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多說國民黨第16兵團孫元良為逃跑將軍,在淮海戰役撤退徐州時,他先後為杜聿明獻了「三計」,最後都沒有完全落實,也是他終生的遺憾。這三條計,到底可行不可行,歷史沒有假設,也無法還原驗證。我們也只是分析一下罷了。
蔣介石和國防部做出撤離徐州的決定,杜聿明提出「撤而不打」,直奔西南永城方向,蔣介石預設了。於是大軍開始行動,撤出徐州。
孫元良認為,這如同「三個兵團在公路上排成無法作戰的難民式長龍淪為龐大軟體動物」,擁堵混亂,解放軍只要用一個排,就能將二十萬人的打散。於是就致電杜聿明,指出這樣下去實在危險,最好讓三個兵團分開來行動,趕快脫離戰場,把態勢整備好了再合起來同共軍決戰。
兩個小時以後,得到了杜聿明的回復,國防部不同意這樣幹。孫元良很苦悶,他覺得,這正好上了粟裕的當,他們就是要對三個兵團實施合圍,然後一口一口吃掉的。
而就在這個時候,部隊卻停了下來,又要掉頭東南,去營救黃維第12兵團了。孫元良很生氣,就讓兵團副參謀長熊順義代言,說:「明知不可久待而竟待之,豈不是睜眼跳崖自己找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必須從整個形勢來考察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意思當然是趕快走,再晚就來不及了。
可是邱清泉卻說,明知道部隊掉頭東南是個坑,那也得跳,因為那是老頭子的意見,你不聽他的,他處罰你,還是老老實實地掉頭吧。等十天半月,解放軍吃不掉我們,也就走了,大夥也就安全了。於是,杜聿明再次聽從了老蔣的命令,聽從了邱清泉等人的建議,掉頭東南。以一支被圍困的部隊去救援黃維那支同樣被圍困的部隊去了。
到了12月6日,孫元良再次提出建議,建議杜聿明讓三個兵團分頭突圍,杜聿明、邱清泉、李彌當時都同意了。可在實施過程中,再一次被孫元良稱之為「驕兵悍將」、「豎子」的邱清泉,妄作主張,致使其單獨突圍失敗。
孫元良的這三個主張,前兩個沒有被認可,後一個沒有很好的組織實施,因而也就不能說成功率有多大了。但,孫元良絕不是「只身逃脫」的,他帶到南京的,有第16兵團司令部的四百余人(一說137人),而第41軍,突圍到永城地區的也有七千余人,如果三個兵團共同實施,或可保住其大部或一部,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