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松弛」的法國,代表著歐洲已開發國家的真實模樣|國家經濟系列

2024-09-02國際

導語: 【國家經濟】系列是『礪石商業評論』的一個核心文章專欄,試圖從經濟與人文融合的角度去解讀全球各個核心國家的最新發展,以歸納出不同國家經濟變遷背後的底層規律。本期為讀者帶來的國家是法國。

王劍 | 作者 礪石商業評論 | 出品

巴黎奧運會,「松弛」的法國在互聯網上遭到了很多嘲諷。

有人說法國辦了史上「最摳門」的一屆奧運會,有的嘲笑法國治理多年的塞納河水質差到讓運動員拉肚子,就連開幕式也讓人覺得極為隨意和混亂,有一種草台班子的感覺。

就連極為重要的國家總統職位,居然也是由一位「毛頭小夥」擔任……

在很多人眼裏,這些都是法國「衰落」的最好證明。

但在真正理解法國文化的人眼中,這或許是法國人浪漫、松弛的文化體現。

事實上,浪漫不等於淺薄,松弛也不等於頹廢,法國人在很多領域都有著非凡的成就,更有著極致的嚴謹性。

而法國人的這種「松弛感」,或許源於早年曾是歐洲「帶頭大哥」的身份。

1

從「蠻族」到封建王國

公元前1000年~600年,古希臘人透過航海、貿易和殖民將自己的文明成果向整個地中海沿岸擴散,法國南部也受到了古希臘文明的影響。

進入地中海岸的法國南部的古希臘人在此建立了馬舒利亞殖民地(今法國馬賽),成為法國最古老的城市。

百年之後,生活在歐洲中部的塞爾特人開始大規模遷入法國地區。因為掌握了鐵器生產技術,塞爾特人很快征服了法國地區的原住民,並將馬舒利亞也收入囊中。

彼時,古羅馬人把居住在現法國、比利時、瑞士、荷蘭、德國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塞爾特人統稱為高盧人,高盧人居住的地區稱為高盧。

大家都知道法國有個外號,叫做「高盧雄雞」。

這是因為「高盧人」在拉丁語中,有「雄雞」的含義,意思就是像雄雞那樣驍勇善鬥,但也同樣暗諷其有勇無謀。

在自恃身份高貴的羅馬人眼中,高盧人就是尚未開化的「蠻族」。

確實,鼎盛時期的高盧人在定居部落的基礎上慢慢形成了鄉村,後來又發展出了城市,幾乎可與後來的羅馬帝國媲美,卻始終未能形成統一的國家。

不過,高盧人在歐洲卻戰鬥力超群,和羅馬人打得有來有回,一度曾占據上風,甚至將戰火燒到了羅馬城下。

打到公元前2世紀左右,勝利的天平漸漸向著羅馬傾斜,高盧地區被不斷征服,最終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一部份。

公元5世紀,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掙紮了數百年的高盧人,終於等到了羅馬帝國的衰敗。本想著 乘機 翻身做主,重獲自由,沒想到又被北邊殺過來的蠻族日耳曼人征服。

當時入侵高盧地區的日耳曼人有很多分支,如阿勒曼尼人、西哥特人、以及我們經常聽到的法蘭克人等等。

他們如同分蛋糕一般將高盧地區瓜分,並且互相攻伐,群雄逐鹿。

公元486年,法蘭克人在克洛維一世的帶領下戰勝羅馬帝國,建立了法蘭克王國,並以自己祖父的名字將王國命名為墨洛溫王朝,定巴黎為國都。

法蘭克王國應該算是現代法國的前身,而且從血統上來看,法國也算是一個日耳曼國家,與英國、德國這些國家在民族血緣上相對比較親近。

法蘭西(France)一詞就來自於日耳曼語「Frank」,意思就是法蘭克。

那麽法蘭克王國,又是如何演變為法國的呢?

還記得撲克牌裏面紅桃K中的皇帝造型麽?那是查理曼帝國的締造者查理大帝,法蘭克王國在他的統治期間,國力攀升至頂峰。

法蘭克王國透過東征西討,不僅占領了現在法國的全境,還控制了現在德意誌和意大利的大部份地區,成為繼羅馬帝國之後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從歷史角度看,法蘭克王國可以視為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的奠基者。

羅馬帝國分崩離析後,本不受蠻族部落重視的教皇受到查理的禮遇,劃出一片土地成立了教皇國,還親自接受教皇的洗禮,並被其加冕為皇帝,史稱「查理曼大帝」。

由此開始,這也為後來歐洲教權淩駕於王權之上的歷史發展埋下了伏筆。

查理曼大帝統治期間,法蘭克人在羅馬的土地上推行了莊園制度,並將大量土地分封給了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塞爾特人三大蠻族勢力,歐洲開始出現多個不同封建王國。

可以說,分封制度、教會體系、莊園制度出現,構成了歐洲中世紀開始的三要素。查理曼也由此成為歐洲歷史上最為重要的統治者之一,被譽為「歐洲之父」。

對於當時松散的歐洲來說,法蘭克帝國的建立實在意義重大。

2

分崩離析的法蘭克帝國

那時阿拉伯帝國正是巔峰時期,已經跨過了直布羅陀海峽,占領了西班牙大部份地區,卻在繼續深入歐洲腹地時,被法蘭克擊敗,從而阻止了伊斯蘭文化在歐洲的推行。

查理曼還鼓勵學習和繼承羅馬文化,並在宮中掀起了歐洲的第一場「文藝復興」,使得羅馬文化得以在西歐地區繼續保存、流傳下去,延續了歐洲文明的星火。

但再怎麽雄壯的獅子也有老去的一天,公元814年的時候,查理曼大帝離開了人世間。

去世前,他將帝國交給了自己唯一的兒子路易。

路易繼位後,他頒布了一條法令,禁止帝國分割,還制定了皇帝的長子繼承皇位的制度,這個決定得到了教會的支持,但被其他兒子所反對。

因此,從公元829年開始,路易和他的幾個兒子們便爆發了沖突,一直爭鬥了幾十年。

直到公元843年,路易的三個兒子終於握手言和,互相締結了【凡爾登條約】,就此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分別為中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以及西法蘭克王國。

這三個王國就是如今的德國、意大利以及法蘭西三國的雛形。所以,歐洲王室原來是一家的說法,也是源於此。

這裏解釋下,西法蘭克之所以會改名為法蘭西,是因為公元987年國王路易五世去世之後,統治西法蘭克王國的卡洛林王朝並無子嗣,只好讓王國內的另一豪族卡佩家族撿了漏,國王之位落到了法蘭西島公爵雨果·卡佩的頭上,國名才改稱為「法蘭西王國」。

在法蘭克王國的三大分支中,德國和意大利發展始終是磕磕絆絆,經歷了長時間的起伏演變,才算有模有樣。

可法蘭西出道就是巔峰,作為歐洲大陸上的豪強,麾下有著一大堆極具實力的諸侯,不斷為王國開疆擴土。

比如1066年,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為首的法國諸侯橫渡英吉利海峽,完成了對不列顛的征服,由此開啟了現代英國的歷史。

中世紀後期,法國又經歷了兩個王朝,分別是卡佩王朝(987~1328年)和瓦盧瓦王朝(1328~1589年)。

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也是因為沒有男性後裔,卡佩王朝就此終結。卡佩家族的旁枝瓦盧瓦家族崛起,腓力六世成為了新國王,建立瓦盧瓦王朝。

但隨著教廷的權力越來越大,為了抗衡教皇的影響,法國設立了由教士、貴族及平民參加的三級會議,成為歐洲議會制度的萌芽。

三級會議的成立,令法國王權得以加強,可以透過議會來號令諸侯,號召國民。但法國國王對此依然不滿意,於1308年直接將羅馬教皇軟禁到了阿維農,從此法國控制教皇長達70年。

雖然名義上,法國國王早已是歐洲各諸侯國的「大哥」,但彼此因權力之爭一直矛盾重重,甚至一度大打出手。

比如歐洲歷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其根源就是法國國王和諸侯的矛盾延續。

當時英國國王自認是法國諸侯,理應享有在法國的封地,並獲得相應的權力。但是法國國王卻不願英國來插手自家事務,直接將其踢出了「群聊」。

對於英國來說,這就是奇恥大辱,因此與法國反目為仇,雙方便兵戎相見,打了一場持續近百年的戰爭。

最終,英法兩國都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從親戚變成了世仇。

不過在戰爭的無形催化下,無論是法國還是英國,卻強化了各自的民族意識,不僅就此形成了清晰的國家和民族概念,也逐漸催化了火藥武器的發明,使得歐洲開始從冷兵器時代跨入到熱兵器時代。

3

啟蒙思想激發出大革命時期

16世紀,結束了與英國百年戰爭的法蘭西,終於醒過神去追趕早已起航的「大航海時代」。走出地中海的法國人沿著大西洋沿岸不斷建立殖民點,憑借船堅炮利迅速成為海外殖民大國。

另一方面,法國又在歐洲大陸與德意誌的哈布斯堡家族爭奪歐洲霸主地位,忙得不亦樂乎。

1589年,亨利三世被殺,還是因為沒有子嗣,王位被遠親亨利四世繼承,著名的波旁王朝,就此拉開了序幕。

波旁王朝時期,法國靠著強大的軍事和航海實力,擊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引發奧地利、西班牙、瑞典等一眾歐陸列強的聯手反抗,可依然被法國碾壓。

到法國歷史上當政時間最長的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徹底走上巔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歐洲霸主。

波旁王朝在國內實施了一系列削弱貴族勢力的政策,這一舉措間接促進了啟蒙運動興起,並先後見證了法蘭西第一、第二和第三共和國的短暫存在。

17到18世紀,隨著歐洲反對神權和王權的思潮影響,以法國為中心爆發了一場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共同反對封建君主制、反對教會、崇尚科學的思想運動,其代表人物為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

伏爾泰主張開明君主執政,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鳩則主張建立三權分立的政權,反對君主專制並在繼承古希臘民主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人民主權說」,撰寫了奠定了西方民主制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政治思想基礎的【論法的精神】。

盧梭則在「人民主權思想」基礎上,呼籲民眾透過革命手段推翻封建暴政,這一思想後來也成為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執政的重要理論基礎。

三位哲學家帶來的啟蒙思想,漸漸成為了法國人民對抗君主專制,建立共和國政權的有力思想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路易十四的統治時期,法國的藝術領域也取得顯著發展。建築、戲劇、繪畫等藝術形式均達到了新的高度,不僅孕育了浪漫的巴洛克藝術風格,還促使貴族階層中興起了一系列奢侈品文化,使法國成為歐洲最為奢華的國度之一。

但此時的法國財政卻已捉襟見肘,由於與英國不和,法國積極支持美國抗英的獨立戰爭,出錢又出力,早就背上了沈重的債務負擔。

隨著被寄予厚望的財政改革失敗,路易十六一怒之下廢除了高等法院,將中斷多年的三級會議重新開機,試圖強化自己的統治。

然而,啟蒙運動所倡導的民主與分權精神已深入人心,三級會議所制定的對王權的管理限制措施,引發路易十六的不滿,法國人民也對王室的昏庸無能深感失望。

1789年7月14日,憤怒的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獄,標誌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

隨即,法國頒布【人權宣言】,代表法國大革命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1791年6月21日,路易十六出逃僅一天就被帶回了巴黎,準備接受審判。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和皇後被推上斷頭台,以「叛國罪」處死,波旁王朝覆滅。

因為害怕法國革命帶來的動蕩,奧地利、普魯士、英國等國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前來鎮壓革命,與法軍在瓦爾密發生交戰,最終敗退。

在法國大革命的背景下,雅各賓派崛起並建立了由金融資本家控制的君主制政權,即「七月王朝」,內部卻因不同派別的紛爭而陷入內訌。

面對失敗,歐洲的反法同盟並不甘心,再次卷土重來。而法國內部,還有另外一股強大的反革命力量正在崛起。

1793年7月,法國南部的保王黨勢力成功控制了重要港口城市土倫,將其拱手讓給了反法聯軍。以英軍為主導的反法同盟企圖以土倫為據點,從南部對法國發動全面進攻。

1794年7月27日,法國大革命領導人羅伯斯庇爾遇刺身亡,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成果已岌岌可危。

就在法國國內局勢動蕩不安之際,法軍的表現卻因一位身材矮小的傑出將領崛起而格外引人註目。

他便是所有法國人心目中的英雄——拿破侖·波拿巴。

4

拿破侖時代

1769年8月15日,拿破侖出生於科西嘉島的阿雅各肖城,少年時便進入布裏埃納軍校學習。

由於身高不到1米7,身材矮小的他經常遭受其他本土學員欺辱。那時,誰也想不到未來的他,會是所有法國人心目中的偶像。

1784年,拿破侖以優異成績從布裏埃納畢業之後,又被選送法國巴黎軍官學校,專攻炮兵學。

法國大革命時期,已是法軍最年輕少校的拿破侖小試牛刀,統兵擊敗保王黨勢力和英軍獲得土倫戰役的勝利,受到了雅各賓派的賞識,被破格升為準將,成為歐洲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將軍。

1796年,26歲的拿破侖更是憑借天才般的軍事才能,榮升法蘭西共和國意大利方面軍的總司令。

不久,拿破侖指揮法軍取得了對奧軍裏沃利會戰的決定性勝利,奧地利被迫和談,法國終於贏得了對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勝利。

1798年7月,拿破侖領導下的法軍在遠征埃及,途中成功躲避了英國海軍將領納爾遜的追蹤,登陸後在金字塔戰役中大敗埃及騎兵,並打得鄂圖曼軍隊瑟瑟發抖。

1799年11月9日,拿破侖在法國大革命理論家西哀士等人策動下發動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並被任命為第一執政官。

從此,一個令整個歐洲大陸恐慌不安的法國出現了。

1800年,拿破侖在馬倫哥戰役大敗奧地利軍隊,並取得霍恩林登大捷。這兩次戰爭勝利徹底粉碎了第二次反法同盟,維護了法國的革命成果,拿破侖也再次贏得法國人的擁戴。

1804年,拿破侖將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得到了教皇的認可,正式加冕稱帝。

這時的拿破侖已經不甘心只做法國的皇帝,他希望統一歐洲,做歐洲人的皇帝。

面對法國的再次崛起,英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國先後組建五次反法同盟,但都被拿破侖指揮的法軍擊潰,不得不俯首稱臣。

值得稱贊的是,拿破侖不僅精於軍事,對科學與藝術也頗為熱愛,推動了歐洲埃及學研究,同時還對古代遺物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使得歐洲的「崇古」藝術潮流得到加強。

拿破侖時代的巴黎也是歐洲的政治中心,很自然成為了歐洲的文藝中心,吸引了無數藝術家前來交流,並創作出一系列的藝術佳作,讓巴黎由此成為了世界藝術之都。

可惜,一連串的勝利讓拿破侖有些忘乎所以,他在占領了歐洲的大部份地盤後,突發奇想打算攻占沙俄。

1812年5月,拿破侖動用了57萬大軍遠征俄國。但漫長的戰線讓戰事膠著到了冬季,嚴寒使得法國軍隊慘敗,最後能與拿破侖回國的不到3萬人。

元氣大傷的法國也被反法同盟瞅準機會,進行反撲。1814年,萊比錫戰役中的法軍終於被聯軍打敗,導致巴黎被攻破,拿破侖只好宣布退位,隨後被流放到了厄爾巴島。

路易十八回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

令反法同盟萬萬沒想到的是,一年後,拿破侖居然帶著700人又殺了回來,建立起「百日王朝」。

只可惜這是拿破侖最後的輝煌,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南部的滑鐵盧,法軍與第七次反法聯盟軍隊進行了拿破侖帝國的最後一次戰役。

在這場戰役中,拿破侖被英國的威靈頓公爵和普魯士的布呂歇爾元帥指揮的英普聯軍擊敗,史稱「滑鐵盧戰役」。戰敗後的拿破侖又被流放聖海倫娜島,直至死於此地。

失去拿破侖之後的法國,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先是復辟不久波旁王朝在國內資產階級的反擊下迅速倒台,法國爆發了著名的「七月革命」。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成為了「七月王朝」的國王,但手握實權的法國資產階級才是真正幕後操控者。

由於法國的經濟並未得到改善,而且資產階級帶來的欺壓更為嚴重,法國又於1848年爆發「二月革命」,工人階級與小資產階級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推選拿破侖的侄子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為總統。

可路易·拿破侖·波拿巴希望恢復帝制,便又將第二共和國改為法蘭西第二帝國,自封為「拿破侖三世」(因為拿破侖已去世的兒子被他封為二世),以此彰顯自己是拿破侖的合法繼承者。

可此時的歐洲大陸,早已走入近代文明,掀起了工業革命浪潮。

5

遲緩的法國工業革命

十八世紀下半葉,一場發源於英國的生產大變革把世界帶入了工業時代。這場改革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以工廠制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場。

英國得以萌發工業革命,是從棉紡織業的機器發明與使用開始的。紡紗織布在英國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最初只是最簡單的家庭手工業,紡織出的也是極為粗糙的麻布。

1764年,英國的木匠哈格裏夫斯發明多軸紡紗機,並以女兒名字命名為珍納紡紗機。隨後,發明家阿基利特在珍納紡紗機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成功制造了水力紡紗機,推動了毛、麻、絲等紡織技術的機械化生產行程。

紡織機器的普及又將原有的作坊升級為了更為標準和效率高的工廠,一種全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就此誕生。

不過,英國工業革命最重大的成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

英國工程師瓦特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透過不懈努力,成功改良並制造了復動式蒸汽機,這一發明後來成為工業革命時期廣泛套用的機器動力源。

蒸汽動力機械離不開燃料,但英國人知道如果僅靠木炭,那肯定無法持續。於是,經過各類發明家的探索,英國又發明了用煤焦冶鐵的方法,帶來冶鐵業的發展。

不過,直到英國如火如荼進行工業革命近50年後,法國才緩緩開始接觸和發展自己的工業技術。

法國如此後知後覺,與國內復雜的政治局面有著密切關系。

當英國的工業發展借助珍納紡紗機、蒸汽機、火車蒸蒸日上時,法國正值大革命時代,先後經歷了君主立憲時期、吉倫特派統治時期、雅各賓派統治時期、督政府、執政府、法蘭西第一帝國、波旁王朝第一次復辟、百日王朝和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

法國政治格局頻繁更叠,期間還伴隨著各地區的人民起義和工人暴動,同時外部勢力也虎視眈眈。在這樣的背景下,執政者難以專註於經濟建設,更無暇顧及發明創造和生產活動。

更重要的是,作為法國的「世仇」,英國也不可能主動將相關技術傳播給法國,反而成為好幾次反法同盟的組織者。

因此直至路易十八時期,法國透過簽訂苛刻的條約才得以結束戰爭,才暫時獲得喘息之機,其工業革命也由此逐漸步入正軌。

即便在如此背景下,受農業文明主導的法國在政治革命上表現出激進態度,但對技術改良和革新卻一直持懷疑態度,僅有少數小業主敢於冒險嘗試新技術。

直到1842年,法國看見鐵路帶來的巨大價值,透過了修建鐵路的「基佐法」,才由此開展大規模的鐵路基建。正是鐵路建設帶來了新工業和工藝普及,相應的機械化生產方式才得以在法國得以推廣。

隨著金融資產階級掌權的「七月王朝」覆滅,法國工商業資產階級終於登台,相對穩定的政局和積極的經濟發展政策大大加速了工業發展行程。

特別是進入19世紀60年代,法國鐵路建設已取得巨大成就,便利的交通加速了各類工廠出現,工業產值比起20年前增長了兩倍多。

但相比其他西歐國家,工業革命為法國經濟帶來的變化並不顯著。

首先是法國引以為傲的金融資本並未直接投資到本國生產,反而是大量以借貸資本輸出到國外,因為這樣賺錢更快也更多。

其次,法國受傳統的小農經濟影響,農業占比始終超過工業。而且由於起步較晚,法國工業生產急需的原料和礦產資源開發與儲備不足,像煤、鐵、棉花等重要物資只能依賴進口,進一步拖累了工業發展。

不僅如此,法國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啟的奢侈品產業,雖然是手工業為主,但利潤豐厚,投資者根本不願改變手工制造模式,也使得法國對流行的機械化生產並不感冒。

可以說,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和諸多限制條件之下,法國工業革命呈現出「先天不足、後天畸形」的不利局面,這也成為法國在與西歐強國的競爭中不斷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

1870年9月1日,普魯士和法國在法國色當地區展開決戰,此戰以法軍慘敗、普魯士大獲全勝而告終,拿破侖三世也淪為普魯士的階下囚。

三天後,巴黎革命推翻第二帝國,由資產階級共和派與保王派聯合組成國防政府成立,宣布建立共和國,史稱第三共和國。

當時,誰也不看好這個政權,可偏偏就是這樣一個看似草台班子的政權,穩穩統治了法國長達71年時間。

6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法國

這時期的法國依舊是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具實力的國家之一,擁有僅次於英國的廣袤殖民地,是全球第二大殖民帝國。

憑借殖民地優勢,法國和英國牢牢把持著國際話語權,成為了殖民時代的列強國家,貿易體系極為發達。

到1914年,法國已經是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號稱「高利貸帝國主義」,面向全世界放貸,是歐洲有名的「大金主」。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加入了協約國對德宣戰。在經歷了大量傷亡後,最終取得了戰爭勝利,但可謂「慘勝」。

戰爭讓法國喪失了十分之一的人口,有一百三十多萬軍人陣亡,商船沈沒了一半以上,大片富庶地區遭到德軍占領與蹂躪,直接損失高達1340億金法郎。

法國為此對德國恨之入骨,不僅在巴黎和會上主張把德國領土分割給周邊鄰國並肢解德國,還提出了巨額賠款要求。

雖然因為英美兩國從中作梗,德國沒被分解,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面對艱難的處境,德國舉國上下都懷著復仇的怒火,直到被一個「小胡子」徹底點燃。

二戰前,法國為提防德國入侵,修築了設施完善的馬奇諾防線。沒想到,1940年德國大軍繞開馬奇諾防線,兵分三路,向法國展開全線進攻。

法軍僅僅抵抗了40天就全線潰敗,掌權的陸軍元帥貝當宣布投降,組建維希政權。從法理上來說,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這時已不復存在。

戴高樂將軍出走英國,建立自由法國運動,為光復法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法蘭西第四、第五共和國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貝當與德國占領當局合作,前提是德國承諾不瓜分法國,並得到了對戰爭早已恐懼的法國民眾支持。

因此,在二戰期間,有不少法國人選擇與德國人合作,淪為可恥的「法奸」。

1944年,數百萬盟軍士兵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諾曼第海岸搶灘登陸,開始了對納粹德國的全面反擊,並最終取得勝利。

二戰結束後,戴高樂所組建的「自由法國」成為法國的合法統治政權,史稱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法國雖然恢復了和平,但遍地瘡痍,百廢待興。戰爭的破壞加上德國在占領期間的掠奪,法國損失了近兩萬億法郎的財富。

1944年,法國工業生產指數只相當於1938年的40%。不僅如此,受到當時民族解放運動影響,其殖民地掀起了各類獨立運動,新政府不得不像救火隊那樣四處「滅火」。

偏偏這時,任政府臨時總理的戴高樂因為政見不同,與當時的制憲議會產生不和,也被逼離任。

從此,戴高樂以反對派的身份出現,並行起了法蘭西人民聯盟,很快吸引了許多人加入,成為法國另一支重要政治勢力。

1958年,由於法國最重要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爆發了獨立運動,在民眾的一片罵聲之中,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承認被迫再次請回戴高樂。

根據戴高樂的要求,法國再次舉行選舉,不負眾望的戴高樂當選為總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正式成立。

在此前一年,法國聯合西德、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在羅馬簽署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歐洲原子能聯營條約】(統稱為【羅馬條約】)。

這些協定的簽署,意味著法國依然是毫無爭議的歐洲強國之首。

7

戴高樂時期的法國

戴高樂時期的法國,不僅減少了對美國的依賴(後世稱為「戴高樂主義」),還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和國防政策,讓法國迎來了「光輝30年」。

從50年代末開始,法國把發展重心轉移到石油化工、電子和機電、汽車、高速火車、宇航、造船、通訊器材等新興工業部門,以此為龍頭帶動工業的全面發展。

在此期間,法國以國家政策為導向,大幅增加上述部門的投資,家用電器、汽車、通訊等部門的生產性投資也都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此外,這一期間法國在農業上持續增加投入,為法國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雖然戴高樂推行了一系列內政外交政策,使法國經濟發展,國際地位獲得提高。但是因為其強硬的政治態度,特別是國內經濟增長顯著,普通法國人的生活並非得到提升,貧富兩極分化加劇,中間階層的利益也受到損害,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1969年,以青年學生為前導,法國掀起了「五月風暴」,隨即爆發全國性大罷工,戴高樂不得不黯然隱退。

不過,戴高樂的離去並未影響法國經濟的發展速度。

從1959年至1974年,法國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高達5.7%,增長振幅高於美國、英國和西德,法國經濟實力快速增長。按當年價格計算,1973年的法國本地生產總值首次突破一萬億法郎,人均國民收入首次突破兩萬法郎。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帶動下,法國基本實作充分就業,失業率始終控制在2.8%以內。從二戰結束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法國再度成為世界工業已開發國家。

應該說,法國的經濟增長,離不開戴高樂頗為高瞻遠矚的戰略部署。

如推動歐洲一體化,將西德納入其中,從而阻止戰爭在歐洲重新點燃;還有在其堅持下,投入巨資研制成功核武器,並借此躋身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極大提升法國的國際影響力。

這些戰略措施,不僅為法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周邊環境,也延長和提升了法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更重要的是,戴高樂時期采取政府幹預手段,開創了此後延續數十年的國家經濟計劃。

具體來說,法國的經濟計劃以成熟的市場經濟為前提,規定經濟發展的近期目標,對國民經濟各部門輕重緩急的發展順序做出安排,並輔以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使之能在市場經濟的條件與環境中發揮積極作用。

正是依靠這種國家經濟計劃,法國才得以在戰後透過稅收參與國民收入再分配過程,集中巨額資金對優先發展的煤炭、電力、鋼鐵等基礎產業進行扶持,打下了雄厚的產業基礎。

戴高樂離任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完善,法國對經濟的幹預力度漸趨弱化,取消了經濟計劃中的數量指標,使之成為純指導性計劃,開始推行自由市場政策,保障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

隨後當選的蓬皮杜吸取了戴高樂下台的教訓,把經濟繁榮與提升社會福利作為任期內的優先目標。1970年,蓬皮杜親自主持制定了第六個經濟發展計劃(1970年-1975年),確定工業高速而合理的增長原則,以避免出現經濟停滯或增長過快可能引起的社會動亂。

在此背景下,法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年生產率始終保持在5%以上,不僅國家競爭力得到提升,民眾也透過各項社會政策調整得到了實惠,社會狀況逐步穩定。

與此同時,蓬皮杜對美國實行較靈活的政策,同意英國加入共同市場,極大改善了法國與歐美國家的關系,終於讓法國社會過上了較為「松弛」的生活。

正是在較為「松弛」的環境下,法國也成為全球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最多的國家,擁有包括薩特、加繆、羅曼·羅蘭等16位元文學巨匠,始終是公認的世界文學大國與文藝中心。

更鮮為人知的是,法國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數學強國,不僅誕生過笛卡爾、費馬、拉格朗日、傅立葉、龐加萊等世界級數學天才,現代數學領域最高獎的費斯獎獲得者數量也僅次於美國,遠超德國、英國等強國。

8

法國的工業經濟發展

或許正是同時將浪漫與嚴謹集於一身,法國的工業發展也頗為耀眼。

作為歐洲主要工業強國,法國在汽車、飛機制造、高速列車、核電等領域有著巨大的領先優勢。

作為開創歐洲汽車工業的強國之一,法國的汽車品牌和銷量一度高居歐洲榜首。即便如今銷量已經被德國、日本超越,但汽車工業的底蘊還是在的,2023年標致汽車全球銷量為112萬輛,雷諾也賣出223萬輛的業績,依然是全球頭部汽車大國。

此外,由法國主導設計生產的空客,不僅是全球唯一可與美國波音相抗衡的飛機制造商,也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大型客機生產商。

還有法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建設的TGV高鐵(Train à Grande Vitesse,高速列車),也是歐洲高速列車的領導者,在速度方面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

不過,法國最拿得出手的工業是核電技術,其EDF(法國電力公司)是歐洲最大的電力輸出公司,同時也是全球核能領域的領軍企業和供應商。

不難看出,這些領域的工業門類,科技含量之高,產業鏈之豐富,絕非簡單的「松弛」就能做到,憑借的是法國多年的科技與工業技術積累與創新。

甚至是看似科技含量不高的奢侈品,如法國的LV與愛馬仕兩大國際頂級品牌,依然憑借數百道煩瑣而嚴謹的工序,成為全球頂級奢華與時尚的代言人,更成為法國重要經濟支柱產業。

2023年,僅LV的母公司LVMH集團,其總營收就達到862億歐元(6715億元),凈利潤達到152億歐元(1196億元),約為法國同期經濟總量的2%。

只是如今的法國,正處於「怠速執行」階段,不僅經濟增長乏力,社會問題也不少。

比如法國2023年全年平均通脹率為4.9%,2024年雖回落到2.3%左右的水平,但物價上漲的速度一直超過經濟增長的速度,實際購買力水平持續在下降。

還有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一直讓法國政府很頭疼。根據法國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法國失業率約為8.4%,雖然較前幾年有所下降,但仍高於歐盟平均水平。

其中,法國青年失業率更是令人擔憂,2023年已經下降到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但仍然高達17%。

並且法國現在的服務業在整個經濟占比已經超過80%,造成工業空心化現象較為嚴重。曾經以電氣工業及核工業、軍事工業等為代表的優勢制造業也逐漸下滑,新興的互聯網和高科技行業也並未展現出太多優勢。

這也使得法國的世界500強企業也是斷崖式下降,2000年、2010年、2020年和2021年,法國世界500強企業個數分別為37家、39家、31家和26家,一年不如一年。

不僅如此,法國政府的赤字情況也一直在惡化。法國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為110.6%。政府整體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差距占GDP的比例已從2022年的4.8%擴大至2023年的5.5%。

按照歐盟的標準,這個比例超過3%就屬於「超額赤字」,需要格外引起註意。

更糟的是,法國經濟起伏不定,經濟年增長率甚至從20年前的3%到如今的不到1%。甚至根據IMF的預測,未來法國將長期處於接近0增長的情況。

那麽,法國經濟為何近些年發展變得遲緩?

9

不得不開源節流的法國

其實,法國的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很早就顯現了。

據相關數據統計,2009年,法國制造業產出只占GDP總量的11%;2011年,法國工業附加值迅速從2000年的18%降為12.5%,在歐元區國家中排名第15位,甚至比深陷債務危機的希臘還要低。

經濟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往往是政治,近半個世紀以來,法國是由右翼保守黨(即戴高樂黨)和左翼社會黨輪流執政,由於兩黨治國理念不同,經濟政策變化很大。

由於右翼和左翼政黨互相在經濟上博弈,使得法國政府在增稅和減稅之間來回一直搖擺不定,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尤其是近30年來,法國各政黨理念不同,同時對全球化行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認識不足,使得本土產業發展缺少規劃,才導致實體經濟發展不足,虛擬經濟規模過大的「產業空心化」現象。

不僅如此,高福利制度也成為法國政府的「雙刃劍」。高福利制度是法國在經歷了二戰後3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在保障社會公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出生率持續下降以及人口老齡化,加上移民數量的不斷增加,法國社會福利開支的包袱日益沈重。

法國公共債務的比重也從1981年的22%增至後來的90%,遠遠超過60%的安全線。國內原先積累下來的雄厚財力慢慢被「坐吃山空」,經濟和社會問題已達到積重難返的程度。

財政緊張,法國卻不敢動老百姓利益,只好揮刀向企業「砍」去,讓企業課以高額稅收,令企業怨聲載道。

當企業沒有了足夠的資金投資和技術研發,特別是社會保障負擔居高不下,不僅不願意再投資生產,也不想再多招人,使得國內失業率不斷提升,從而形成了一個「死迴圈」。

盡管法國經濟和社會中存在的弊端盡人皆知,但這些問題牽涉方方面面的利益,沒有哪個黨派敢於痛下決心實行改革,只能盡力維持,才有了如今「怠速執行」的現狀。

不過,也不用替法國政府擔心。

2023年,法國GDP大約是2.7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七,人均GDP約為5萬美元,這一水平在已開發國家中也是名列前茅,彰顯了法國作為世界強國的地位。

面對財政乏力,法國政府也在精打細算。

一方面,法國政府不斷開源節流。例如,為了將預算赤字在2027年前降至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所規定的3%以內,法國政府已宣布實施一項涉及200億歐元的政府支出預算縮減和公共支出削減計劃;另一方面,法國政府還透過增加稅收和對超額利潤征稅,以及加大投資等形式來想辦法彌補資金上的空缺。

所以,我們才看到本次巴黎奧運,法國政府是能省則省,辦了一場極為「寒酸」的奧運會。與此同時,法國不僅將空調租用列為了收入來源,各類廣告贊助更是來者不拒。

一句話,麻雀再小也是肉,只要能賺錢,再小的生意也願意做。

可無論資金多麽緊張,長期高福利制度保障下的法國人依然過得很悠閑,完全是一種源自骨子裏的松弛感。

對於生計不愁的法國人來說,過得開心,不用刻意去討好誰,才是最真實的生活態度。

而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始終擁有頂尖的科技實力,法國也無須用那些冷冰冰的數碼去證明自己的實力,更不必擔心誰會奪走自己的世界地位。

或許,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澱的國家,具有堅定且包容的民族自信心,才是國家真正強大的精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