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程回顧(15)

2024-01-25軍事

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的恢復和破產

帝國主義的和平攻勢破產後,英國對德國的海上封鎖變本加厲, 使德奧處境更為困難。當時, 依靠海上運輸掠取海外資源的英國和法國,在經濟實力上比較雄厚。而德國由於海上受到封鎖,國內工業原料和糧食非常缺乏,經濟異常困難。

德國海軍上將蒂爾匹茨寫信給興登堡建議,"用強有力的盡可能殘酷的潛艇戰",去剝奪"英國島國的便利形勢"。德國最高統帥部為了繼續戰爭,挽回敗局,它唯一的出路就是在英國的海運線上進行潛艇戰。目的是利用潛艇封鎖大不列顛周圍的一切運輸航道,迫使英國在"六個月以後投降"。因此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德皇召集禦前會議,作出了恢復無限制潛艇戰的決定。

為了盡量避免美德矛盾激化和導致美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一月三十一日,德國特向美國聲明:德國所以恢復潛艇戰是因為德國的"和平建議"遭到協約國的拒絕。所以,"從一九一七年二月一日起,凡是德國政府指定的英、法以及地中海東部一定的範圍內,中國潛艇如遇'協約國'和中立國的船只一律攻擊,不再加以警告"。然而對美國船則"破格相待",允許美國船只每周透過一次,以到達英國的法耳默思港為止。但該船桅桿上須懸紅白相間的旗幟,船尾懸美國國旗。船殼用紅、白兩色,以區別它國船只。同時,美國政府必須保證不載德國禁運品。

早就準備參戰的美國,正好把德國的這個聲明作為借口,接到聲明後,便於二月二日把德國大使驅逐出境,並召回本國駐德國大使。二月十二日美國令其商船武裝對付德國潛艇,使兩國矛盾更加激化。但是,德國認為在美國參戰以前必須打敗英國,所以不放棄無限制潛艇戰計劃。

德國當時擁有潛艇一百五十艘,其中有四十艘經常出現在英國的海運線上,襲擊協約國商船。與此同時,德國布雷艇也在英國運輸航道上敷設水雷。

在德國恢復無限制潛艇戰的頭幾個月裏,協約國與中立國的船只遭受慘重損失。一月份被擊沈的商船為一百八十一艘(二十九萬八千噸);二月份增加到二百五十九艘(四十六萬八千噸);三月份又增至三百二十五艘(五十萬噸);四月份達四百二十三艘(八十四萬九千噸)。

邱吉爾當時發出哀嘆:"愛爾蘭西南的巨大進出路正變成為英國船舶的真正葬身之所,在那裏天天有大船在大約距陸地二百英裏處被擊沈。"

一九一七年四月至十二月,德國潛艇擊沈船只共達四百七十八萬噸。整個戰爭期間,總共有六千艘(計一千五百萬噸)船舶被德國潛艇擊沈,而德國的損失僅二百一十六艘。

一九一七年二月,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以來,給協約國的打擊是相當大的,特別是對英國周圍的封鎖起到了顯著作用。一九一七年夏初,英國海運輸趨於癱瘓,這種狀況對依靠國外資源的英國極為不利。戰爭所需要的物資預感不足,城市的食物供應也成了問題。政府采取了緊急措施,實行配給制,發給食物證。對豪華的旅館和飯店也都進行了限制。有些地方出現把花池改成了菜畦,甚至在草地網球場上也種植了馬鈴薯。

但是,德國的潛艇戰並沒有挽回德國從凡爾登戰役以後戰略上所處的被動局面,更不像德國當局吹噓的那樣,會很快給德國帶來勝利。隨著戰爭的發展,英國急劇增強了自己的反潛艇戰的能力,並不斷使用獵潛艦等新式艦艇。一種叫做電警器的裝置,可以預報幾海裏外有潛艇出現,深水炸彈能有效地反擊德國潛擊德國潛艇。在英吉利海峽的主要航道周圍密布電網,並敷設了重水雷防禦線; 商船采取了護航。

同時, 協約國得到美國的巨大援助,大批的美國驅逐艦投入了海上戰鬥。英國開始挽回被動挨打的局面,德國潛艇戰日益失去它的作用。在此期間,英國新建造的商船噸位數不斷增加。這樣,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終於破產。

美國對德奧集團宣戰

美國一方面利用"中立"偽裝,大發橫財,一方面加緊擴軍備戰,等待交戰雙方相互削弱時參戰,以便輕易獲勝。為了制造參戰輿論,美國政府在國內大肆進行沙文主義宣傳。大戰一爆發,在美國就出現了"準 備 防 禦"的沙文主義口號。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一日,成立了國家安全同盟,煽動沙文主義情緒。以狄奧多·羅斯福為首的主張參戰分子組織了美國權利保障委員會。這是一個軍國主義團體,要求立刻參戰。

韋遜政府從戰爭需要出發,加速國民經濟軍事化,把許多工業部門轉到戰爭軌域上去,使鐵路、銅礦轉為戰爭服務,大力擴充軍事工業生產部門,急劇縮減紡織、皮革、造紙等工業部門。

大戰開始時,美國陸軍只有二十五萬人,這同其他帝國主義列強的軍隊相比,差距甚大。美國政府為以後參戰做準備,不遺余力地擴充軍隊。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七日,韋遜向國會送交了一份咨文,建議::(一)增加陸軍;(二)擴大艦隊和增加海軍人員,建造商船、軍艦,(三)建立咨詢委員會,以開發國內一切經濟資源。

根據韋遜的建議,國會透過了一九一六年造艦計劃,規定在三年內建造二十六艘各種不同類別的軍艦,總價值約五億至六億美元。一九一六年六月三日,國會批準了國防法,規定增加常備軍及國民警衛隊,在各專科學校及大學內設立預備軍官訓練團,撥款二千萬美元生產硝酸鹽,供應火藥工業部門。

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九日,韋遜簽署了海軍撥款法案,規定在三年內共撥款三億一千三百萬美元,作為建造戰艦、潛水艇、魚雷艇及興建生產鐵甲和炮彈工廠的經費。

美國政府在進行了一系列參戰準備工作之後,伺機直接參戰。一九一七年初,美國獲悉德國有可能恢復無限制潛艇戰。美國政府便決定以此作為口實,對德宣戰。

一九一七年一月三十一日,德國向美國遞交了一份備忘錄,宣布從二月一日起德國再次實行無限制潛艇戰。韋遜對此備忘錄的第一個反映就是"這意味著戰爭",並立即指示國務卿藍辛起草對德絕交的照會。二月三日,韋遜在國會宣布與德國斷絕外交關系。

斷交後,美國並未立即對德宣戰。美國統治集團決定再次尋找宣戰的借口。下述兩件事情給美國提供了口實:一是自二月三日至四月六日德國潛艇擊沈了十艘美國船只;

另一件事情是一月十六日德國外交部密電指示其駐墨西哥公使,令其向墨西哥政府提出建議,如美一旦參戰,德國許諾立即把德薩斯、新墨西哥和阿利桑那歸還給墨西哥,以此為條件實行德墨結盟反美,並企圖拉攏日本參加這一同盟。

英國間諜截收並破譯了這份密報,如獲至寶,立即將此件轉交美國政府。二月二十八日美國報紙公布了這份檔。在美國統治集團中又一次掀起了反德聲浪。三月二十日,美國政府討論了當時的形勢,部長們均主張立即參戰。三月二十七日,他們又討論了關於給協約國集團的財政援助,美國作戰計劃和與協約國配合一致的問題。為了爭取時間,四月十六日的國會提前於四月二日舉行,韋遜發表演說,要求承認戰爭狀態。參議院和眾議院分別於四日和六日透過了對德宣戰決議案。國會隨即批準撥款七十億美元作為軍費開支,其中約一半定為給盟國的貸款。十二月七日,美國又對奧匈帝國宣戰。

美國參戰的真正目的是為將來在太平洋與日爭霸作準備。對日作戰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常備軍,美國政府企圖以參戰作為借口來建立這樣一支軍隊。美國選擇一九一七年春參戰也不是偶然的。協約國當時的處境不妙,前線失利,人員損失嚴重,經濟極度困難。德國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後三個月中,英國被擊沈的商船的總噸位幾乎與一九一六年全年損失的總噸位相等。法國人員傷亡甚為嚴重。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美國擔心俄國可 能 退 出戰爭,削弱協約國。開戰以來,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給協約國的貸款總額達二十億美元。美國害怕協約國失敗,無法收回這筆貸款。同時美國這時參戰,不僅可以分得一份肥美的贓物,還可以恃其經濟勢力,在戰後控制其他帝國主義國家。

當時國際形勢和金融狀況對美國金融和工業的發展也有威脅,美國想從對德戰爭中尋求出路。美國駐英國大使曾說,為了保持美國貿易目前所占的優勢地位和制止危機,對德宣戰是唯一出路。

由此可見,美國不管采取中立政策或是參戰,都是為了讓壟斷資產階級攫 取最大利潤。美國資產階級的禦用歷史學家硬說美國參戰是被迫的,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威脅著美國的安全。這是偽造歷史。一九一九年美國有一個參議員向韋遜提問:如果德國不對美國公民采取戰爭行動和不義行為,美國是否也會參戰?韋遜對此作了肯定答復。這就說明美國參戰是它的既定政策,其所以遲至這時才參戰,只不過是等待對它最為有利的時機罷了。

大戰給美國帶來了巨額利潤。大戰結束時,美國的國外投資額達七十億美元。美國借戰爭機會,使世界上二十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包括英國也欠它四十四億美元的債款,從而使自己由戰前的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同時,由於美國掌握了巨額世界黃金儲備,因而加強了它在資本主義世界金融市場上的控制地位,成了首屈一指的暴發戶。

大戰期間,美國商船噸位增加了十倍,不但滿足了海上運輸的需要,而且為海軍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農業也得到了空前的增長,戰爭四年裏,美國小麥平均每年輸出量三百七十五萬噸,比前四年平均輸出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美國趁戰爭之機,大大加強了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奪。一九一七年,美國奪取了墨西哥的石油礦。玻利維亞的錫,智利的硝石,巴西的咖啡,絕大部份都被美國掠走。 美國對整個拉丁美洲的輸出,由一九一三年的十三億美元,增加到一九一九年的二十四億美元。 美國資本的勢力也侵入中國。一 九一三年﹣﹣一九一九年,對華出口貿易增加了兩倍以上。美國還透過貸款獲得了在中國修建一千五百公裏鐵路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