總後勤請求要一些重型火炮,一邊說著自己打上甘嶺陣地的重要性,一邊又賣慘說自己的士兵犧牲了多少多少。終於要來了名叫「喀秋莎」的蘇聯火箭炮,是透過炮車拉動的,擁有高射程和密集度,每個炮共裝有16枚,在數秒內全部發射完畢。

有了這個火炮,15軍每天定時去炮擊敵方陣地。並且命令各個連隊和駐點在坑道內的,在這個期間不能進攻,要等炮火停後再沖上去,收復失地。這些喀秋莎火炮也是在最後打反擊中幫助敲掉對方火炮的重要遠端力量。

對敵方造成無死角的覆蓋轟炸,簡直就是陸地上的克星。在我軍添油戰術下,越打越厲害,敵方越打就越虛弱。甚至美軍司令都火大的問著,為什麽一個小小的高地需要攻克那麽多天還沒有完全拿得下。

整個上甘嶺戰役都是靠我軍所有部隊,透過添油戰術一個個山頭要點的搶下來的。透過士兵的犧牲來換來寶貴的拖延時間,硬生生的阻擋了美軍前進侵略的腳步。更是在這個上甘嶺死傷了數十萬的士兵,堪稱抗美援朝中的絞肉機戰爭了。

美軍情況

美軍此次的指揮官是範佛裏特,美國軍事學院畢業的士官。範佛裏特用他特殊的戰術指揮而成名,更是火箭班的升職,也是因為他也是常勝將軍,更是山地戰的專家。他在南韓擔任第八集團軍司令一職,一上任就碰上誌願軍的戰役,他不像其他美國指揮官。

他更喜歡拉開距離,不斷用火力打擊我軍進攻的前點。用火炮壓制進攻,發現我軍停止進攻後,他又讓部隊快速穿插進我軍陣線造成大面積的傷亡。我軍一開始沒有防備碰上這樣突然換了戰法,所以防守不急被他殺傷了很多軍隊士兵。

他是一個典型的唯火炮攻擊為勝利基點的指揮官,他極力的要求以猛烈的炮火去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減少自己部隊的損失,在他的指揮思想影響下,在上甘嶺戰役上每天都是十幾萬發的炮彈投下。

更是因為他使用炮彈的消耗量過大,而被稱為:「範佛裏特彈藥量」需要用他的名字來記載在戰場上他使用的彈藥量公式。現在再回過頭去看來有個奇怪的敵方,雖然上甘嶺是重點關卡,地形險要,但是並不是非攻擊不成的。

到後來更多學者來論述,美軍是否要在上甘嶺做決戰,其實有的時候運氣就是這樣。一開始美軍指揮官想著我在上甘嶺大範圍打偷襲,看看西方山的誌願軍會不會趕來支援,如果沒有這邊就是主力戰場。

如果四方山那邊誌願軍軍隊一來救,那麽美軍立馬運用高機動去打西方山。結果沒有想到誌願軍在上甘嶺那麽大的反應,在一輪輪炮火過後是更激烈反擊,美軍指揮官認為,誌願軍非常看重這個高地,美軍希望每天用炮火來洗禮,很快就能把這個據點拿下。

結果開戰後才發現,硬是拖了一周時間,一個小山頭都要反反復復的來回爭奪,可能上半夜美軍拿下了,下半夜又被誌願軍搶了回去。後面更是打成意誌力的戰爭,結果因為我方堅毅的意誌力,能待在艱苦的環境下寸步不離。最終完成了大反擊,美軍永遠拿不下上甘嶺高地。

上甘嶺戰役為什麽出名是因為條件足夠慘烈,我軍犧牲戰士達到10萬之多。更是出現各種英雄戰士,黃繼光和眾多連名字都叫不上的戰士英勇奉獻,更有出色的秦基偉的指揮才能獲勝,更是展現了我軍堅強的意誌和打不倒的精神!

參考文獻:

揭秘上甘嶺戰役中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新華每日電訊 2022

秦基偉在上甘嶺戰役中(上) 黨史博覽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