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盟內部傳出訊息,聲稱將全力以赴地對中國產業進行打擊,而雙方談判接連遭遇失敗之時,中國采取了「以戰促和」的策略,連續實施了三項反制措施。
經過與中國的多輪對話,歐盟的態度依舊堅定。最近,歐盟候任貿易事務專員馬羅斯·塞夫科維奇在歐洲議會的質詢中,為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保護主義立場進行了辯護,並承諾將支持她的對華政策。盡管塞夫科維奇聲稱不希望與中方展開貿易戰,但他將中國描述為歐盟「最具挑戰性的貿易夥伴」,並聲稱中國的「過剩產能」對歐洲工業構成威脅,表示將「全力以赴」應對。
可以認為,這位歐洲政治人物的最新言論,實質上是在經濟層面向中國發起挑戰,充分展現了歐洲在貿易領域的堅定立場。值得註意的是,在此次事件之前,中國與歐盟已經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中國商務部透露,雙方的技術團隊在布魯塞爾進行了8輪緊張的討論,但始終未能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顯而易見,歐盟方面的態度是導致談判未能取得進展的主要原因,以馮德萊恩為代表的歐洲政治家們堅持保護主義立場,使得中歐之間的談判陷入了僵局。
自上個月末中歐啟動了新一輪磋商以來,若歐盟不調整其立場,繼續以迫使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姿態進行談判,那麽新的會談很可能以失敗告終,導致中歐關系進一步滑向貿易戰的邊緣。在這一關鍵時刻,中國除了繼續與歐洲進行對話外,適度運用貿易手段以促進談判,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策略。事實上,中國已經實施了三項針對性的反制措施。
自中歐貿易磋商啟動以來,中國對歐盟的乳制品、白蘭地和豬肉實施了一系列貿易限制作為反制措施。具體而言,白蘭地主要源自法國對華出口,豬肉則主要來自意大利等國家,而乳制品則涉及荷蘭等其他歐盟國家。
這些國家共同支持歐盟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征收針對性關稅。因此,中國出台的這些關稅措施,可以看作是對這些強硬派的一種施壓,迫使他們為支持對華關稅政策付出相應的代價。
盡管歐洲已經對中國新能源產品實施了關稅措施,中歐雙方仍有機會透過談判來解決分歧,避免貿易戰的全面爆發。中國並不希望與歐洲發生貿易戰,采取貿易反制措施的目的是為了促使歐洲重新考慮其保護主義政策,避免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歐洲的政治家們現在應該致力於推動中歐之間的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而不是繼續加劇緊張局勢。如果中歐的協商持續破裂,對雙方都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