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對華態度搖擺不定
在最近的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上,印度對中國釋放了緩和訊號,特別是在邊境問題上有所退讓。然而,僅一周後,印度計劃對華加征關稅,這反映出其對華態度仍具不確定性。據路透社報道,一位印度政府高級官員表示,即使莫迪與中國高層在俄羅斯喀山進行了會談,印度仍打算對中國的鋼鐵產品加征關稅。
印度調整對華鋼鐵關稅政策考量
印度財政部於9月10日下令,將對中國和越南的部份鋼鐵產品征收12%至30%的進口關稅,以保護本土鋼鐵工業,預計需六個月調研落實。然而,10月印度對中國釋放了多個緩和訊號,外界猜測印度可能取消該關稅計劃,因此路透社采訪相關官員確認。
印度維持對鋼鐵產品的強硬態度,主要是出於兩方面考慮:一是印度是成品鋼凈進口國,盡管是全球第二大粗鋼生產國,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汽車工業需求大,對鋼材需求更高。今年4月至8月,印度從中國進口成品鋼110萬噸,同比增長31.7%,創七年新高。若完全開放市場,印度本土鋼鐵企業難以與中國企業競爭。
中印鋼鐵關稅影響有限
印度確信加征關稅的計劃不會嚴重激怒中國。與中國不同,歐盟對來自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加征關稅,而中國對印度的鋼鐵出口量不大,且受需求影響波動較大,整體不穩定。與中印去年1362.2億美元的雙邊貿易總額相比,鋼鐵關稅影響有限,無法改變印度高度依賴中國進口的局面。
全球關稅戰升級
全球化面臨挑戰,尤其在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後,多國紛紛提出關稅問題。作為全球最大工業國,中國受影響最大。不僅歐美等主要貿易夥伴,如印尼等國也計劃對紡織品和瓷磚等商品加征關稅。實際上,中國無法對所有加稅國家進行同等反擊,需有所側重。當前,中歐新能源汽車關稅問題是重點,而印度的鋼鐵關稅則相對次要。
中印貿易分歧與關系緩和需分別對待
中印關系緩和與貿易分歧應分別看待。中國目前仍是印度最大的商品和工業品供應國,過去四年印度自中國的進口增長了56%,對華貿易逆差增至850億美元。這是關系緩和的基礎,但也引發了貿易糾紛。對於這些問題,需分別處理,既要關註莫迪的訊號,也要註意印度設定的貿易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