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張弘:歐洲正錯失「共同安全」機遇

2024-02-23軍事

再過兩天就是俄烏沖突爆發兩周年的日子。隨著這場沖突的延宕演變,國際社會對其根源和影響的討論與反思也一直在持續。其中,歐洲方面不斷強調自己是烏克蘭危機受害方之一,但它無疑又是危機升級失控的推動者之一。俄烏沖突已經成為冷戰後歐盟外交的一次重大失敗。「失去」俄羅斯的歐洲,可能也徹底錯失了建立地區共同安全機制和地緣政治穩定的機遇。

首先,擴張性沖動為歐盟深陷烏克蘭危機埋下引線。作為迄今為止最具示範性的地區一體化組織,歐盟在外交上的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軟實力較強但硬實力不足,尤其是在安全和防務領域嚴重依賴美國。進入21世紀以來,歐盟不再滿足於內部一體化,而是將視野擴大至後蘇聯地區,試圖拉攏烏克蘭、格魯吉亞、摩爾多瓦等國,以便在歐盟東部建立親西方的地緣緩沖空間。2009年,歐盟啟動推動這些國家入盟的「東方夥伴關系」計劃。2013年末,正是圍繞是否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地位協定問題,烏克蘭爆發政治危機,美歐進行直接幹涉又引發俄羅斯激烈反制,進而導致克里米亞危機和頓巴斯沖突。從這個角度講,烏克蘭危機背後有著歐盟外交冒險失敗的誘因。

其次,對俄外交失敗導致烏克蘭危機進一步升級為沖突。歐俄關系起點本來不錯,從蘇聯解體到21世紀初曾經歷過一段蜜月期,俄羅斯曾對發展與歐洲關系抱有極大興趣,歐盟支持俄羅斯國家轉型。1994年,雙方簽署【夥伴關系與合作協定】,在政治、經濟和外交上建立深度對話機制。普京就任總統之初,莫斯科提出「回歸歐洲」政策,歐俄關系達到歷史高點。2003年,雙方提出建立政治、經濟、文化和安全的「四個統一空間」,隨後還透過了相關「路線圖」檔。

但接下來,歐盟對俄外交開始更加頻繁地遭遇內外因素幹擾,其中包括受到部份東歐國家牽制,以波蘭、立陶宛等為代表的「新歐洲國家」頻頻在歐俄合作上設定條件,鼓動歐盟在後蘇聯地區采取進攻性外交政策,導致歐俄關系逐漸走向競爭和對抗。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德法一度試圖重新開機與俄對話,但在內部繼續受到一些東歐國家反對、在外部受到美國和北約牽制,最終使得烏克蘭危機升級為直接軍事沖突。直到現在,歐洲一體化進展較快的領域主要是經濟、政治和司法等,統一的外交政策則僅停留在制度層面。因為需要依賴美國和北約提供安全支持,歐盟在北約東擴和歐洲安全機制建設等關鍵問題上也無法自主決策。以上種種原因導致歐洲無法真正根據自身利益回應俄羅斯的安全訴求,對俄關系僅停留在貿易、文化和投資等層面,無法建立深層次的戰略安全合作機制。

再次,集團政治和冷戰思維是導致歐俄「零和遊戲」的思想根源。圍繞烏克蘭的地緣安全危機之所以不斷升級加劇,還因為一些歐洲國家的集團政治和冷戰思維,而這種排他性的集團政治必然導致俄羅斯在歐洲事務中的位置不斷被邊緣化,進而引發歐俄之間的安全互信危機。一些歐洲國家之所以熱衷於搞集團政治,與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帶來的歷史記憶相關,加之它們對俄羅斯國家轉型不確定性的擔憂,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歐盟錯失與俄羅斯建立穩定合作機制的機遇。歐盟本可以在政治、經濟、安全和文化等多個層面加強與俄羅斯的協調和平衡,雙方在後蘇聯地區也存在著一定合作空間,可以共同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安全互信。但諸多內外因素的幹擾和裹挾,導致歐盟對俄外交政策一步步地從對話合作走向地緣競爭,又從地緣競爭發展到現在的軍事對抗。

至今仍無停息跡象的俄烏沖突,持續成為嚴重影響歐洲大陸乃至更大範圍國際格局的安全危機。沖突爆發兩周年之際,相關各方更應以此為節點加大反思和自我糾正,盡快回到和平對話軌域,在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下盡快結束這場流血對抗。無論如何,俄烏沖突都給世人看待國際形勢提供了一面鏡子,促使人們更加認真地思考如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地區和國際安全架構。(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