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埃及漢學家阿齊茲:讓阿拉伯世界更好認識中國

2024-08-24國際
阿齊茲(Abdel Aziz Hamdi)是埃及知名轉譯家和漢學的重要創立者,被譽為「中阿人民的友好使者」。阿齊茲現為埃及愛資哈爾大學中文系主任、埃及高級文化理事會轉譯委員會委員、埃及作家協會會員,同時擔任世界漢學家理事會顧問委員會委員、埃及漢學家理事會召集人。在近半個世紀的漢學生涯中,他始終專註於中文教學、漢學研究及轉譯工作,為推動阿拉伯國家民眾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阿文明交流互鑒作出傑出貢獻,曾獲中伊雲化交流貢獻獎和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阿齊茲。(圖片來自中新社)
在中埃友好交往中邁上漢學求索路。阿齊茲的漫漫漢學求索路,始終是與新中國成立後日益密切的中埃友好交往分不開的,亦因此為埃及漢學的創立發揮了奠基作用,而被視為第一代埃及本土漢學家。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中埃友好交往進入新階段,雙方文化交流於1954年正式啟動,每年互派留學生,同時中國向埃及派出中文教師,由此開啟了當代埃及中文教學體系化之先河。1977年,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正式成立埃及第一個中文院系,阿齊茲是艾因·夏姆斯大學中文系招收的第一批中文專業本科生。阿齊茲回憶道:「那時候,在我們埃及沒有人學中文,也無人會說中文,自然不能滿足兩個國家友好交往的需要。所以,艾因·夏姆斯大學跟中國教育部簽訂協定,開設了中文系。我是該系的第一批中文系學生,我們第一批只有12個同學。」當時,給他們授課的並不是埃及本土老師,而是中國教育部派來的兩位中文博士,阿齊茲至今仍然記得他們。
阿齊茲在埃及國內學習中文一年之際,恰逢中國駐埃及使館致函艾因·夏姆斯大學,可以提供選派埃及優秀生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前往中國學習一年的機會。1978年冬,他來到位於五道口的北京語言學院(現為北京語言大學)學習。自此,阿齊茲的漢學求索之路始終未曾脫離中國,多次前往中國拜師深造,特別是在學術導師北京語言學院李潤新教授的指導下,先後攻讀了中國現代文學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學位,完成的碩士論文【丁玲和她的代表作〈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和博士論文【論柳青的文學創作道路】,在答辯中都獲評為「優秀」。李潤新教授認為,阿齊茲對中國充滿了感情,是一位難得的文學轉譯人才,在中國現代文學領域造詣較深。
得益於中國的悉心培養與文化熏陶和自己的發奮鉆研,四十多年來,阿齊茲從最初的漢學門外漢,成為一名在阿拉伯地區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漢學家。
向阿拉伯世界宣介真實的中國。阿齊茲曾為中國學術期刊【國際漢學】題詞:如今漢學在全世界已經成為人類文化史上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而在他看來,從事漢學的真正意義,就在於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的方方面面。
中國形象一度在阿拉伯地區被簡化為「中國制造」,阿齊茲對此憂心忡忡,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筆助力築牢中阿文化交流的橋梁,透過轉譯更多優秀中文書籍,把中國的思想文化與發展情況更多介紹給整個阿拉伯世界,讓阿拉伯世界更全面地認識一個客觀真實、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中國。因此他非常重視轉譯的質素問題,認為,「轉譯是橋,如果譯作質素無法保證,就無法將中國的好作品送達阿拉伯世界,不僅失真作品本身,也失真中國形象」。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社會得到積極響應,中阿雙方合作不斷加強、人文交流日趨活躍,越來越多的阿拉伯讀者渴望透過文學作品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現狀,中國文學在促進中阿雙邊民心相通中的作用自是不可或缺。為此,阿齊茲選擇轉譯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為著名作家的代表作。比如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郭沫若的【蔡文姬】,老舍的【駱駝祥子】【茶館】,曹禺的【日出】【原野】,以及【田漢劇作選】【沈從文小說選】等。他還轉譯了鐵凝的【哦,香雪】,余華的【活著】,莫言的【蛙】等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如今,在阿齊茲等阿拉伯轉譯家的努力下,中國文學越發成為聯結中阿人民的心靈紐帶。
在阿齊茲看來,僅僅依靠譯介文學作品來介紹中國是不夠的,還需要更為廣泛地將中國思想、歷史、文化、學術等方面的精品圖書譯成阿拉伯文版本。於是,他又不遺余力轉譯了【論語】【老子】【中國思想發展史】【中國文化要略】等專著。除了轉譯工作之外,阿齊茲始終不忘躬耕於漢學領域,研究內容涉及中國文史哲,撰寫了【中國的嘗試】【中國的穆斯林】等著作,編著了【中國作家小辭典】等工具書,這些成果在阿拉伯世界漢學界引起了極大反響,成為阿拉伯國家學者研究中國的重要書籍。
致力於推動中阿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阿齊茲在中國學習工作長達15年之久,北京語言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留下了他孜孜以求的勤學足跡,阿聯酋駐華使館、中—埃商務理事會對映出他不辭辛苦的忙碌身影。他熱愛中國,與一位中國姑娘喜結良緣,並將中國視為「第二家鄉」。
越是深入了解中國思想文化,阿齊茲就越來越深切意識到,中華文化蘊含著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自強不息、革故鼎新的價值追求,民為邦本、仁民愛物的人本思想,天下為公、命運與共的世界情懷,使其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歷經磨難而經久不衰,亦同時具有跨越時空和疆域的世界價值。越是深層接觸中國現實,阿齊茲就越來越真切感受到,中國是如此的古老而又現代、如此的美麗而又豐饒、如此的廣袤而又壯闊,她的每一面都展現出謎一般的色彩以及別樣的深沈與厚重,而令人對她不能不情有獨鐘。阿齊茲持續關註著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對當代中國特別是新時代中國抱有別樣的情感,始終堅定地與中國站在一起,多次參加由中國有關方面組織的國際漢語研討會、中外出版轉譯懇談會、漢學家文學轉譯國際研討會、「一帶一路」文學聯盟、世界漢學家大會等交流活動,致力於推動中阿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
針對美國學者亨廷頓關於伊斯蘭文明和中華文明因存在根本不同而會發生沖突的觀點,阿齊茲予以了批駁。他認為,對中阿雙方而言,從古已有之的絲綢之路到如今的「一帶一路」建設,都是立足於不同時代的歷史語境暢通中外文化交流之路、構建東西方文明橋梁,促進了彼此之間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這表明中阿雙方始終保持著民心相通,在不斷朝著更加團結合作的方向攜手同行。在阿齊茲看來,伊斯蘭文明和中華文明都強調和諧、進步和發展,本質上都符合人民的利益而具有一致性,故而使得二者之間具備了對話溝通的無限潛能。
2023年7月,阿齊茲出席了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現場聆聽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的賀信,並在會上以【中阿文化的相互影響與接受】為題發表主旨演講,闡釋了中阿文化之間的交往互通。阿齊茲認為漢學家得到習近平主席的關註和支持非常寶貴,漢學家要珍惜這份信任,發揮自身在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中的獨特作用,著力把握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致力於推動多元文化的融合發展,為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貢獻力量。(完)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胡燕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