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談判破裂與加稅決策
在最後一刻,中美雙方未能達成共識,拜登決定將對華加稅提升至100%。戴琪顯然意圖讓中國承擔後果。就在美國大選的關鍵時刻,拜登政府堅定立場,顯示出「強硬對華」的決心。此次與中國的商務談判以失敗告終,戴琪對中方釋出了一系列威脅。在經歷了多次延遲後,拜登政府在9月13號終於明確釋出了301關稅的詳細計劃。從9月27號起,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起重機及醫療用品等商品加征各類關稅。
對這些商品的關稅稅率顯示出明顯的強硬態度。電動汽車的稅率維持在100%,半導體與太陽能電池則征收50%的稅率,電池零件和關鍵礦物則為25%。與此同時,醫用口罩的稅率由25%提升為50%,而醫用手套的關稅將提前一年生效,預計在2025年實施。這一系列動作,表明美國不僅堅定執行了原有的稅率,甚至在部份領域采取了更嚴格的措施,這顯然是為了迎合國內政治需求。在之前的一場電視辯論中,共和黨候選人杜林普公開表示要加稅,以促進美國制造業的回流。拜登政府如今實施加稅政策,電動汽車的稅率高達100%,明顯是為了與杜林普爭奪「強硬對華」的形象,吸引汽車與鋼鐵生產州的選民。
在美國最終決定關稅細則之前,中國商務部副部長與美方於9月7號進行了溝通,試圖探討301關稅事宜。但最終的結果是,雙方協商未果。拜登政府不顧國家利益,選擇在選票政治中搏殺。這一行為無疑使美國企業和普通百姓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各大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自從美國對華加征關稅以來,損失金額高達2210億美元。
更為罕見的是,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價格的上漲與美國加稅振幅幾乎一致,顯示出這項政策的匪夷所思。實際上,加稅政策並未對中國出口商造成實質性影響,而是將額外成本轉嫁給了美國的消費者。穆迪公司估算,美國消費者承擔了92%的關稅成本,意味著每個家庭年均支出增加約1300美元。
在此期間,拜登政府無視來自汽車、起重機和半導體行業的強烈反對,執意實施更高的關稅,這將導致這些行業的產品供應鏈遭遇困境,畢竟這些產品高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顯而易見,加稅措施充其量是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其實際效果令人懷疑。這樣將經濟與政治混為一談的做法,只會引發中方的反擊,例如透過世貿組織進行申訴、對等反制以及出口限制等手段。
諷刺的是,美方貿易代表戴琪仍舊自信滿滿,對加稅措施表達了高度贊賞,還揚言中國要「付出代價」。作為全球的「制造中心」,以其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挑釁中國並非明智之舉。任何對中方的貿易歧視都可能是損人利己,中方的反擊絕非軟弱可欺。
眼下的局勢提醒人們,經濟與政治不可輕易混為一談。面對貿易摩擦,冷靜應對才是高招。時局在變,真理與智慧往往來自於平衡與對話。對於所有人來說,反制不是解決之道,尋找共同利益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