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好多人以為二戰,我們吃虧是因為日本太強,其實不是的

2024-08-27軍事

抗日戰爭勝利至今已渡過了近80個年頭。

自31年9月18日,日軍借柳條湖爆炸進攻東北軍到四五年8月15日 ,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

足足14年裏,中國大陸戰火累累,舉國上下,備受戕害。

日軍犯下的南京大屠殺、寶山大屠殺、蘇州大屠殺、常熟大屠殺等諸多慘絕人寰之事,令人毛骨悚然。

當然除了日軍的殘暴不仁之外,當時的日本帶給我們最大的印象就是強大的武裝力量, 甚至感覺當時的日本對於中國來說是抵抗不了的。

那麽當時日本的軍事實力真的強大到讓我們無可匹敵嗎?若非如此,中國為什麽又在當時受損嚴重呢?

一、日軍內外實力

許多人將日美英法德並列為二戰時期的頂尖強國,但實際上,當時的日本並沒有能力躋身頂尖國家的行列。

恰恰相反,當時的日本甚至並沒有比中國強多少,在許多方面還要落後於中國

首先戰爭打的是人口。

1931年,日本全境的 人口只有6,000萬左右

哪怕到了1937年前後,日本本土的北海道島,本州島,四國島,九州島四座島嶼加起來,人口也只有8000多萬。

加上日本所侵占的殖民地,人 口勉強能達到1億2,000萬。

而中國早在清朝時期,國家人口就已經突破4億。

嗣同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就是當時中國龐大人口的寫照之一。

因此在人口方面,當時的日本並不強大,甚至相對於其他大國來說十分薄弱。

但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所產生的 軍國主義教育,卻導致了日本的軍事人口轉化率非常高。

在二戰期間,日本全境軍事人口超過1,000萬 。也就是說日本本土的軍事轉化率達到了10%。

稍微換算一下就發現,窮兵黷武的 日本幾乎將所有的適齡男性都變成了侵略者

故而給當時的中國營造了一種龐大的部隊人口與軍事實力的感覺。

但實際上的日本,卻已經因為龐大的 軍事人口轉移而導致下一代寥寥無幾了。

而除了人口之外,戰爭最需要的就是工業體系。在這一點上,二戰期間的中日差距的確巨大。

在七七事變到日本投降之前,日本的年均鋼產量能達到680萬噸。

而同時期的中國年均鋼產量卻只有6萬到7萬噸左右,換而言之, 日本的年均鋼產量是中國的100倍。

同時日本延續百余年的工業體系,使得日本可以將這600多萬噸的鋼材轉化為軍事實力。

整個抗戰期間, 日軍共生產了近7萬架飛機 。而自從甲午海戰以來,日本的船舶生產更是不計其數。

這就導致了中國和日本,在對空和對海的軍事實力上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國在戰爭前期一直節節敗退。

但如果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來看,日本並沒有我們所想象的那麽強大。

首先就是國土面積比,中國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裏,而日本國土面積僅為38萬平方公裏,中國的國土面積為日本國土面積的25倍左右。

龐大的國土面積就象征著龐大的資源儲備,這也就是日本為什麽選擇閃電戰的原因。

一旦日本被拖入中國這個龐大的國際戰爭泥潭中,日本必敗。

雖說日本的栓動式步槍與輕機槍,在中國大陸展現出了所向披靡的戰爭實力。

但對比當時已經武裝到牙齒的歐美國家來說,隨便派出一支乙級軍隊就能抵擋住三倍以上的日本軍隊。

而盟軍的坦克編隊與裝甲車編隊,更是同時期的日本所不具備的。

但我們從全球的視角來看, 日本的軍事實力並不能被稱之為強大 。

最多可以算是窮兵黷武之後帶來的短暫輝煌。那麽為什麽中國當時仍舊損失慘重呢?

二、二戰時期中國的內部問題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 二戰時期,中國整體的工業化水平與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較低

工業化水平在此不再贅述,日本的栓動式步槍連隊與中國的大刀隊相比,在戰爭能力上的確要強不少。

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中國當時的教育水平,導致中國幾乎沒有戰爭指揮官與較為明晰的戰爭思路。

高達80%的文盲率,導致中國在二戰前期也幾乎沒有技術兵種

也自然無法抵抗日本的閃電戰策略, 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日本用少量的裝甲化部隊撕開了中國大陸的防禦缺口。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與日本的軍事對抗就是日本排兵布陣完成後,中國拿著砍刀向上沖。 自然而然,中國會因此損失慘重。

而其次就是二戰前期中國內部各路勢力不團結應戰。

在二戰前期,中國各路軍閥如皖系直系奉系等,雖然有的名存實亡,有的茍延殘喘。

但仍舊沒有擰成一股繩,恰恰相反,許多軍閥在瀕危之際,甚至媾和日本 ,妄圖在日本的扶持下重新恢復巔峰時刻。

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

在1928年,張作霖在黃姑屯被炸身亡後, 長子張學良繼任東北奉系軍閥首領

但張學良 並沒有張作霖那般對東北軍的掌控力, 故而相對於張作霖時期, 31年前後的東北軍類似一盤散沙。

1931年918事變爆發後 ,張學良一邊幻想著日本僅僅是將918事變作為威懾, 在威懾完成後會盡快退兵。

另一方面, 兩年前與俄國的戰爭中,國民政府並沒有如原先約定所言給予東北軍支持。

而僅靠東北軍與俄國對抗,導致東北軍損失慘重,也讓張學良失去了對國民政府的信任 。故而此時的張學良選擇了不抵抗。

而同時期也有許多軍閥為保存實力,不肯正面與日本軍隊對抗。導致中國在短時間內喪失了大片土地。

而其三就是中國的積貧積弱與主要勢力戰略失誤。

一方面自1912年宣統帝宣布退位後,國家並沒有穩定下來,反而仍舊出現著軍閥混戰等內部戰爭,導致國力並沒有很快恢復。

在日軍侵華之際,中國內部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另一方面則是國民黨的腐敗貪汙, 在盟軍支持中國抵抗日本的關鍵之際, 國民政府將許多援助物資占為己有。

這就導致俄國美國等不斷向中國投來物資,而前線戰士們卻常常食不果腹。

以至於到後期俄國美國等幾乎想放棄對中國的支援。

總而言之, 二戰時期的日本並沒有我們所想象的那麽強大, 而在二戰時期,中 國損失慘重的原因也不僅僅是因為日本的軍事實力。

顯而易見,如若中國內部團結一心,則日本毫無進境可能。

因此到後期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確定之後,日本就沒有了占領中國的可能。

而日本的貪婪與狂妄時期開啟了第二戰場, 空襲珍珠港,也徹底奠定了日軍的敗亡。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今的我們生在繁榮的時代,也不能忘記曾經日本所帶給我們的累累戕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