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朔爾茨訪華三日行,反對「脫鉤」,歡迎中企赴德投資,能否拉動德國經濟?

2024-04-18國際
德國總理朔爾茨應邀於4月14日至16日對華進行了正式存取,先後存取了重慶、上海和北京,在存取期間,他表示重視維護和發展德中經貿關系,反對「脫鉤」,將進一步深化德中經貿交流,擴大務實合作。德方歡迎中國企業赴德投資。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1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總結朔爾茨訪華成果時表示,此訪期間兩國達成多項合作共識。
林劍表示,德國經濟界代表表示,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將堅定不移繼續深耕中國,為中德合作貢獻力量。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德投資合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從舒爾茨上次存取中就已經可以看出,德國對於加強與中國的投資合作充滿期待。
「目前,德國對中國的投資總量在增加,這主要得益於德國大型企業深耕中國市場並投入巨資。」他解釋道,這些企業為了降低全球供應鏈可能的風險和中斷,以及應對可能的歐盟政策變動,選擇在中國加大投資,采用「在地生產」(local for local)的策略,既供應中國市場,同時也能出口到其他國家及地區。
長期關註歐盟事務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趙永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國與法國目前面臨的問題不同,考慮到能源問題等因素,近期德國經濟不佳,作為一個出口型經濟體,其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模式正處於轉型之中,因而目前德國對華依賴程度實際上要高於法國。
「歡迎中企赴德投資」
如前所述,此次朔爾茨表示,歡迎中企赴德國投資。同時也可以看到,此次隨朔爾茨訪華的德國大企業也在追加對華投資並表達了對中國市場的承諾。
西門子(Siemens)財務長杜文(Ralf Thomas)在采訪中表示,全球價值鏈是在過去50年期間逐漸打造起來的。「你得幼稚到什麽程度,才會相信這種局面可以在6到12個月內改變?」杜文表示。
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根據德國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有約5000家德國企業在華開展業務。
德國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達創紀錄的119億歐元,同比增長4.3%。2023年,德國對華投資占德國海外投資總額比重10.3%,為10年來最高水平。
鄭春榮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隨舒爾茨訪華的德國大企業也都在加大對中國的投資,他們采取的風險規避策略與德國政界的所謂「去風險政策」不同。
他解釋道,盡管德國一些政界人士目前主張多元化投資,但德國企業基於在中國市場獲得的實際利益以及感受到的營商環境改善,更看好中國市場的前景。在作出風險評估後,他們選擇增加對中國的投資。
而從中國對德投資的角度來看,中國資金和企業有走出去的需求,德國也有對中國投資的需求,特別是在綠地投資方面。
「希望德國政界能務實看待中國的投資,而不是簡單地將許多領域劃入安全風險管控之下。中國企業願意投資,但德國對某些投資的限制實際上也制約了雙方合作的潛力。」他談道。
值得註意的是,德國一些地方州也加強了對華聯絡。在朔爾茨訪華前,3月底,巴伐利亞州州長馬庫斯·索德爾率團存取四川等地。索德爾不只是巴伐利亞州長,他還擔任基社盟主席,其隨行企業代表團成員中,有奧迪、寶馬、西門子等總部設在巴伐利亞的企業負責人。
鄭春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索德爾存取中國時,強調了與中國的務實合作。
他表示,我們同德國方面,在多個層級上進行合作是必要的。「特別是在地方層面,我們已與一些德國州建立了友好省份關系,可以透過這種地方對地方的方式來推動多個專案。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合作不必總是伴隨隆重的儀式。我們應該低調地進行合作,從而讓雙方都能在實際利益中找到共贏的機會。」他強調。
中德綠色轉型合作
林劍表示,此訪期間兩國達成多項合作共識。
在對話機制層面,雙方同意啟動中德氣候變遷和綠色轉型的對話合作機制,將於6月舉行機制的首次高級別對話,建立中德工業減碳工作群組,年內召開中德科技合作聯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雙方已於近日成功舉行了中德財政對話論壇。
趙永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新能源方面的合作,目前看來德國同中國的合作要遠遠要大於中國和法國之間的合作,「德國比較務實,譬如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可以看到在氫能和電動汽車方面,中德目前的合作都是領先的。」
他並認為,德國目前經濟面臨一個3-5年的轉型期,需要對於其產業結構等進行重新架構,在目前的情況下,其以往的經濟優勢有可能構成其目前一輪的經濟劣勢,但需要看到的是,德國的經濟結構是非常紮實的,只要轉型成功,德國經濟仍有可能恢復活力。
去年,德國是七大工業國組織(G7)中唯一出現經濟萎縮的經濟體,目前正處於衰退邊緣。德國央行警告稱,今年德國一季度的產出可能會繼續降低。
趙永升表示,面對全球方興未艾的「新經濟」,包括基於綠色環保、低碳減排的綠色經濟,以及基於數碼經濟、智慧經濟尤其是人工智能經濟的「數慧經濟」,德國啟動綠色環保產業和數碼智慧產業的轉型行動。
趙永升解釋稱,德國工業體系在戰後不僅成功實作了多樣化,還保證了其產品總體的高質素,進而建立起著名的德系四大支柱產業——機械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化工制藥業以及電子產業。強大的制造業確保了德國在歐盟和世界工業經濟界的領先地位,但產業屬於重資產型。
他解釋道,在世界進入後工業的新經濟時期後,與註重資產輕型化的美國產業構架相比,德國重資產型產業轉型難、數碼化成本過高等固有劣勢就暴露無遺了。德國已經意識到這些產業頑疾,並且啟動瞄準中長期的新經濟產業轉型。
BCA Research歐洲投資策略首席策略師薩瓦裏(Mathieu Savary)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表示,德國擁有深厚的制造業經驗技術和強大的基礎設施,這些都是其最終能夠實作經濟反彈的重要因素。
「然而,這個過渡期可能會持續多年,特別是在當前財政政策極為緊縮、調整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這個階段將變得更加艱難。」他說,「但我認為,德國大量就業機會與汽車行業相關,德國政府不會坐視其最大的產業之一衰退。預計德國政府將提供大量支持幫助德國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汽車轉型。然而,這個轉變還處於初期階段。即使是汽車行業,也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實作重大轉變」。
他表示:「真正能夠加速這一轉型的是財政政策和政策變革,特別是緊縮政策的放寬。」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