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不完全是復制品」五款基於蘇聯模版設計的有趣軍事裝備

2024-08-29軍事

我們這次透過外國人的視角去回看自己裝備,看看他們是如何評價這些裝備。當然,他們的觀點未必正確,僅供參考。文中介紹的這些裝備,從原版到自行設計再到獨立原創,不知付出多少科研人員的心血。

遠端轟炸機 H-6

蘇聯圖-16M在莫尼諾

1950年代末,從蘇聯獲得了生產噴射式遠端轟炸機圖-16的特許。1957年,收到了兩架樣機的組裝套件,同年其中一架成功首飛。

不久之後,兩國關系惡化,進一步的軍事技術合作變得不可能,但空軍仍然希望擁有自己的遠端轟炸機。因此開始了基於完全本土制造的部件開發自己版本圖-16的工作。首架H-6A於1968年首飛。

H-6A

之後,H-6不斷進行現代化改進,出現了新的型號:導彈轟炸機、電子戰飛機、加油機等等。雖然俄羅斯的最後一架圖-16在1993年退役,但的H-6至今仍在飛行。

更有甚者,自2010年代起,新的型號也開始投入生產。

H-6K — 遠端轟炸機/導彈轟炸機,裝備於空軍。該飛機配備了帶有被動相控陣雷達的雷達、與伊爾-76M相同的D-30KP-2發動機、增大的進氣道、更新的機組艙以及其他一系列改進。

H-6K

H-6K有六個外部掛載點可掛載各種巡航導彈,同時保留了內部武器艙。最大彈藥負荷為12,000公斤。

H-6K

目前還有兩種現代化的圖-16後代型號。

H-6J 裝備於海軍,能夠在外部掛點上攜帶最多四枚重型YJ-12巡航導彈。飛機還配備了內部武器艙。

H-6J

此外,還不得不提到 H-6N — 搭載帶有分離式高超音速滑翔彈頭的空氣彈道導彈CH-AS-X-13。根據網絡上的資訊,該導彈的射程可達3,000公裏。

H-6N

該飛機僅攜帶一枚AS-X-13,安裝在機身底部,取代了拆除的炸彈艙。為了增加飛行距離,H-6N配備了空中加油系統。

這款基於1953年首次飛行的飛機至今仍在生產,並且成為高超音速武器的承載平台。

輕型坦克「62型」

如果不仔細觀察,「62型」很容易與蘇聯的T-54混淆。然而,它們之間的差異還是相當明顯的。

輕型坦克62型

「62型」是基於「59型」坦克開發的,「59型」是蘇聯T-54A的特許生產版,這也是兩者外觀相似的原因。然而,62型是輕型坦克,而不是中型坦克:它的重量比「59型」和T-54A輕了整整15噸。這一結果主要是透過減輕裝甲達成的:車體正面裝甲從100毫米減少到25毫米,炮塔正面裝甲從200毫米減少到30毫米。

62型輕型坦克的連隊在演習中

此外,「62型」配備了85毫米炮,而不是100毫米炮,具有更緊湊的車身以提高機動性(車寬減少了30厘米),並且裝配了更寬的履帶以提高透過性。

為什麽需要這樣一款「瘦身」的T-54(「59型」)?它主要用於在難以到達的山區作戰,這些地區需要比中型坦克更輕便、更具透過性的車輛。

作為紀念碑設立在老撾首都萬象的62型

生產持續到1963年到1978年期間,共生產了大約1500輛。在本土服役中,經過現代化改造的「62型」一直服役到2013年,之後被ZTQ-15取代。此外,該坦克還出口到14個國家,在其中一些國家至今仍在服役。

現代化的62型

值得一提的是,「類別…」的標識並不是官方名稱,而是西方情報部門發現的新型裝備的命名方式。數碼表示某種裝備首次曝光的年份。

89式多管火箭炮 (PHZ-89)

89式 (PHZ-89)

當時,在邊境沖突中首次感受到大規模使用「冰雹」多管火箭炮的威力。此後,開始積極開發各種蘇聯多管火箭炮的仿制品。除了輪式底盤的型號外,還有一款基於履帶底盤的有趣裝備,這就是89式多管火箭炮 (PHZ-89)。

89式多管火箭炮開火

122毫米火箭彈的導軌安裝在「2S3自行榴彈炮 」的底盤上,即「83式」自行火炮 (PLZ-83)。盡管後者並非蘇聯自行火炮的完全仿制品,但一看到底盤就能明白,設計師從何處汲取了靈感。

83式自行火炮 (PLZ-83)。一眼就能看出它與2S3的相似之處。

除了導軌外,該車還配備了一個安裝在輕裝甲外殼中的備用彈藥包。這個設計使得在僅三分鐘內即可重新裝填,並再次開火。在現代沖突中,這個功能可能不常使用,但在30多年前,這個功能是非常實用的。

順便提一下,導軌左側的這個大箱子就是裝甲化的炮手艙。

炮手艙位於導軌左側 。炮手的體型需要非常苗條,才能擠進去。

「89式」在1980年代末開發,1990年代末開始大量列裝。具體生產了多少輛,自然沒有確切的數據。

89式 (PHZ-89)

強擊機 Q-5

之前節目中講過,請回看往期內容。

南昌 Q-5,2009年

Q-5是基於戰鬥機J-6開發的,而J-6本身是蘇聯米格-19的特許生產版。

退役的阿爾巴尼亞空軍J-6

在比較這些飛機時,最顯眼的差異在於機鼻部份的設計。Q-5的設計師將進氣口移到了兩側,而在機鼻位置安裝了雷達瞄準具。

南昌 Q-5

有趣的是,在這樣一架相對較小的飛機中,設計師們找到了放置炸彈艙的空間。不過,後來這個設計被取消了。主要的武器系統仍然安裝在外部掛載點上,根據不同的改型,掛載點數量最多可達10個。最大載彈量為2,000公斤,武器系統的種類包括戰術核武器。

出口型 A-5C,配備導彈、炸彈和副油箱

這款飛機非常成功。Q-5及其改型自1970年開始服役。至少到2016年,強擊機仍在空軍中服役。此外,Q-5還出口到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在巴基斯坦,Q-5於2011年退役,而在其他國家,它可能至今仍在服役。

預警機 KJ-1

KJ-1

一架基於蘇聯仿制的美國重型轟炸機的中國遠端預警機。沒錯,確實有這樣的飛機。請認識一下:KJ-1。

1953年,蘇聯向中方提供了25架圖-4轟炸機,這些飛機成為KJ-1的基礎。在1960年代末,中方選擇圖-4作為他們自主研發的預警機的基礎。

KJ-1

開發這樣一套復雜的系統面臨著相當多的困難,不僅需要在轟炸機有限的內部空間內安裝復雜的電子器材,還面臨其他挑戰。

例如,由於安裝了帶有雷達的「蘑菇」天線,飛機的空氣阻力增加了30%,再加上飛機的重量增加了5噸。圖-4上的ASH-73活塞發動機已經無法承受這樣的負荷,因此不得不更換為更強大的發動機。最終選擇了AI-20M渦輪槳發引擎。

供對比的搭載ASH-73發動機的圖-4D

新發動機的功率是原來的兩倍,但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原有的發動機艙容不下新發動機,因此不得不將其向前移動,導致飛機的重心失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設計師不得不增加水平尾翼的面積和翼展。雷達天線的「蘑菇」不僅增加了阻力,還引起了氣流擾動,導致飛機振動,這不僅影響了機組人員的健康(他們已經在強輻射下工作),還可能導致飛機結構損壞。

KJ-1於1971年首次飛行。測試計劃一直持續到1979年,之後專案被終止。KJ-1的研發者未能解決在地面背景下穩定檢測目標的主要問題。

此外,當時軍工系統還不具備足夠強大的電腦來進行目標篩選,因此飛機的電子系統無法完全勝任其任務(尤其是在目標篩選方面)。不過,設計師們還是取得了一些成功:KJ-1在測試中能夠在350公裏的距離上發現大型空中目標,在300公裏的距離上發現大型海上目標。

預警機 Y-8J。機鼻部份安裝了英國的Skymaster雷達

唯一的KJ-1最終被拆解。博物館中展示的KJ-1是重建的復制品。然後在1990年代重新開始預警機的研發,這次的成果更加成功。

(原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