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獨家:加固式地下發射井是最強戰略威懾

2024-03-06軍事

加固發射井最直接的優勢是「 預警發射 」和抗打擊能力。事實上,加固式地下發射井是中美下一代戰略武器系統選擇的發展路線。(西部密集部署的井群和美國下一代「哨兵」)。

外國視角下的3個陣地之一

核威懾可以概括為「用最少的錢,實作最好的效果」,媒體一般喜歡用「X國有XX枚彈頭」作為衡量標準,而更加嚴謹的計算方式是:「 綜合考慮生存性、反應速度和突防能力後,將核彈頭轉換成可以摧毀敵方發射井(K值)和城市面積(等效百萬噸當量) 。」

(1)K值通常作為「導彈毀傷能力」的一個量化標準, 在已知敵方發射井的加固程度和己方預期的毀傷概率後,根據K值計算需要多少枚導彈和彈頭。

(2)等效百萬噸當量,核彈頭在空中爆炸時,作用於水平面上的能量。是衡量核彈頭對面目標可毀傷程度的指標。通常以爆炸當量(單位為百萬噸)的2/3次方乘以核彈頭數表示

核武器的生存能力取決於4個指標:擴散、機動、防禦、隱蔽

  1. 加固:增強戰略武器系統的抗打擊能力。加固發射井最優,幾乎無視常規武器打擊,可以承受雙倍於發射井的核彈頭襲擊。
  2. 偽裝:減少戰略武器系統被發現的概率。戰略核潛艇最優,加固地下發射井最差
  3. 機動:降低戰略核武器系統被發現、被擊中的概率。戰略和其他最優,而導彈發射車平時並不能移動出預設區域。
  4. 擴散:增加戰略武器系統的數量。加固發射井的建設、營運成本是最低的。

實際部署模式不是媒體宣傳的海陸空分類法,但是方便理解將戰略武器系統分為4類:加固導彈發射井、導彈發射車、戰略轟炸機、戰略核潛艇

戰略轟炸機: 目前僅有中美俄的轟炸機部隊保持戰略打擊能力。轟炸機的優點是一次可以攜帶大量彈頭,在戰爭爆發後可以穿透防空體系擴大戰果;缺點是運作成本異常高昂,高風險期需要保持轟炸機持續不斷制空巡邏或者地面待命。(英法早早放棄戰略轟炸機以節約開支)

導彈發射車: 中俄選擇的路線略有差別,俄導彈發射車偏向長期野外部署,人員吃住在發射車附近;我們的發射車在山體洞庫部署,戰時在一定區域巡邏,接到命令後在預設發射陣地/無依托情況下發射。總而言之,導彈發射車的機動能力是「有限的」,並不是時時刻刻運動的,也不會輕易離開事先規劃的區域。而且,我們的「洞庫沖刺部署」方案與加固發射井路線很像,屬於掩體發射的分支。

戰略核潛艇:我們的戰略核潛艇所處的地緣環境最差,從南海覆蓋假想敵大部份國土需要13000-14000公裏射程,意味著潛射導彈需要犧牲載荷換取射程指標。(外界判斷巨浪系列是單彈頭就是這個原因)戰略核潛艇本身的「回報/投資」偏低,預期耗資130億美元的哥倫比亞級在9000公裏距離一般認為可以投擲64枚彈頭,三叉戟D5宣傳12彈頭載荷和12000公裏射程是不可以兼得的。

實際部署模式不是媒體宣傳的海陸空分類法

加固發射井相比其他方案的優勢:

預警發射(Launch on Warning) :加固式地下發射井配合預警體系可以在敵方核彈落地前發射洲際導彈反擊。冷戰後期的水平是偵查到敵方助推火箭升空後,可以在60S內完成發射準備,而經歷40多年發展後的反應速度只會更快。依賴浮標、潛航器定期通訊的核潛艇或者在路線巡邏值班的發射車很難達到一分鐘內完成發射的反應速度,而轟炸機實作類似效果成本特別高昂。

經濟性好: 直觀表現是操作人員少,3000人的發射旅可以操作12-18輛發射車,也可以操作超過100個發射井。而且發射井本身使用年限特別長,一次投資就能滿足半個世紀的使用。意味著在99%的和平時期僅需少量投資就能維持核武器的威懾能力。

導彈發展潛力大 :發射井可以容納起飛重量超過200噸的導彈,機動發射導彈的起飛重量一般不超過50噸,潛射導彈最大記錄是90噸的P39,大多數潛射導彈重量小於60噸。這意味著發射井的潛力遠大其他發射模式。

生存能力強: 加固發射井本身具備抗打擊能力,生存能力遠超過其他幾種平台。某些特別加固手段的發射井可以看作是「陸地上的二次核打擊手段」。

二次填裝速度快: 加固發射井二次填裝速度快於戰略核潛艇,在執行發射任務後可以很快重新填裝洲際導彈,準備第二次攻擊。這就意味著攻擊方必須分出彈頭攻擊無人區的發射井,就實習保護城市的目的

加固式地下發射井也是一個統稱

地下發射井包括無防護發射井(東風-5早期)、普通加固發射井(民兵-3)、超級加固發射井、深埋發射井、設想的超級深埋/大陸棚發射井等等。筆者認為發射井在反應速度、經濟性和生存能力的優勢可以抵消不能機動的劣勢,因此會成為在未來20年的主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