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為何拒捕普京?蒙古說了大實話,2023年的深刻教訓,至今不敢忘

2024-09-04國際

9月2日深夜,一架來自莫斯科的專機,緩緩降落在烏蘭巴托成吉思汗國際機場。

機艙門開啟,俄羅斯總統普京走下舷梯。

蒙古國外交部長,早已在舷梯下恭候多時。

儀仗佇列隊整齊,軍樂聲響徹夜空。

這看似普通的外交禮儀,卻在當今復雜的國際局勢中,顯得格外引人註目。

就在普京存取蒙古的同時。

遠在大洋彼岸的華盛頓和基輔,卻發出了截然不同的聲音。

01

通緝令的理由

自2022年2月,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以來。

普京在國際舞台上,被頻頻針對。

2023年3月,國際刑事法院(ICC)做出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決定:

對俄羅斯總統維拉迪摩·普京,發出通緝令。

通緝令的理由,令人心痛:

普京被指控, 下令將烏克蘭兒童從東部地區轉移至俄羅斯境內,這一行為被視為戰爭罪。

在人類歷史上,兒童始終是戰爭最無辜的受害者。

從特洛伊戰爭到三十年戰爭,再到現代沖突。

孩子們的命運,總是牽動著全世界的心。

ICC的這一決定,讓我們不禁回想起上世紀40年代末的紐倫堡審判。

那時,國際社會首次,以如此正式的方式追究戰爭罪犯的責任。

然而, 紐倫堡審判不同,ICC面臨著執行力不足的困境。

盡管ICC呼籲所有成員國履行義務,拘留被通緝的人。

但現實情況,卻遠比法律條文復雜得多。

國際刑事法院,不隸屬於聯合國,也不具備強制執行權。

因此,雖然通緝令發出已經一年半,但普京已經「來去自如」。

但這使得普京的每一次出訪,都成為國際關註的焦點。

蒙古作為一個內陸國家,長期以來奉行平衡外交政策。

它與俄羅斯,保持著傳統友好關系。

同時也努力與西方國家發展合作。

烏克蘭外交部發言人蒂赫伊的言辭犀利,而不留情面。

他指責蒙古未能履行國際義務, 甚至暗示蒙古可能成為俄羅斯「戰爭罪行」的共犯。

它們指責蒙古未能履行國際義務,威脅要采取「必要行動」。

這番話不僅體現了烏克蘭的憤怒,更反映出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困境。

作為冷戰後的超級大國,美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全球神經。

它對蒙古的「關註」,無疑會給烏蘭巴托帶來巨大壓力。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蒂赫伊的言論瞬間傳遍全球。

在喧囂的輿論背後,我們是否應該停下腳步,思考一下國際關系的本質?

大國利益、國際法理、主權獨立。

這些看似矛盾的概念,如何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平衡?

回望歷史,蒙古與俄羅斯、烏克蘭的淵源都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過去。

曾幾何時,這片廣闊的歐亞大陸上,蒙古帝國的鐵蹄踏遍了基輔羅斯和莫斯科公國。

而今,時過境遷。

昔日的征服者,如今成了大國博弈中的棋子。

美國是出了名的「雙標」。

說起逮捕,國際刑事法院(ICC)檢察官辦公室曾在2020年宣布,初步調查認為有足夠的證據表明:
自2014年以來, 在巴勒斯坦領土發生的事件中,以色列軍隊可能犯下了戰爭罪行。

以色列在加沙走廊和西岸地區的行動,侵犯了人權。

那為什麽?

7月24日,在加沙戰爭持續了9個月之後。

盡管有一些美國國會議員。

比如伯尼·桑德斯,對這一邀請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見,並且桑德斯本人選擇抵制這次演講。

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還是如期在美國國會演講。

美國,為什麽不逮捕內塔尼亞胡?

02

中立原則、生存權利

9月3日夜晚,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專機再次劃破蒙古的夜空,消失在西伯利亞的方向。

這位風雲人物的短暫到訪。

如同一陣旋風, 在烏蘭巴托掀起了一場外交風暴,又迅速遠去。

然而,風暴的余波卻久久不息。

在普京離開後,蒙古政府終於打破沈默。

蒙古政府發言人的話語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意。

「蒙古在外交中堅持中立,不逮捕普京,是為保證蒙古和民眾的生存權利。」

「中立原則」這四個字。

看似簡單,實則凝聚了蒙古幾十年來外交實踐的精華。

在冷戰時期,蒙古曾經深陷大國對抗的漩渦。

而今,這個國家,似乎找到了在夾縫中生存的方法。

然而,真正引人深思的是發言人後半段的話。

「生存權利」這個詞,道出了小國外交的核心關切。

在這個強權政治依舊存在的世界裏, 蒙古的選擇不僅關乎外交原則,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之道。

這番表態,是對美國和烏克蘭先前批評的一個婉轉而堅定的回應。

03

蒙古國的困境

蒙古國的經濟處境,長期以來面臨著一些挑戰。

作為一個內陸國家, 蒙古國被兩個強大的鄰國——俄羅斯與中國所包圍。

這給它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

蒙古國的經濟主要依賴於礦業, 特別是銅、煤炭和其他金屬的出口。

蒙古國自身,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尤其是煤炭,但其在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上卻較為貧乏。

根據資料, 蒙古國在2017年進口的石油類產品中,約97%來自俄羅斯。

而在2021年,蒙古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燃料貿易額,占到了其全年燃料進口量的80.39%。

這意味著,蒙古國在燃料方面高度依賴俄羅斯。

這對國家的能源安全,構成了潛在的風險。

除了燃料,蒙古國還依賴俄羅斯的電力供應。

雖然蒙古國的主要電力來源,是燃煤電站。

但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

蒙古國的一些地區,依然依賴從俄羅斯進口電力。

這種依賴不僅限於日常的能源消費,還包括交通運輸系統所需的燃料。

04

風沙從未停息

蒙古高原上,風沙從未停息。

從成吉思汗時代的鐵騎縱橫,到如今的現代化國家,蒙古的命運始終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緊密相連。

回顧歷史,蒙古的發展軌跡可謂跌宕起伏。

曾幾何時, 蒙古帝國的疆域橫跨歐亞,號稱「天下共主」。

然而,帝國衰落後,這片土地逐漸成為大國博弈的棋盤。

在漫長的歲月裏。

蒙古人民,始終在尋找著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進入21世紀,蒙古憑借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獨特的地理位置,積極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然而, 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的經濟結構。

也讓這個國家在國際風雲變幻中,顯得格外脆弱。

正如古語所說:「唇亡齒寒」,蒙古的命運與周邊大國息息相關。

2023年9月的那次「能源危機」,就給蒙古敲響了警鐘。

就在蒙古總理訪美歸來不久。

俄羅斯以烏克蘭沖突為由,調整了能源政策。

這一舉動立即讓蒙古陷入恐慌,人們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紀90年代經濟困難時期,面臨著「喝西北風」的窘境。

在這樣的背景下,蒙古政府面對普京存取的態度就不難理解了。

一邊是,烏克蘭和國際刑事法院的譴責;

一邊是,俄羅斯這個舉足輕重的鄰國。

蒙古的選擇,不僅關乎外交原則,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之道。

兩害相權取其輕。

在強權政治,依舊存在的當今世界。

小國的生存之道,往往就是在夾縫中尋找平衡。

歷史,將如何評判蒙古今天的選擇?

這個問題,或許要留待後人去探尋。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每一個國家,無論大小,都在為自己的未來,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而蒙古的選擇,或許會為我們理解小國外交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