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烏克蘭有人要求中國,俄烏沖突應該換個叫法,否則中烏一切免談?

2024-09-19國際

自從俄方開展針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以來,中國在勸和促談方面一直使用「烏克蘭危機」或「俄烏沖突」等用詞。烏克蘭方面對此表達了不滿,特別是烏克蘭的外交官安德烈·維塞洛夫斯基公開表示,如果中國不改變這些表述,他就不打算認真對待中國的「和平計劃」。

若按照他的言論推測,似乎中國如果不按照烏克蘭的要求修改俄烏沖突相關的官方檔,烏克蘭就不會把中國視為一個有效的調停者。這樣的情況似乎意味著中烏領導人可能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面對面會晤。

烏克蘭方面的這種態度並不奇怪,甚至可能是多數烏克蘭人的想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此前也曾公開表示,他不希望中國作為俄烏沖突的「調停者」,而是希望中國對俄羅斯施加壓力,促使戰爭早日結束。維塞洛夫斯基的言論,顯然是這種思維邏輯的延續。

但值得註意的是,中國從來沒有自稱為俄烏沖突的調停者。中國目前的外交行動,更多是面向全球南方開展的穿梭外交,旨在爭取有利於自身的條件,而調停角色並不是中國的核心目標。烏克蘭想要就表述問題與中國討價還價,顯然是找錯了物件。

從中烏兩國近期的外互動動可以看出,雖然雙方在雙邊關系上找到了某些共同點,但一旦話題涉及俄烏沖突,烏克蘭的態度變得非常頑固,導致溝通困難。這種局面,主要是烏克蘭在西方勢力長期影響下形成的。

對於烏克蘭來說,能否與俄羅斯和談,已不完全由其自身決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態度。在這種背景下,烏克蘭有人要求中國改變表述,顯得有些不切實際。

中國對俄烏沖突的表述一向保持嚴謹。由於俄烏雙方至今沒有正式宣戰,因此使用「戰爭」一詞並不合適。雖然在口頭上可以稍微靈活,但在官方檔中必須保持精確。國際社會如何稱呼這場沖突,實際上反映了各方的立場和態度。

嚴格來說,烏克蘭的危機始於2014年。當時烏克蘭爆發了「顏色革命」,親俄總統被推翻,烏克蘭隨後開始轉向西方,這導致其與俄羅斯的歷史性關系被解構。然而,地緣政治中的大忌是將鄰國視為對手,而烏克蘭對俄羅斯的特殊意義不容忽視。

為了防止局勢失控,俄羅斯迅速介入,導致克里米亞事件爆發,烏克蘭東部與西部陷入長期的軍事沖突。盡管後來雙方簽署了明斯克協定,但這實際上只是為烏克蘭爭取時間的臨時措施。接下來幾年,烏克蘭一邊備戰,一邊謀求加入北約。

這樣的局面並沒有緩解矛盾,反而導致沖突加劇,最終在2022年全面爆發。烏克蘭想要加入北約,而俄羅斯對此的反應不言而喻。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已多次在北約東擴問題上吃虧,深感美國的「口頭承諾」並不可靠。

俄羅斯曾試圖透過與美國達成正式協定來緩解這種局勢,但即便普京親自出面與拜登溝通,結果仍不理想。

如今,西方普遍將這一沖突稱為「俄烏戰爭」,即便俄羅斯內部也開始用「戰爭」來形容這場沖突。然而,俄烏雙方都沒有正式宣戰,因為雙方都難以承受局勢升級帶來的風險。一旦宣戰,現有的沖突模式將發生質的變化,可能引發更加嚴重的後果。

中國堅持使用「烏克蘭危機」或「俄烏沖突」的表述,是出於對局勢全域的深刻理解。這種用詞充分考慮了沖突的復雜背景,不僅局限於眼前的戰鬥,更是試圖從根源上尋找問題的解決之道。中國的和平倡議,無論是透過四輪穿梭外交,還是與巴西提出的「六點建議」,都反映了這一思路。

烏克蘭現在還在糾結於表述問題,顯示他們對這場沖突的未來仍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歸根結底,烏克蘭試圖在和談問題上與中國討價還價,從一開始就走錯了路。