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立陶宛國防部宣布,在與俄羅斯加利寧格勒州交界處涅曼河上的一座橋梁上修建了新的防禦工事,並且已經加裝了大量的反坦克障礙物,例如「龍牙」和「反坦克刺猬」。必要時,這些障礙物可以阻止敵人進入。
立陶宛國防部長勞裏納斯·卡斯奇納斯明確表示,將在某些橋梁上埋設地雷,增強抵禦入侵的能力。這些措施旨在保護立陶宛領土免受潛在入侵,依靠防禦工事和軍事裝備來擊退攻擊。今年8月,立陶宛已開始在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接壤的邊境地區安裝這些障礙物,這表明立陶宛采取了積極主動的戰略來應對任何威脅。
立陶宛的這項倡議是與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合作進行的。愛沙尼亞國防部長漢諾·佩夫庫爾表示,建造這些防禦設施的動機是烏克蘭戰爭,這場戰爭表明,除了軍事力量外,實體屏障也很重要。這些設施是反機動作戰的關鍵,可以從邊境地區減緩和阻止敵對行動。
拉脫維亞國防部長安德裏斯-斯普魯茲也強調了這條旨在加強北約東翼的 「波羅的海防線 」的重要性。他在一份社交媒體聲明中強調,這些設施旨在限制敵人的行動,提高國防部隊的反應能力。這一集體舉措的基礎是2022年馬德裏峰會上透過的北約決議,該決議為北約東部邊境提供了具體的防禦措施。
這些防禦工事是在沖突情況下協調波羅的海國家安全的更大框架的一部份。愛沙尼亞國防部回顧說,這些防禦要素將根據對環境和防禦計劃的戰略分析進行部署,確保適應敵人的意圖。因此,將透過波羅的海國家間的地區協調和互助來加強基礎設施。
在2022年馬德裏北約峰會上,各國領導人批準擴大波羅的海防線,在北約東部邊境,特別是波羅的海國家沿線修建大量防禦工事。這條「混凝土防線」包括預先部署的防禦工事、反坦克屏障以及沿關鍵點的強化防禦結構,旨在阻止任何快速入侵。這條防線整合了旅級規模的戰鬥群、快速反應增援部隊以及陸地、空中和網絡領域的多層防禦措施,確保北約能對其東翼的威脅做出快速反應。
透過加固橋梁和建立實體防禦結構,立陶宛展示了該地區安全政策的轉變。在與俄羅斯關系持續緊張的情況下,這種做法的目的是提供即時保護,同時與北約的優先事項保持一致。波羅的海國家現在處於歐洲防禦的前沿,這表明了它們防止這一戰略地區出現不穩定的決心。
波羅的海國家並不是唯一建立防線的國家。2024年5月,波蘭啟動了一項名為「東方之盾」的大規模防禦計劃,加強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東部邊境的安全。該專案包括建設一個覆蓋約700公裏的防禦工事和屏障網絡,總支出估計為數十億美元,其中僅材料費就有25億美元。該計劃包括監控塔、反無人機防禦系統、反坦克障礙物和掩體。
在近代軍事史上,城墻和防線在阻止敵人推進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1944年秋天,德國的齊格菲防線曾被用來拖住美軍的腳步。這條由碉堡、戰壕和反坦克障礙物組成的防線雖然很容易遭到大規模轟炸,但對於延緩盟軍的進攻腳步非常重要。這些修建這些防禦工事的成本非常高昂,並且往往不能完善,但卻給防守方提供了戰略喘息的機會,可以重新部署並嘗試反擊。
在俄烏沖突中,防禦工事已成為防禦戰略的核心,首先是俄羅斯,在烏克蘭大反攻期間,他們加固了陣地並用來遏制烏克蘭的推進。俄軍利用戰壕、鐵絲網、反坦克壕溝和「龍牙」等障礙物,延緩烏軍的推進速度,並將烏軍的進攻集中在適合反擊的控制區。作為回應,烏軍建立了復雜的防線,為天氣條件好轉後俄羅斯再次發動攻勢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