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環時深度】嫁到新德裏20年,感受印度的「兩面性」

2024-09-14國際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米小丫】編者的話: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是我們的近鄰,可對於多數人來說,這個國度既奇特又陌生。不少自媒體博主們經常分享在印度看到的各種「不可思議」: 亞洲最大的貧民窟、瘋狂大膽的「扒火車」、「幹凈又衛生」的街邊特色小吃等等。裹挾著咖喱味兒的滾滾紅塵固然是印度人特有的一面,但與印度人共同生活了近20年的華人米女士(化名),看到的更多是印度的變遷以及它復雜的「兩面性」。今天,【環球時報】編輯邀請米女士與讀者們分享她眼中的印度。

「就算開百萬豪車,也要一樣體會顛簸」

對一座陌生城市的印象往往從機場或火車站開始。2006年,我從北京直飛印度首都新德裏,剛下飛機就受到強烈的「五感刺激」:空氣裏復雜香料的氣味撲鼻而來;海關警察的口音讓我怎麽認真聽都拿不準是印地語還是印度英語;少許陽光透過玻璃窗上厚厚的油漬照進大廳,讓人分不清外面是晴天還是陰天……

不過,情況很快就有了改觀。2010年,啟用了第三航站樓的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一躍成為南亞最大、最重要的空港之一,並躋身世界最大的現代機場之列。機場設計富含印度多元文化元素,給五湖四海的旅客留下深刻印象。印度基建的迅猛發展令人驚訝,也多少讓我有點心生遺憾。 如果機場早幾年建好,我媽媽到印度參加我的婚禮的時候,就不會一下飛機便在1號航站樓裏因為心疼我掉眼淚了。

說到印度交通,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掛滿乘客的火車。其實印度城市裏的地鐵和輕軌也都整潔安靜、設施齊全,還有婦女專用車廂。夏天乘坐印度地鐵的體驗的確不錯:冷氣充足、窗明幾凈,有些站內還有咖啡廳和連鎖便利店。

印度Mint新聞網援引印度石油和天然氣部長哈爾迪普·辛格·普裏的話報道稱,印度目前營運著945公裏的地鐵路線,另有1000公裏將在兩年半內完工,屆時印度地鐵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地鐵網絡」。然而,在迅速擴大的地鐵網絡上方,是汽車、摩托車、「突突」車、行人混行的街道,還時常會邂逅牛、狗、駱駝、馬車、大象等動物,喇叭聲嘈雜、人聲鼎沸。

印度新德裏,走散的牛在馬路中間徘徊,阻礙了交通。(IC Photo)

至於高速公路,印度20年前已經有了,但此「高速」非彼「高速」。 2006年,我們一行人去位於北方邦的泰姬陵旅行,我上車就睡著了。大概一小時,我醒來看到路上還是有牛、狗、駱駝、拖拉機和行人穿行,便問:「咱們怎麽還沒上高速啊?」結果,一車人大笑:「這就是高速路啊!」

如今,印度終於有了真正的高速路。被稱作「黃金四邊形」的封閉高速公路將新德裏和孟買、加爾各答、金奈連線起來,全長約5800公裏。同樣一段從新德裏到泰姬陵約200公裏的路途,所需時間從以前的5個小時減少到現在的3個小時,過路費為470盧比(約合40元人民幣)。

回想20年前,新德裏只有一家比較像樣的購物中心,叫作Ansal Plaza,是一座兩層樓建築。比較高檔的購物街是在市中心的康耐特廣場,由曾經的英國殖民者建造。中心是一座圓型大公園,周圍白色建築環繞,都是兩層樓高的商鋪、餐廳、咖啡廳等。而對於大部份民眾來說,社區集市才是購物的首選地點。一條街道兩側遍布平房店鋪,從外面看像是廢棄的倉庫,裏面的擺設也毫無章法,狹窄擁擠。

現在,大型購物中心、超市和便利店在新德裏隨處可見,人們的生活也隨著配套設施的完善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印度城市裏坑窪不平的街道和垃圾遍地的情況一直沒有改變。印度朋友開玩笑說,在印度,就算開百萬豪車,也要一樣體會顛簸。 回想在地方選舉前夕,我社區的街道被匆匆修了修,雖然看上去變新了,但施工質素堪憂,選舉後沒多久就又變回原樣。當地人對我感慨:「政府不會做沒回報的投資。」

直到2010年的英聯邦運動會和去年的G20峰會前,相關主幹道和配套設施才得到「突擊修整」,但工程質素存在問題。升級改造的尼赫魯運動場外的過街天橋還沒使用,在運動會開幕前半個月就塌了。今年6月機場1號航站樓的挑檐也因大雨倒塌。只要雨季一到,地下通道就被淹沒得找不到入口。

相比貧富差距,精神鴻溝更難逾越

我第一次來印度是應邀參加男友姐姐的婚禮,那次婚禮如童話一般。但對比婚禮的奢侈豪華和街道的臟亂坑窪,我一時難以對這個地方概括出合理的印象。賓客的珠光寶氣和敲車窗乞丐的饑餓困頓;身材壯碩的賓客們觥籌交錯和身材瘦小的人力三輪車夫揮汗如雨;剛離開仆從前呼後擁的豪宅便路過塑膠布搭建的、房頂只有齊腰高的貧民窟…… 對我來說,在印度最大的心理挑戰是要隨時隨地接住這些割裂畫面的沖擊。

初遇印度,就能關註到它的儀式感:「慢生活」中對宗教信仰的虔誠,小輩對長輩行摸足禮的暖意。我本以為「慢生活」是已開發國家的「專利」,所以我時常感到不解:擁有約2億貧困人口的印度為什麽沒有爭分奪秒的緊迫感呢? 定居印度幾年後,我逐漸了解了他們的底層邏輯:他們相信「人這一生是靈魂修行的一個片段,普通人沒什麽可急著奔赴的,重要的是以虔誠獲取靈魂的昇華」。

印度為人所知的,除了貧富差距大,還有婦女社會和家庭地位低下,且強奸案多發。特別是對於農村和城市底層女性來說,早婚早育和因嫁妝少被夫家虐待的情況屢見不鮮。 我的一個印度中年女性朋友尼魯抱怨說,她的父親從沒抱過她,卻總把弟弟摟在懷裏。她出生時父親去孟買做生意,訂了返程機票後聽說是個女孩,立刻改變主意退了機票。

印度中產家庭一般都雇女傭,住家的每個月賺的錢約合1500元人民幣,不住家的每個月不到1000元。她們從不坐在椅子上,而是坐在地上,吃飯也有特殊的鐵盤鐵碗。不住家的女傭被允許打包帶走剩飯剩菜,有時還會拿走主人不穿的舊衣服。

過去,印度女性的發展處處受到阻礙——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我的鄰居瑞瑪姑姑年輕時考上名校,但父親不允許她去別的城市上學,最後她只得上了離家最近的三流大學。 直至今日,印度女孩婚後隨夫姓都十分常見,甚至有些傳統的公婆會把女孩的名字也改掉,並稱之為「開始新生」。 我的婆婆本名叫莎昆德拉,她的父母非常開明,供她讀完了研究生,她後來還考上了公務員。可是丈夫一家卻不允許她工作,還把她的名字改為普嘉。

如今,印度中產家庭對女兒大多非常寵愛和呵護,城市的年輕父母已不像上一輩那樣重男輕女,女性的發展空間也開闊了很多。以我的幾個印度閨蜜為例,個個都受過良好教育,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工作也是源於愛好。其中一個女孩結婚前是理療醫生,婚後開了個診所雇人打理,自己一周做兩次客座講師。但這種比較優渥愜意的婚後生活離不開娘家的經濟支持。

除女性地位外,種姓制度也是印度備受詬病的封建社會遺存,憲法早已將其廢除,那麽如今種姓在社會上的影響還有多大呢?同印度人生活多年後,我才體會到千年種姓制度在人們精神層面造成的鴻溝。相比貧富差距,這種精神隔閡才更難逾越。

最讓我驚訝的是,在公共場合,相互不認識的高種姓人對低種姓人頤指氣使,對方卻逆來順受。 比如一輛人力車或小攤販的平板車停在市場裏,剛開過來的汽車想停這個位置,會直接按喇叭讓對方挪開。孩子們也有樣學樣,公園裏的高種姓孩子從不和低種姓孩子玩耍。此外,高種姓女孩如果和低種姓男子自由戀愛或結婚,她的兄弟、父親等會以捍衛「家族榮譽」為名,將其清理門戶。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印度共報告33起「榮譽謀殺」案件,而實際案件數量很可能更多。

印度人看中國,分為兩派

印度的「兩面性」還體現在它對外資的矛盾態度上。一方面,印度采取了大規模招商引資的措施;但另一方面,印度又擔憂國外企業搶占國內市場,全力幫扶本土企業,導致營商環境不斷惡化,吸引外資的難度不斷提高。美國快餐連鎖品牌漢堡王狀告印度同名餐廳商標侵權,打了13年的官司最終敗訴,原因是印度漢堡王在1991年美國漢堡王入駐印度前,就已經在使用該商標了。印度朋友對我調侃道:「怪只怪美國漢堡王進駐印度太晚了!」此外,我身邊一些中國朋友近幾年也因拿不到簽證不得不放棄執行中的印度工廠。

據我觀察,印度人看中國,分為兩派:一派是去過中國或是同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另一派則是對中國的認識仍停留在媒體報道層面,人雲亦雲地認為中國落後貧窮、還對印度「構成威脅」的。

我剛結婚時,在印度很少見到中國人面孔。我在印度的中國朋友小荷,2004年嫁給印度老公時,他們的婚事還上了印度報紙。 10年前,隨著OPPO、小米等中企落戶印度,以及兩國貿易增多帶來跨國婚姻增多,在印華人也多了起來。 我們逐漸有了自己的社群,一起慶祝傳統節日、傳播中國文化、促進兩國民間交流。

以我們這個小家為例,在我的帶領下,我們的晚飯時間從9點半提前到8點以前,這讓我原本超重的公婆成功減重20公斤。此外,全家還跟著我一起喝鐵觀音,慢慢改變了喝冰水和洗冷水澡的習慣。

總的來說,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多數印度人是友好、開放的。 我也認識不少去過中國或和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印度人,在他們眼裏,義烏和廣州是中國「最著名」的城市,還有一些人也去過上海。 他們從事的貿易多是從中國進口電器、鞋帽、玩具等。印度商人德爾內賈20年前從父親手中接過批發鞋子的生意,年輕時多次到義烏采購。幾年前,他開心地向我展示手機裏的應用程式,告訴我他現在只需要在微信上和義烏商家確認新產品就可以直接進貨,不用每次都去中國上貨了,「既省了差旅費,也省了平台傭金,貨品更有價格競爭力了」。

好一些的印度學校會提倡尊重文化多樣性,時常組織學生用歌舞、話劇等表演展示各國文化,其中中國元素不可或缺。最開始,舞台上的中國對聯如同「鬼畫符」,是印度老師和家長亂畫的。後來我主動加入道具組,幫助孩子們準備對聯、窗花、中國結、燈籠等道具和裝飾品。

印度兒童節是開國總理尼赫魯的生日:11月14日。這一天,印度媽媽們通常會把兒女的舊玩具、衣服、鞋子打包,再加上幾袋糖果,陪兒女一起送給乞討的孩子或是那些跟隨父母在工地生活的兒童,教育孩子用善良和分享感恩命運,如今我也時常這樣做。

就在這種相互幫助和交流的日常小事中,我感到中印兩國民眾都能更加理解和尊重彼此,人與人之間的「隱形壁壘」似乎也松開一條條小縫,透進一束束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